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典图像编码方法

经典图像编码方法

时间:2022-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典的编码方法是基于信息论的理论框架,对图像进行线性处理,产生信息保持或限制失真的压缩图像。预测法简单、经济、编码效率高,常用的方法有:PCM、DPCM、ADPCM等。进入70年代后,又先后出现了利用K-L变换、Haar变换、斜变换等图像编码方法。由于K-L变换没有通用的变换矩阵,很难满足实时处理的要求,所以在实际中很少用它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K-L变换常常作为对这些变换性能进行评价的比较标准。

4.2.1 经典图像编码方法

经典的编码方法是基于信息论的理论框架,对图像进行线性处理,产生信息保持或限制失真的压缩图像。主要有三大类:预测法、变换法和统计法

(1)预测法。所谓预测编码是利用信号间的相关性将每个像素用它前面的值(前像素、前行、前帧)作预测,并传输实际信号与预测信号差值。信号相关性越强,预测精度越高,实际信号与预测信号的差值就越小,对其编码后的比特数可相应减少,这就是预测编码实现压缩的机理。

1952年,C.C.Culter首先提出了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编码的概念。同年,Bell实验室的B.M.Olive第一次从理论上和实验上对图像的线性预测编码进行了研究。1966年,J.B.O'neal分析计算了二维线性预测器的最佳预测系数,确立了最佳线性预测的设计理论。

预测法简单、经济、编码效率高,常用的方法有:PCM、DPCM、ADPCM等。预测法的主要问题是预测器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以最小均方差准则的最佳预测设计。

(2)变换法。变换编码是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并于7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将图像分割成若干子块,通过对其正交变换把时间域信号变换到变换域上,使变换后各系数的统计分布比较集中。能量集中在低频域中,并使变换域中各系数间的相关性大大降低,然后对其分配比特。对方差大的分配以较多的比特,反之分配以较少的比特,从而实现总比特率的压缩。

1968年,H.C.Andrews和W.K.Pratt首先将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用于处理静止图像压缩,得到较好的压缩效果。次年,W.K.Pratt等人提出了利用只有加减运算的Hadamard变换对图像进行编码。进入70年代后,又先后出现了利用K-L变换、Haar变换、斜变换等图像编码方法。理论上证明在均方误差最小准则下,K-L变换是最佳变换。由于K-L变换没有通用的变换矩阵,很难满足实时处理的要求,所以在实际中很少用它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人们退而求其次,寻找一些虽不是“最佳”,但也有较好的和能量集中性能且容易实现的变换方法。K-L变换常常作为对这些变换性能进行评价的比较标准。

1974年由N.Ahmed和K.R.Rao提出了离散余弦变换(DCT)。由于DCT变换在假定信源为一阶平稳马尔可夫过程时最接近K-L变换且有快速算法,因此常被作为变换编码的基本方法。其基本方法是:首先将图像分块,例如8×8、16×16的像素块,然后逐块进行正交变换,去掉样本间的相关性,最后对变换系数进行量化、编码。变换法具有压缩比例高、抗噪性能好等特点。常用的变换法有DCT、Walsh、Fourier等。

(3)统计法。它是信息保持型方法。它利用数据出现的分布特性消除信息冗余,如哈夫曼(Huffman)编码、算术(Arithmetic)编码等。压缩后的图像不会失真,是一种熵编码方法。

另外,经典的图像编码还有矢量法、方块截尾法及二值图像的编码方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