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的建设规划

~年的建设规划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校的校园建设规划从沿袭西方改向沿袭苏联,苏式风格因而主导校园建设规划,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如20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华中工学院、南京大学东南楼,以及其后的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东区的规划都是这类格局。到了1955年,在国家开展降低非生产性建设标准运动后,大屋顶趋于简洁,建筑结构标准、装饰标准都降低了。20世纪50年代末,民族形式退潮,“大屋顶”消失。

(二)1950~1976年的建设规划

1.规划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校的校园建设规划从沿袭西方改向沿袭苏联,苏式风格因而主导校园建设规划,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苏式规划追求宏伟气魄,以明显的轴线对称和构建中心广场为特点:(1)教学区正对大门;(2)以教学主楼或图书馆作为构图的中轴,两侧配置副楼;(3)形成严肃、对称的中心广场。不少规模较大的学校,还由主轴线延伸而形成次轴线和次广场。如20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华中工学院(1953年)、南京大学东南楼(1953年),以及其后的西安交通大学(1956年)和清华大学东区(1959年)的规划都是这类格局。其间,亦曾出现个别因地制宜的自由式校园规划,如华东水利学院(1952年)。

2.建筑风格

在这一时期,部分高校教育建筑虽然也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宫殿式的重檐歇山顶和檐口处理方式,但是,在建筑风格上也同样受到苏联的影响。如清华大学主楼、南开大学主楼、吉林大学化学楼内建设风格都有着显著的莫斯科大学的建筑风格。到了1955年,在国家开展降低非生产性建设标准运动后,大屋顶趋于简洁,建筑结构标准、装饰标准都降低了。20世纪50年代末,民族形式退潮,“大屋顶”消失。但这一时期,也曾出现过一些欧美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如同济大学文远楼(1953年)则采用了包豪斯的建筑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