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怒江州2020年交通建设规划

怒江州2020年交通建设规划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首先帮助怒族同胞从根本上摆脱原始农业的桎梏,并开始向传统农业过渡。共架设110伏输电线路335.50千米,怒江州29个乡镇全部通电,通电率达100%,249个村委会通电,通电率为95.39%。怒江州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怒江地区
大力推动祖国建设_中国怒族

第四节 大力推动祖国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怒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怒江发生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变化,怒族人民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富民兴边”等方面作出了新的业绩。

一、经济发展

1949年以前,大部分怒族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交通极为不便,刀耕火种、轮歇耕作的原始粗放经营状况比比皆是,粮食亩产不过百斤,牲畜瘟疫病泛滥,人们一年的辛苦劳作还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日常所需,从而使采集和狩猎仍成为当时怒族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地方民族工业更是一片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首先帮助怒族同胞从根本上摆脱原始农业的桎梏,并开始向传统农业过渡。先后采取扶持生产、救济生活、借地开荒、移民垦殖、协商调整土地、指导施肥、固定耕地、兴修水利,以及聘请内地农民现场指导开田种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发展。同时,还从内地动员了一大批铁匠、木匠、泥水匠、裁缝等能工巧匠到怒族地区开展“传、帮、带”活动,逐步开办和建立起缝纫社、农具厂、食品加工厂、砖瓦厂、土陶厂、小水电站等,填补了边疆民族工业的空白,为怒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近60年来,怒族人民与州内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的精美画卷。2009年,怒江州生产总值完成48.41亿元,比1954年的1194万元增长了约405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超年初预算4.20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9.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2元,是195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元的76倍。怒江州粮食总产量1627亿千克,是1953年3666万千克的4.4倍;人均有粮346千克,也比1953年的人均有粮194千克多了152千克。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工业及卫生事业同样取得了巨大发展。2009年怒江州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3816千米,比1990年增加了2706千米。由1952年怒江境内仅有的第一座微型发电站,发展到2008年的5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6.34万千瓦。共架设110伏输电线路335.50千米,怒江州29个乡镇全部通电,通电率达100%,249个村委会通电,通电率为95.39%。过去“白天靠太阳,晚上靠火塘”的怒江,如今“星星跌落峡谷,夜明珠照亮山乡”,呈现一片万家灯火、银光闪烁的辉煌景象。邮政、电信、通信的发展速度更为可观。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一条线路和一部电话机的怒江,现在已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到2008年年底,怒江州拥有长途通信线路58杆公里、1325对公里。农村电话线路1278杆公里、2753对公里。长途电话线路达115路,农村中继电话线路达72路,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500门,所有乡镇和98%以上的村(办事处)都通了电话。1990年以前,怒江州电话通信都是“摇把子”,严重制约着怒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事业。1990年,怒江州府六库首先开通了市内自动电话,并于1992年进入了全国自动网。泸水和兰坪两县也于1993年8月开通了程控电话。广大农村不通电话的情况也正在发生大的改变,各族群众再也不需要用鸡毛信的原始办法来传递信息。到2009年,邮政通信服务机构遍及怒江州260个村、382个乡村小学、35个边防工作站(哨所)。2004年10月,全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世居地独龙江乡正式开通了移动电话,时任贡山县县长的高德荣在千百年来一直处于闭塞状态的独龙江畔用手机万分激动地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报告了这一喜讯。此外,怒江的工业也从无到有,不断地发展壮大,到2009年怒江州工业企业有1665个,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6794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8年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5280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8年增长1.30%。其中,电力生产和电力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3606万元,增长15.17%;有色金属冶炼业完成增加值120895万元,增长0.94%。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15717万元,增长12%。

img99

亚坪大桥  摄影:罗金合

img100

怒族新农村  摄影:罗金合

怒江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瘴疠之乡”,过去无医无药,各族群众面对鼠疫、霍乱、天花等恶疾的流行,只能求巫祭鬼或坐以待毙,常常造成不少人家家破人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当地各族人民的身心健康,1952年9月,成立了由7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碧江卫生院,开展免费医疗。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到2009年,怒江州已有46所医院1648名医务人员,分别是1954年的92倍和827倍。地方流行病得到基本控制,有些疾病已彻底消除,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截至2008年,怒江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总数达到530782万元,比1983年的19万元增长了27936倍。

二、交通巨变

怒族居住的怒江峡谷及澜沧江畔,群山争雄,山高壑深,绝壁千仞,箐沟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山道崎岖艰险。行路难,过江难,修路架桥更难,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的交通发展,人们长期被禁锢在这高山峡谷之中,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img101

新中国成立前贡山怒族地区的天梯  摄影:彭义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长期致力于怒江地区交通设施的建设。60多年来,怒族人民同州内各兄弟民族一道,积极投身到交通建设的热潮中。交通建设事业硕果累累。

截至2009年年底,怒江州通车里程4246.60千米;怒江州29个乡镇全部通公路,其中通油路28个乡镇;怒江州258个村委会中有253个村委会通了公路;在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修造各类桥梁92座。怒江州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怒江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img102

尼亚当大桥  摄影:罗金合

当前,怒江州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富民兴边”工程,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对特少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良好机遇,掀起了新一轮交通建设的新高潮,力争在“十二五”中期前建成全长292千米的州府六库至贡山丙中洛和全长187千米的大理州剑川甸南至兰坪县营盘高等级公路,为水电、矿产、旅游等优势资源开发打好基础。同时,积极推进民用机场建设,努力打通交通“大环线”,即打通贡山至德钦、福贡至维西、丽江至兰坪、泸水至腾冲4条滇西北旅游环线,把大理—丽江—迪庆—怒江—腾冲—德宏各精品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云南省最具吸引力和最有旅游价值的“三江并流”黄金线路,真正实现“一日游三江”的梦想。全力构建交通“大动脉”,即努力促成修通贡山至西藏的公路,把边境一线用公路连接起来,形成千里国防大动脉;改造六库至片马口岸公路,使片马口岸成为连接云南通向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西北通道之一。

怒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怒族人民也必将同怒江州各兄弟民族一道,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边疆的和谐、稳定和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