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疏散设施和器材

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疏散设施和器材

时间:2022-10-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只要逃生及时,不出现人为的拥挤事故,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抵达安全出口的。由于高层公众聚集场所的楼梯、电梯常为集中布置,因而疏散走道则围绕着它们而建,这样可以保证人们在任意一个方向找到安全出口。公众聚集场所一般都设计有两个方向上的疏散路线,通常是在标准层或防火分区两端各设一个安全出口。为了保证安全疏散,一些公众聚集场所往往还配备一些安全疏散辅助设施。

第六节 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疏散设施和器材

主要应包括疏散路线的走道、安全出口、诱导指示等。

一、水平疏散路线上的安全疏散设施

水平疏散路线是指从房间进入走道,然后到达电梯间前室或楼梯间这一疏散通道。

(一)房门

房门是疏散时首先利用的设施。绝大多数的门是向内开的,但在长廊式建筑中,一些房间的门是向公共走道开的,火灾时会因门处理不好而阻碍通道上正常疏散的人流。因此要求逃离房间后,立即关上门,这样不仅不会妨碍走廊的通行,也可阻挡烟火进入房间。

另外,为了应急疏散的需要,门的开启方向大多数都是顺应人群撤离的主流向,门锁也多为水平压杆式,杆的高度在1.2米左右。这是为了保护人在慌乱中或在即将扑倒的情况下,也能靠轻压或身体的压力容易地打开门外逃。

(二)疏散走道

当着火房间的人员逃出房间进入走道后,走道在疏散设计中被称为第一安全区。因此,对其要求有:

1.走道应直达、通畅。为了避免在疏散路线上产生阻力和造成不安全感,与安全出口相连通的走道应直达、通畅无死角并尽量避免通道的宽度和方向有较大变化。

2.走道的长度尽量要短,要有足够的宽度。人员愈密集,疏散所需的时间就愈长。据测定,当人流密度为1.5人/平方米时,水平步行速度约为1米/秒;当人流密度为3人/平方米时,约为0.5米/秒左右。由于人在浓烟中停留半分钟即可能受害,因此房间至较近出口(楼梯间)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规范的规定。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速度通常为0.3米/秒~0.8米/秒。因而只要逃生及时,不出现人为的拥挤事故,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抵达安全出口的。

由于高层公众聚集场所的楼梯、电梯常为集中布置,因而疏散走道则围绕着它们而建,这样可以保证人们在任意一个方向找到安全出口。一般情况不会出现袋形走道,当存在时,其尽端也会增设垂直避难出口或缓降器一类的辅助设施。

3.走道的防火构造要求。走道两边的廊墙除个别老式建筑存在板式、空心墙式隔墙或附有可燃装修材料外,一般都是耐火2.5小时~3小时的非燃烧体构造的。较大型的高级宾馆,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燕京饭店等都采用双向或环形走道。双向走道或环形走道的最大优点,就是在走道上的任何一区间被烟火封住,人员还能通过另一端疏散走道经楼梯至其他安全区避难。

公众聚集场所的疏散通道长度、门的宽度和数量等,都是根据常住人口密度、流动系数和步行速度等参数计算而设计出来的。正常有序的疏散和逃生,是能够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在火势到来之前安全疏散到楼外安全地点或得以避难所需要的时间。发生火灾时不管你在客房、餐厅或舞厅、观众厅等,都不要过分慌张,只要无意外发生,就能安全逃生。

(三)安全出口

安全出口是直通建筑物之外的门或楼梯间的门。一般地说,水平方向疏散到安全出口时,人的生命就有了基本的安全保障。即使未离开着火建筑物,也算使人员开始进入第二安全区——前室。人在前室即可暂时避难,也可由此立即沿楼梯向下层疏散。

公众聚集场所一般都设计有两个方向上的疏散路线,通常是在标准层或防火分区两端各设一个安全出口。有的建筑在经常有人停留的部位设出口,进行双向疏散,以防止出现避难者行动具有的多向性和盲从性所致的堵塞等危险情况。

有的建筑也难免存在袋形走道,万一袋形走道通向楼梯间的惟一出口被烟火封锁,人就难于逃出险境。为此,袋形走道的尽端一般都设有辅助的安全出口,如疏散阳台、垂直疏散楼梯或缓降器等,可利用这些设施疏散下去。

火灾时即使已有完善的双向疏散路线,也会出现因房门被烟火封阻而无法进入走道的可能。因此在大房间之间设有相通的紧急备用房门或在外墙上设置连通式阳台或者凹廊,作为疏散的临时安全出口,又便于消防队救援。

二、垂直疏散路线上的安全疏散设施

垂直疏散通道是保证各楼层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设施,自我逃生应充分加以利用。

(一)疏散楼梯

作为安全出口的楼梯是垂直疏散的必经之路。它是人员逃生和救助的路线。可用于垂直疏散的楼梯有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

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的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都不少于两个。在多数情况下,电梯间设在建筑物的中部,人们也习惯利用这条路线疏散。电梯间附近设有楼梯间,使平时的交通路线与紧急疏散的路线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室外楼梯是较好的逃生通道,不受烟火的侵袭,而且能够一次性地疏散到着火建筑物的楼外地面上。

(二)疏散电梯

1.非常用电梯。普通电梯在火灾时是禁止使用的。电梯间前室或候梯间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电梯,在其它应急情况下可用作疏散工具。此电梯中一般设有呼叫设备,可与消防指挥中心等进行外部联系。电梯在停电的情况下,可启用非常运行时的非常电源、非常照明和非常广播等进行安全运送。

2.消防电梯。消防电梯是运送消防人员、器材、疏散受伤人员的重要工具。消防电梯前室采用乙级防火门分隔,并设有消火栓。消防电梯内还设有电话及消防队专用的操纵按钮和自动归位装置。电梯井底部设有排水设施。消防电梯的前室,一般都是靠外墙布置,在底层设有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米的通道通向室外。

三、避难层、避难间和楼顶平台

高层建筑由于楼层多,人员密度大,尽管已有一些安全疏散设施,也难免保证所有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撤出火场。为此,除可暂时利用防烟楼梯间、阳台等安全区避难外,还可充分利用避难层或避难间避难。二者也属于临时性避难安全区,一般高度超过100米的宾馆、综合楼都设有避难层或避难间。

避难间是类似于避难层性能和结构的封闭式防火防烟空间,是专用于火灾时临时避难,等待消防队救助的安全停留地点。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位置,其内外都设有明显的标志,很容易找到,万一不能顺利疏散出去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避难层或避难间保护自己。

当下面楼层着火,火势蔓延很快而无法向地面疏散时,只好向顶层撤退避难。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多为框架式结构,短时间内是不会烧塌整座楼的,所以将楼顶平台停机坪作为暂时避难所和便于直升飞机救助场所是可行的。在超高层建筑火灾中,直升飞机救助楼顶平台被困者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有影响的案例有1972年2月巴西圣保罗市31层的安德劳斯大楼着火,11架直升飞机在4小时内,成功地营救出陷于该建筑屋顶停机坪上的350名被困者,占大楼疏散人员的10%左右。1973年7月,发生在哥伦比亚哥大市的一栋40层的大楼火灾中,4架直升飞机用了3小时救出了约500人。目前我国的一些高层宾馆、饭店建筑屋顶也设置了停机坪。尽管由于气候、位置、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直升飞机不一定都能发挥作用,但楼顶平台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安全疏散设施。

四、安全疏散的辅助设施

为了保证安全疏散,一些公众聚集场所往往还配备一些安全疏散辅助设施。如救生桥、软梯、救生袋、安全绳、缓降器、避难梯、救生滑梯、救生滑杆、救生气垫和救生网等。

(一)救生桥

救生桥是在紧急情况下设置在建筑物顶上到邻近建筑物顶上的临时过桥。当楼内疏散无法进行时,可利用过桥转移到另一栋建筑物逃生。

救生桥有伸缩式和升降式两种,平时收缩折叠,用时临时架设。

(二)救生软梯

救生软梯是一种用于营救和撤离被困人员的移动式梯子,平时可收藏在包装袋内。TJRl5型救生软梯适用于专业消防人员在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时,救助建筑内人员应急脱险。它限于专业消防人员和身体健康人员使用,最多可同时承载8人。根据楼梯高度,可加挂副梯,荷载不变。

使用时把软梯安放在窗台,并把两只安全钩挂在牢固的物体上,把梯沿墙放下后即可使用。

维护保养:软梯应放于通风、干燥、不受虫害损坏的室内。用完后折叠并放人包装袋内。

(三)救生气垫和救助幕

救生气垫是被困者从高处跳落下来时,利用空气的缓冲性减轻对人体冲击的救生器具。QDB—20型救生气垫采用具有阻燃性能的高强纤维材料制成,充气后气垫高为2.20米,平面面积最大可达48平方米,顶面中间部位设有标志布和反光标志,使逃生者易于看准目标跃下。

救生气垫一般都配有压缩空气充气装置。

救助幕(救生网)。救助幕为直径2米~4米圆形或正方形的棉或麻帆布制成的罩布,周围由数人两手握拿拉展,被困者从高处下跳时得到救助。

救助幕有一定危险性,在无其他手段时使用,且只限于低楼层使用。

使用中,要求人们下跳时看准、跳准、稳妥地落到救生气垫和救助幕上。

(四)消防安全绳

消防安全绳是用来自救和救人的一种常用器材。

消防安全绳按材质可分为麻绳、尼龙绳以及维尼纶绳等合成纤维绳,按照用途有不同的直径大小。作为救生用绳,应该考虑其强度、重量、操作等条件。

使用时,通过安装环安装于墙避上,由于直接握绳下滑会擦伤手掌,应用膝部夹住绳索,左右手交替握绳下落。绳上如打结则更有助于安全下降。

使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前认真检查绳子有无损伤。②为了防止损伤,不得胡乱使用。为防止断股、断绳,使用时不能使绳受到超负荷的冲击荷载。绳不得与尖、利物件接触,与建筑物及其他棱角部接触时,应垫上布料等进行保护。绳子不可长时间处于拉伸状态。③绳子应放置在通风干燥处,不得长时间暴晒。沾上酸碱等物质时,应及时冲洗干净并晾干。④定期按规定作负重检查,无断股或破损方可继续使用。

(五)救生滑台

救生滑台是由滑板、侧板和扶手组成,其结构如同儿童滑梯。主要是供老人、儿童、病人等在火灾情况下逃生使用。使用时,人坐在或躺在滑台上,就可以自动滑落到地面。

(六)救生舷梯

救生舷梯是由踏板、扶手和扶手撑杆构成,主要适用于地下公众聚集场所的救生。使用时,可将救生舷梯固定在地下室出口处,或临时移到便于被困人员逃离现场的门、窗等通道口处。通道口处应有专人帮助疏散。

(七)救生滑杆

救生滑杆采用无焊缝的金属杆,以与壁面保持一定间隔安装。使用时,人员可双手握住滑杆,双腿(脚)紧贴滑杆协助双手控制下降速度。快接触地面时,要减缓速度,保持平稳落地。为减小下落到地面上的冲击,可在地面上铺砂或采用专用的海绵垫。

(八)避难梯

避难梯有悬挂型、固定型和立靠型。

1.悬挂型避难梯。悬挂型避难梯,平时以折叠、收缩或卷收的状态安装在建筑物上,避难时展开使用。

安装钩的作用是把悬挂梯安装在建筑物上,梯蹬用于避难时脚踩手握,侧板用于连接各个梯蹬,隔板用于使梯蹬与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扎带用于把收缩的梯子捆扎在一起。悬挂式避难梯可分为折叠式、收缩式、钢丝绳式、链条式等多种。

2.固定型避难梯。平时即置于避难使用状态,固定于建筑物上,可分为收装式,下部折叠式及伸缩式。

3.立靠型避难梯。使用时立靠于建筑物上,由梯蹬、侧板、安全装置组成,有折叠式及伸缩式两种形式。

(九)救生袋

救生袋可分为斜降式救生袋和直降式救生袋两种。

1.斜降式救生袋。斜降式救生袋用阻燃布料制成类似滑台一样的布筒。利用这种救生袋可使被困人员连续下降,故可使许多人很快得到救助。它由救生袋体、入口框架、基础架及地面固定环组成。

基础连接架。由于建筑物的窗框不能承受大的载荷,故应设置基础连接架,以承受加于救生袋上的载荷。通常用固定器件固定在建筑物地板或梁上。入口框架。这是用于进入到救生袋体的器件,通过转轴等连接在基础连接架上,窗户外面用杆条制成桥状的安全过道,直到救生袋本体,为使避难者消除恐惧心理,撑杆周围用布遮罩,使其无法看到高楼下的景况。

地上固定环。这是用于张撑救生袋的器件。

救生袋本体是使用者用于下滑的隧道状布筒。本体同地面成45度角。

2.直降式救生袋。发生火灾时,可以从楼上把安装架伸出建筑物外,使与安袋架连接的强力合成纤维筒袋垂直吊下,即成为直降式救生袋。

直降式救生袋有下面三种形式:

蛇行式。袋中有蛇行状通道,每隔一定间隔改变方向,可实现减速下降。

紧缩式。使用伸缩性材料,并制成紧缩部分。依靠紧缩部分减速下降。

螺旋式。有一定角度的螺旋皱褶,通过这种皱褶减速下降。

(十)其他辅助救生设施

火场逃生时,除应充分利用公众聚集场所所备有的安全疏散设施外,还应发挥配备的辅助安全疏散工具,尤其是消防队到场后,可利用云梯车、曲臂登高车、各种拉梯、安全绳、滑绳救助等方式帮助安全疏散。

五、导引设施

(一)事故照明

由于火灾停电,给逃生造成了很大障碍,所以疏散通道上的必要位置、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及前室、配电室、消防控制室、水泵房、人员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等处都应设置事故照明灯。事故照明灯一般设在墙面或顶棚上,其最低照度不低于0.5勒克斯,以玻璃或其他非燃材料保护罩覆盖。

(二)疏散指示标志

疏散指示标志一般用箭头或文字表示,在黑暗中发生醒目光亮,便于识别。疏散指示标志通常设在太平门安全出口等的顶部、疏散走道及其路径转角处的墙面上。疏散中应沿着指示标志撤离,这样才可顺利逃至安全地点、脱离危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