首页 百科知识 ~现在的建设规划

~现在的建设规划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规模扩大,大学新建校区数量增多,高校校园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期。新建校园的建设规划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这一时期,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规模从数十公顷到数百公顷。新建校区的建设规划,普遍结合自然地形、水体、绿化而营造园林化、生态化的校园。广州大学城是大学城建设规划的典型范例。

(四)1999~现在的建设规划

1999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规模扩大,大学新建校区数量增多,高校校园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期。新建校园的建设规划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建设规划规模大

这一时期,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规模从数十公顷到数百公顷。如2000年建成的上海大学新校区占地100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2001年规划的河南大学新校区占地123公顷,规划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2001年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规划建筑总面积约100余万平方米,不胜枚举。

2.校园园林化生态化

新建校区的建设规划,普遍结合自然地形、水体、绿化而营造园林化、生态化的校园。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利用原有水系,形成中心景观区域和护校河水网,凸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内在气质;江南大学(2002年)的规划结合地形,形成了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生态园林式大学;四川大学双流校区(2002年规划)以水体空间强化校园核心,形成一湖一岛的核心生态空间,并使之成为活水公园式的校园。

3.空间布局开放化

校园逐渐成为地区文化资源中心,校园规划的空间布局的开放化打破了原有校园规划的封闭式格局,力图将学校变为城市的市区,学校资源(如体育设施、图书资源等)与社会共享、后勤生活区由社会力量建设和管理。

4.建筑形态的组团化

与过去规划相比,这一时期的建筑形态普遍组团化、格网化,设施集中、学科联系加强、用地节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教学区(2001年)、南京邮电学院仙林校区教学区(2003年)即是这样。

5.建设规划留有余地

建设规划的校园空间结构出现灵活、可生长的特点,使之能为增加新学科和新的建筑功能组团而留有余地,如郑州大学新校区(2001年始建设规划),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2005年建成)。

6.出现大学城的建设规划模式

在这一时期,大学城建设成为一种新的校园建设规划模式,它一般具有城市化倾向等三方面的特征。

——城市化倾向

大学城在人口、建筑量、公共交通体系等方面已经接近于城市的概念。大学城的建设意在拉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推动所在地的经济增长。

——突出资源共享

大学城内各校的教学、设施等资源一般互为共享,并向社会开放。

——后勤社会化

为使高校集中于科研教育本业,避免高校的精力旁骛和教育分散资源,大学城实行后勤社会化。

广州大学城是大学城建设规划的典型范例。该大学城选址在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的小谷围岛上,在2003年完成了建设规划并开始建造。全岛分布有10所高校,分期进行建设,一期占地1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35~40万人,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大学城内采用环行加放射形道路网络,中心公共服务区是为各个学校服务的共享区,内环是学生宿舍区,外环是各个不同大学的教学区;大学城后勤部分完全实行社会化,如宿舍区、食堂由社会承建管理。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共享,如大学城内共同铺设管道,采用集中供冷等。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城的建设虽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对其作出客观评价却尚需时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