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础支持系统

基础支持系统

时间:2022-10-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信网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海委引滦局通信网系统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至2010年建成了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应急备用的通信网,为工程管理、防洪调度、供水发电、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其中海委引滦局和水电厂纵横制交换机有四条二线单向中继线路连接。7月1日开工建设,8月6日投入运行。1981年4月—1994年7月,海委引滦局长途专用电路租用潘家口邮电支局载波电路。

第一节 基础支持系统

一、通信网系统

通信网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海委引滦局通信网系统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至2010年建成了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应急备用的通信网,为工程管理、防洪调度、供水发电、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一)电话交换机系统

主要经历了人工转接、纵横机、程控机和软交换四个阶段。

1.人工转接阶段

1980年,海委引滦局建成30路磁石交换机(人工转接台),主要为行政办公服务。水电厂使用电力调度机,由电力载波对外连通。汀管处使用电力调度机+磁石交换机(人工转接台)。电话对内对外转接均为人工方式,用户终端均为磁石电话机。

2.纵横机阶段

1983年,水电厂建成200门纵横制交换机,主要为水电厂行政办公、住宅用户服务。

1984年,海委引滦局建成360门纵横制交换机,主要为单位行政办公、住宅用户服务,通过潘家口邮电支局载波电路实现交换机与公网连接。其中海委引滦局和水电厂纵横制交换机有四条二线单向中继线路连接。同年,汀管处建成200门纵横制交换机。

纵横交换机阶段实现了内部通信的自动交换,但对外通信联系依然保留中继线和长途电话人工转接的方式。

3.程控交换机阶段

1992年,建成第一套防汛专用程控交换机系统,装机容量48门,通过1条中继线与公网连接。

1992年底至1993年初,建成第一套行政办公用6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覆盖潘家口管理区全部用户,原纵横制交换机停止使用。新程控交换机为JSQ-31型数字时分程控用户交换机。

1993年,C波段卫星地面站建成,防汛专用交换机系统通过地面卫星通信设备,接入水利部卫星1号网,装机对象为主要防汛部门和领导部门,属防汛专用交换机。

1993年7月,汀管处建成24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交换机生产厂家是北京239厂(香港3C公司技术),有6条二线环路中继线与公网连接。该交换机多次进行过软件升级,最终采用苏州三先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JSQ-31用户交换机型软件。

1994年7月,海委引滦局600门程控交换机进行了增容改造,增加两套C128子系统,进行局用机改造,定型为JSN-1000A。将迁西至潘家口载波线路更新为光缆线路,对外连接由模拟载波中继电路改为PCM数字中继电路,增加的两套C128用户子系统为潘家口蓄能电厂行政办公、住宅用户服务。同年10月,该程控交换机作为C5端局(589局)纳入唐山本地网,局内用户电话号码升至7位,取消了话务台功能,增加了计费功能,为潘家口管理区所有用户提供服务。由三先电脑通信控制(深圳)开发中心施工,7月8日开始建设,11日投入运行。工程投资36.57万元。

1996年,由于电话装机量增加,海委引滦局对程控交换机进行了再次增容,采用苏州三先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JSN-1000A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构架,在原交换机基础上增加了两套C3280交换平面,增加两套C128用户子系统,增加1套数字中继(30路)子系统和模拟二线中继子系统,达到1080线用户。由苏州三先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施工,1996年1月4日开始建设,13日投入运行。工程投资29.88万元。

1996年7月,建成水电厂调度程控交换机,装机容量80门,调度台采用触摸屏方式,配备广播系统,核心交换部分采用3C系列技术,用户模块可以和局用程控交换机通用,主要用于发电调度。与局用程控交换机、电力载波机等均有互连接口

2000年8月,建成海委引滦局25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系统,采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C08机型,整个交换系统由一个控制中心、一个近端交换模块、一个远端交换模块和一个远端无交换模块四部分构成。全系统总装机容量为2552门,数字中继装机容量为720路,模拟环路中继装机容量为128路,4线E/M中继为24路。7月1日开工建设,8月6日投入运行。工程投资521.19万元。

4.软交换阶段

2010年12月,海委引滦局建成软交换系统。系统基于IP软交换技术进行架构设计,以IP网为核心,统一承载语音、数据、视频业务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可持续性的基础通信平台。新建系统不再设置水电厂远端模块,统一整合到主交换模块,同时保留大黑汀管理区远端交换模块,并设有独立的公网应急出口,两交换模块间的互联仍采用SDH155兆光纤传输设备,利用潘家口、大黑汀水库PDH数字微波系统作为备用传输通道。

潘家口管理区主交换中心主设备设计实配模拟用户2752线,模拟中继64线,采用3500门以上软交换平台架构搭建;大黑汀管理区交换分中心主设备设计实配模拟用户608线,模拟中继24线,采用1500门以上软交换平台架构搭建。

新建系统采用融合通信技术,具备三网合一功能,可以实现语音、网络、数字电视业务的综合传输。

2010年7月开始建设,12月投入运行。工程投资485万元。

(二)SDH光纤传输系统

2000年8月,建成潘家口、大黑汀水库SDH光纤传输系统,可提供最高达155兆的数字通信带宽,并具备扩充到622兆数字通信带宽的能力。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SDH传输设备安装调试、光缆线路敷设两部分。采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BS系列设备;光纤线路敷设包括水电厂通信机房至潘家口通信楼机房、潘家口通信楼机房至大黑汀通信机房、大黑汀通信机房至迁西电信局机房三个中继段,采用架空和管道敷设方式,使用6芯光缆。传输网管中心设在潘家口通信楼机房,海委引滦局专用通信网通过迁西电信局转入电信公网。

2000年6月2日开始建设,7月20日投入运行。工程投资42.5万元。

2010年12月,对SDH传输光缆线路进行了增容改造,光缆容量增为12芯。

(三)长途专用电路

1981年4月—1994年7月,海委引滦局长途专用电路租用潘家口邮电支局载波电路。1994年8月—2000年8月,租用潘家口邮电支局PCM光端机电路(期间部分保留载波电路)。2000年8月,潘家口、大黑汀水库SDH光纤传输系统建成后,利用自建光纤(潘家口至迁西电信局)租用2兆电路。2002年开始租用至天津长途跨省专用2兆电路。

1.先后租用载波电路达13条,包括:潘家口—迁西—北京电路1条、潘家口—迁西—天津电路1条、水电厂—迁西—北京电路1条、潘家口—迁西长途台电路5条(后调整到7条)、水电厂—迁西电路2条、潘家口—迁西—大黑汀电路2条、潘家口水文—迁西报房电路1条等。其中,潘家口—迁西—北京电路是与水利部联系的专线;水电厂—迁西—北京电路是与华北局电力调度联系的专线;潘家口—迁西—天津电路是海委引滦局与海委联系的专线;潘家口管理区普通电话用户使用迁西03422区号,总机对外公布号码为03422-561531、562169、562694等。

2.PCM光端机电路用于海委引滦局程控交换机与公网连接,共30路(15入、15出)。此阶段天津载波专线、北京载波专线仍保留一段时间;汀管处仍租用载波电路对外联系。

3.2000年,C&C08程控交换机系统和SDH光纤传输系统建成后,交换机与公网连接增加至5个2兆电路。水电厂、汀管处、潘家口中心局模块用户,统一由潘家口中心局对外连接公网。

4.2002年,海委引滦局计算机网络建成后,租用1个2兆电路与Internet连接,2004年增至1个4兆电路,2009年提速至10兆电路,2010年提速至50兆电路。

5.2002年7月,开通了海委至潘家口2个2兆长途专用数字电路,其中1个2兆接口用于连通潘家口至海委的程控交换机,实现了海委引滦局与海委电话用户的直拨通信;另一个2兆接口用于潘家口局域网络与海委局域网络的连接。该电路由海委信息办租用,租期为5年。

6.2008年8月,开通了海委至潘家口4个2兆长途专用数字电路,用于海委与海委引滦局程控交换机、计算机网络、工程视频、视频会议、电子政务系统和自动化系统互联互通

(四)PDH微波通信系统

潘家口水库与大黑汀水库之间的通信链路是海委引滦局通信网的重要环节,除有线通信路由外,需要无线路由做备用保障。1992—2002年,海委引滦局采用无线多路机设备作为两水库间的备用通信手段,因地理环境问题,使用效果较差。2002年建成PDH微波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潘家口、大黑汀两水库备用通信问题。

1992年4月,建成3路模拟无线接力机,使用南京大桥机器厂设备,主要用于大黑汀纵横交换机与局程控防汛专用交换机的互联通道,因信道少,系统主要应用于两水库间的防汛部门。

1996年6月,建成24路模拟无线接力机,采用重庆国人电讯有限公司的设备,仍使用原三路机频率,潘家口管理区:发388.4兆赫兹、收368.4兆赫兹;大黑汀管理区:发368.4兆赫兹、收388.4兆赫兹。主设备为GRC304A型信道机、GRC724A型载波机,使用400兆赫兹双极化12单元8木天线,潘家口端架设在大坝微波铁塔上,大黑汀端架设在办公楼旁30米铁塔上。主要用于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程控交换机联网,同时增加了调度热线电话等功能。

1997年12月,根据潘家口、大黑汀水库集群通信系统建设需求,将24路模拟无线接力机更换为16路数字无线接力机,为集群基站漫游提供网桥通道。多路无线接力机作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间的无线通道。该系统运行至2000年。

2002年7月,建成潘家口、大黑汀水库PDH微波通信系统,采用哈里斯通信(深圳)有限公司480路PDH微波主设备,最大传输速率34.368兆赫兹,同时可最大开通16个E1接口,PDH(准同步数字序列)工作方式。微波链路全长22.5千米,三跳四站,包括潘家口站(端站)、潘家口北山中继站、大黑汀站(下话路站)、迁西电信局站(端站)。其中,潘家口北山中继站首次采用了无源反射技术。

2002年5月9日开始建设,7月15日投入运行。工程投资456.13万元。

(五)卫星地面站

1993年5月,建设C波段卫星地面站,上行频率6千兆赫兹、下行频率4千兆赫兹,为水利部实验站。采用美国休斯公司主设备,使用国防科工委的网管系统和卫星转发器资源。卫星地面站提供3条话路,通过二线环路中继将海委引滦局防汛程控交换机与水利部程控交换机互联,是海委引滦局与水利部应急通信的备用手段。

1999年8月,建成Ku波段卫星地面站,上行频率14~14.3千兆赫兹,下行频率12.2~12.5千兆赫兹。采用美国休斯公司主设备,使用水利部租用的亚洲二号卫星(AsiaSat-2)第7转发器上半个转发带宽(Ku波段27兆带宽资源),网管系统设在水利部。2000年8月,海委引滦局C&C08程控交换机建成后,与卫星地面站实现了连接,将海委引滦局程控交换机纳入了水利部程控交换网,实现了海委引滦局防汛部门电话用户与水利部、海委以及委属各局、各流域机构的双向直拨通信。

(六)VSAT卫星小站

潘家口水库入库站报汛通信和西城峪副坝防汛通信手段是海委引滦局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利用公网有线通信方式外,需要无线通信手段做备用保障。1986年—2000年7月,海委引滦局主要采用短波、超短波通信方式作为应急通信手段;1998年7月,建成了海委、潘家口、大黑汀、石佛、宽城、乌龙矶6个VSAT卫星小站,以卫星通信方式作为应急通信手段。

1986年,建成海委、海委引滦局和乌龙矶、石佛、宽城入库站的125瓦短波电台,仅在汛期开通作为备用通信手段;1996年,海委对该套系统进行了重建,更新了短波电台,增加了拨号选呼功能;2000年以后,该系统由于自身的设备老化以及通信手段的技术局限,逐步被淘汰。

1991年汛前,建设了潘家口水库至上游石佛、乌龙矶、宽城3个入库站的超短波无线接力通信网。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电台的各项技术指标下降,多次受雷击且修复后稳定性越来越差,使用效果较差,逐步停用。同时,建设了1套潘家口管理区超短波移动通信网,该网包括1个固定台,10部手持机,经有/无线转接器并入程控交换机。该项目的建设主要是为解决西城峪副坝与海委引滦局的通信问题,由于是单工操作,且只有1条信道,使用不方便,逐步停用。

1998年7月,建成包括1个中心站、1个分中心站和4个远端小站的VSAT卫星小站网,共设石佛、乌龙矶、宽城、大黑汀、潘家口(中心站)、海委(分中心站)6个VSAT卫星双向小站。卫星网投入使用后,成为海委引滦局防办与潘家口水库上游乌龙矶、石佛、宽城水文站汛期传递水情及向上级防汛主管部门传送水文信息的可靠备用通信手段。2002年取消了大黑汀和海委站,迁至潘家口水工处和西城峪副坝。卫星主设备(以色列生产)由北京盖达卫星通信网络有限公司提供。1998年6月开始建设,7月投入运行。

(七)防汛集群通信系统

1995年8月,建成大黑汀两信道集群通信系统,配备手持机6部。1998年在此基础上建成潘家口、大黑汀水库防汛集群通信系统,系统由潘家口基站和大黑汀基站以及无线漫游网桥三部分组成,每个基站均为4个信道,两地共配备手持机70部,车载台4部,设备采用杭州威信通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VHF/UHF跨段双工集群系统。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两地基站通过16路(400兆赫兹)数字无线接力机作为漫游网桥互连。同时,两基站分别在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两地通过A/B环路中继并入当地交换机,在交换机正常工作时,拨号方式与当地交换机完全相同。一旦交换机出现故障,可通过集群系统本身自带的无线交换机(IC-951),采取号码前加“*”的拨号方式脱离有线网独立运行。由于公网移动通信的普及,该系统因信道较少和通信覆盖范围的限制,逐步停用。

(八)数字中继电路自动切换系统

2008年7月,建成数字电路自动切换系统,系统建设了潘家口、大黑汀和迁西电信局三地的多路通信自动无损切换和自动监测系统,有效解决了海委引滦局自建PDH微波通信电路和潘家口、大黑汀水库SDH光纤传输电路间不能自动切换的问题。

二、计算机网络

1989年6月,建成了海委引滦局计算机网络雏形,服务器为Compaq服务器,采用总线型网络结构。1995年,网络结构调整为星型结构,扩大了用户接入范围。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为局领导和防汛部门提供水情信息查询。

海委引滦局计算机网络建设作为大黑汀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中的一个项目,施工单位是天津市龙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分别在潘家口、大黑汀管理区布设,通过PDH数字微波和SDH光纤传输系统实现两地网络互联,通过DDN接入Internet和海委计算机网络。潘家口管理区信息点共229个,大黑汀管理区信息点共79个。安装了NGFW3000防火墙,网络管理中心设在工管调度楼。2002年4月开始建设,6月投入运行。

2003年,京津地区重要水源地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一期工程中,在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现有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扩建了网络主干,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潘家口网络主干的扩建,从通信楼至水工处,从通信楼到电厂、坝上观测楼、坝上中控室的千兆网络主干;对水工处办公楼、水电厂办公楼和中控室进行综合布线;建立从大黑汀水电站到坝上中控室的光纤连接;完善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之间的网络传输结构,扩充网络传输带宽,达到百兆连接。2003年4月开始建设,期间受“非典”疫情影响,7月20日投入运行。工程投资49.77万元。2004—2005年间,陆续对引滦学校、水电厂后勤中心等单位进行了网络扩建,逐步完善了海委引滦局计算机网络系统。

2003年12月,开发了引滦信息网内网和外网,主要发布局政务信息、防汛信息、工程管理信息等。内网集成了局所有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入口,2005年进行了一次改版。2008年以后,引滦信息网逐步成为工程管理、防汛指挥调度、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的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2008年,海委基层单位通信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购置安装了网络防火墙、路由器、自动切换设备以及网络安全管理软件和MCAFEE网络防病毒软件,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运行防护能力。工程于2008年8月开始建设,由于有设计变更,2010年11月完工。

截至2010年底,计算机网络总出口带宽达80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管理区计算机网络用户总数达621个,其中应用系统用户128个,办公及管理用户493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