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文观音经典

汉文观音经典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观音救难教义的集中体现,也是观音经典最著名者。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亦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其国土名安乐,或称净土,其国人皆能趋向佛之正道。

在数千卷汉文大藏经中,介绍或提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本生故事、修持方法、大悲愿行、神通感应事迹的经典甚多,例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参礼观世菩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维摩诘经》《大宝积经》《成具光明宝意经》《悲华经》《地藏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楞严经·观音耳根圆通》等,这些经典从内容上可分为七个类型:(1)救难类;(2)净土往生类;(3)般若类;(4)华严类;(5)授记类;(6)密宗类;(7)中土撰述类(包括灵验感应类)。《楞严经》有“一代法门之精髓”之誉,但也被指为中土伪撰,单独介绍,并附于中土撰述类之后。

(一)救难类观音经典

早期传入中土的观音译经以大乘一系观音为主,首要者为《法华经》。

《法华经》“会三归一”,开示一乘妙法,被誉为众经之王,《法师功德品》称:“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据传《法华经》六出三存,现存:西晋竺法护《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据梵文贝叶经于太康七年(286)译出;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后世改八卷)二十八品,据龟兹文本于弘始八年(406)译出;隋阇那崛多与达摩笈多《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据印度梵文贝叶经于仁寿二年(602)译出。妙本最简,添品其次,正本最详。流传于日本、中国者,以妙本为主。

《法华经》藏文译本为苏任陀罗菩提(或译日帝觉)和西藏译师僧纳南·智军所译,题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

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观世音号称“救苦观音”,为中土观音信仰的主体。就整个《法华经》之内容观之,该品似乎与《法华经》之核心内容关系不大,具有独立性,所宣教义又是多与全经相悖,学界推定其出现的时代应较晚,是在该经主体结集完成后被附入。但普门品与方便品、如来寿量品等作为宣说大乘菩萨济度众生妙用的经文,最终被誉为法华四要品而广传于世。

《正法华经》中观音被译成“光世音”,第二十三品即是《光世音菩萨普门品》,主要宣说观音菩萨的无感不通、普门示现的威德灵感。是观音救难教义的集中体现,也是观音经典最著名者。经中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光世音”菩萨得名因缘,阐明何谓“光世音”:“若有众生,遭亿百千垓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得解脱无有众恼,故名光世音。”次番问答光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简洁明确地宣讲了光世音慈悲救难的“志愿”“威神功德”为众生说法而显化不同身相的“善权方便”:“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难可限量,光光若斯,故号光世音。”“光世音菩萨,游诸佛土,而普示现若干种形,在所变化开度一切。是故族姓子,一切众生咸当供养光世音。”[1]并教导众生回应光世音之法:“假使有人,闻光世音所行德本,终不虚妄,世世安隐至无极慧。其光世音,神足变化普至道门,所显威神而无穷极。”[2]而获取救度之法也至为简便:一是“称其名”;二是“闻名”;三是“一心自归”;四是“供养”。末段特别赞叹光世音菩萨弘誓、慈力、劝当忆念归敬。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得闻本品功德作结。

《光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一次完整表述了观世音救难教义,第一次全方位地向中土输入了观音信仰体系。《光世音菩萨普门品》一经译出即“别传一品,流通部外”[3],名之《光世音经》。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亦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并列举观世音的神通:救七难(火、水、风、刀杖、怨贼、鬼、枷锁)、解“三毒”(贪、嗔、痴)、得“二求”(求男女)。《普门品》不久亦被摘出,名曰《观世音经》,单独流通并在民间盛行。

隋译《添品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加入了阇那崛多在北周时译出的《普门品偈》(后编入今传的《妙本法华经》),[4]此外还将救七难扩充为救“十二难”[5]。唐译《四十华严》观音救难的范围更有所增益。[6]

关于《普门品》的释论专著有:

①隋智撰《观音玄义》《观音义疏》。

②宋知礼著《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

③宋遵式述《释普门品重颂》。

④清灵耀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肤说》。

其余注疏、论述则散见于《法华经》相关著作中。

(二)净土往生类观音经典

净土类往生类观音经典代表是净土三部经中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1.《无量寿经》

全称《佛说无量寿经》,简称《大无量寿》《双卷经》等。曹魏时期康僧铠译。共两卷。

此外,现存的汉文异译本还有: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两卷,唐菩提流支译《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两卷,北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藏文译本为印度胜友、施戒与西藏译师智军合译,收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

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7]为大比丘众及普贤、慈氏等菩萨说法,谓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大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于十劫前成佛,号“无量寿”。其国土名安乐,或称净土,其国人皆能趋向佛之正道。彼国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即隔一生而成佛),以观世音、大势至为上首。释迦牟尼叙净土之庄严,最后劝弥勒及诸天众生等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等等。

宋代王日休以现存汉译四本(除唐译《无量寿如来会》)校辑会为一本,题名《大阿弥陀经》。后来清代魏源编为《无量寿经会译》一卷。

现存主要注疏:

①隋慧远撰《无量寿经义疏》二卷。

②隋吉藏撰《无量寿经义疏》一卷。

③唐圆测撰《无量寿经疏》三卷。

④唐玄一撰《无量寿经记》三卷。

⑤唐寂证撰《无量寿经述义》三卷。

⑥清彭际清《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

2.《观无量寿佛经》

简称《观经》,据考或结成于西域[8],畺良耶舍于刘宋元嘉元年(424)译出,一卷。

《观无量寿佛经》是对《无量寿经》净土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叙述释迦牟尼佛应摩竭提国王后[9]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在第十观——“观音观”中,详述观音的庄严形象,为信徒僧众宗教冥想之基础:“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杂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色,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通过佛陀之口,并言观观世音菩萨之效,进而提示如何观想:“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同时,观音作为西方三圣之一及阿弥陀佛两大胁侍菩萨之一的身份得到确定:“无量寿佛,伫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再有,《观无量寿佛经》对观世音与大势至形象做了区别说明。观世音“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观无量寿佛经》细述观音作为彼岸接引的胁侍菩萨接引九品往生的情景,九品往生是:

上品上生:或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经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三者临终感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等无量大众,执金刚台,授手迎接,往生彼国。即时悟无生法忍。

上品中生:行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善解义趣。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与千化佛授手相迎。往生后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即开。经于七日,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上品下生:行者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授手来迎,即得往生。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中品上生: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中品中生: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行者自见坐莲华上,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经于七日,莲华乃敷。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善女,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与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至心信乐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下品上生:或有众生,虽不诽谤方等经典,然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智者复教合掌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来迎。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化佛菩萨来迎接,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或有众生,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来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九品往生的种种描述对后世净土系观音教义有重大影响,是观音接引信仰最重要的经典依据,对于希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信众而言,在救难之外,观音又多了一重西方极乐世界接引菩萨的身份。

其重要注疏有:

①隋智?述《观无量寿佛经经疏》一卷。据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证,此疏为唐人伪作。

②隋慧远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二卷。

③隋吉藏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一卷。

④唐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经疏》四卷。

⑤唐法聪撰《释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

⑥宋知礼述《观无量寿佛经经疏妙宗钞》六卷。

(三)般若类观音经典

般若类观音经典以《大智度论》中关于观音的般若理论和《心经》为代表。

1.《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古印度时期龙树菩萨(约3世纪)撰,鸠摩罗什译,100卷。

亦称《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为论释《大般若经》之作。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大智度论》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从“诸法实相”立场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的宗教实践,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系统解说及论证。对《大般若经》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

早期输入的般若经论中,观音已是般若的代表。如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南朝月婆首那译的《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观音都是般若法会的参加者,深具高超微妙的般若智慧。

《大智度论》更是般若智慧型观音教义的重要经典依据。“若有菩萨具足菩萨事……如文殊师利、毗摩罗诘、观世音、大势至、遍吉等诸菩萨之上首,出于三界,变化无央数身,入于生死,教化众生故。如是希有事,皆从甚深般若波罗蜜生。”[10]观音的智慧、度生的誓愿与方便、显化不同身相的神力,皆是般若之故。鸠摩罗什译《思维要略法》中说:“惟一大乘……又当入是甚深微妙一相一门清净之法,当恭敬普贤、药王、大乐说、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众,是名一心精进,如说修行。”[11]观音以般若智慧为修行度世之指导,是修习者深入般若的阶梯。《大智度论》云:“如遍吉菩萨、观世音、得大势、明网无量光菩萨等,能有是力,身出无量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问曰:‘菩萨身光如是,本以何业因缘得?’答曰:‘身业清净,故身得庄严。’”[12]祂以般若智慧为修行度人的指导,虽起万行而无执著,身业清净无染,是故能得大庄严光明照耀。

主要注疏:

东晋慧远撰《大智度论钞》20卷。

慧远认为鸠摩罗什本译文“繁秽”,删削内容,撮其要旨,详加阐述。谓“其为要也,发轸中衢,启惑智门,以无当为实,无照为宗。无当则神凝于所趣,无照则智寂于所行。寂以行智,则群邪革虑,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则二谛同轨,玄辙一焉”。

2.《般若心经》

对观音的般若法门具体而微的阐述,在《心经》得到高度实现,观音的般若智慧获得最为精微的展示,而这种般若智慧正是对全部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高度总结。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心”(梵语hrdaya)指心脏,意指“精要”“心髓”。本属《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一节,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而《心经》则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全经只有一卷,经文总约260余字,字数虽少,却统摄了600卷《大般若经》的心要,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乃大乘佛法之深法、《大般若经》之心髓。故一般作为单行本流传于世。其中,玄奘译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载玄奘得此《心经》经历:“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13]

《心经》是观世音菩萨得到佛的允许,为舍利弗诠释的大乘修心法要。一般而言,经是佛所说,论是菩萨造,《心经》中观世音菩萨代佛说法,其地位被抬高到与佛等量齐观,从而为中国的观音般若智慧教义奠定理论基础。

经文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原来《大品般若》的《大明品》及《劝持品》,都直接以般若为明咒,并无另外的咒文,本经所出咒文,亦见于《陀罗尼集经》卷三《般若波罗蜜多大心经》段,或系后世所加。

《心经》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标明能观之智,即“深般若”;其次是辨析所观境,遮遣蕴、处、界“三科”,十二因缘、四谛、智、得,以此显示诸法实相即为空相,断去“法执”;第三是显示所得之果,即“心无罣碍”,“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第四是证明般若妙智之果,阐明诸佛皆依甚深般若而得无上菩提,证成佛道;最后是以咒语赞叹般若,意在显示般若妙慧有殊胜功用,能速疾成就菩提,获得最高解脱。

而全经极力阐扬的“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最终目的在于首句之“度一切苦厄”,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目的非他,而在誓愿利益一切众生。

由于经文简短,便于持诵,《心经》流行甚广。其中玄奘译本,仅260字。

历代的汉文译本颇多,主要有:

①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本)。

②唐义净译《佛说波罗蜜多心经》。[14]

③摩揭陀国三藏法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广本)。

④摩揭陀国三藏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本)。

⑤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本)。

⑥唐三藏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本)。

⑦唐三藏法藏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本)。

⑧宋西天三藏施护译《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此外主要的音译本为:

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本),音译。[15]

德格版《西藏大藏经》里主要的藏文译本有:

①印度无垢友与(藏)译师宝车比丘译《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本),归入续部。[16]

②《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本),归入般若部。

近代以来,还有由藏译汉的《心经》,如由日僧能海宽由藏文译为日文、周止庵又由日文译为汉文的《般若心经》。译藏为汉的有王尧译本、孙慧风译本、楚禅译本、慧清译本、超一译本等。还有很多手抄本《心经》,敦煌文献中,抄自玄奘译本的有44种,抄自法成译本的有6种。[17]

《心经》的注疏相传有200余种,仅中国撰述即有40余种。方广锠先生整理收集了古今18种译本和18种注本,出版《般若心经译注集成》,可谓目前《心经》最完整的集结。

著名的《心经》汉文注疏本有:

①唐窥基注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②新罗僧人圆测注疏《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③《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惠忠、宋道楷和怀深三人注。

④唐法藏撰《般若波罗蜜多心略疏》。

另外在敦煌遗书中还有当时影响较大,但未能传承下来的《心经》汉文注疏本:

①唐慧净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18]

②唐智诜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19]

著名的《心经》藏文释论有:

①吉祥狮子撰《般若心经注·密咒道释》。

②无垢友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

③莲花戒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④阿底峡撰《般若心经注》。

(四)华严类观音经典

华严类观音经典首推《华严经》。《华严经》全名《十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是华严类代表性经典。《高僧传》记载:唐太宗问隐士孙思邈:“‘佛经以何经为大?’孙曰:‘华严经为诸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译大般若经六百卷,何不为大,而六十卷华严经独得大乎?’孙曰:‘华严法界,具一切门,于一门中,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乃华严宗一门耳。’太宗乃悟,乃受持华严。”明末高僧憨山大师亦云:“不读诵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经》历来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被誉为“经中之王”和“王中之王”。

《华严经》汉文译本有三种:一为东晋佛驮跋陀罗译本,共六十卷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又称“六十华严”;二为唐武周时期实叉难陀译本,八十卷,三十九品,又称“八十华严”;三为唐贞元年间般若的译本,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四十卷,或称“四十华严”,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别译。以八十华严译本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为完备,在汉传佛教中流传也最为广泛。

藏文译本系由印度的胜友、天王菩提与西藏译师智军从梵文译出,遍照护复校,为一百一十五卷[20],内分四十五品,前四十四品相当于八十华严译本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当于八十华严译本第三十九《入法界品》。

宣讲观音法门的《入法界品》是《华严经》第三十九品。原是独立的经文,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就称其为《不可思议解脱经》(或简称为《不思议经》),西秦时期圣坚曾单独译出,名为《罗摩伽经》,后被编入《华严经》。它不仅相当完整地体现了《华严经》的几乎全部思想,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华严经》核心旨趣——深入法界、随顺法界,它提供了典型例证和具体方法:其中叙善财童子参访文殊、普贤等善知识,计有五十三位善知识为善财童子演说随顺法界、深入法界之法。第二十三参即是观音菩萨。观音本非主要弘讲的对象,但因时人对其崇奉程度远在文殊、普贤等菩萨之上,观音所讲“大悲行解脱法门”成为观音信仰的重要部分。《入法界品》阐述观音大悲法门,实为对《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踵事增华。

《入法界品》延续了《法华经·普门品》中对观音救难教义的宣传,观音更深入世俗生活,救难范围比《普门品》有所扩大,可救众生“贫穷恐怖”“诤讼恐怖”“恶道恐怖”“不同意恐怖”“爱不爱恐怖”“逼迫心恐怖”“愁忧恐怖”“懈怠恐怖”“邪淫贪色恐怖”[21],《罗摩伽经》又增入“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所求不得,爱别离苦,怨憎会苦”[22]七苦。这些苦难,不具备危急性,但却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可感,而观音也无处不在地处处施救。

而观音救度众生方法也机动灵活,能以“惠施”“同事”“出微妙音”“威仪说法”“同止”等方式,“显现妙身不思议色摄取众生”,“随其所应”。

关于观音救世方便的法门,《罗摩伽经》谓是:“或以布施摄诸悭贪,或以持戒摄诸毁禁,或以忍辱摄诸恚恼,或以精进摄诸懈怠,或以禅定摄诸乱心,或以智慧摄诸愚痴。以六和敬[23]善顺众生,以四摄法[24]摄取众生。”

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其中曾对般若智慧型观音教义的出现作了基本的解释,《入法界品》将这一新出现的观音教义与已有的称名救难型观音教义、净土接引型观音教义之间做出协调,经中记述观音对前来求教的善财说:

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摄受调伏,相续不断。善男子,我住恒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前。随所应化而为利益。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摄取众生,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种种微妙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善巧言辞,或以威仪胜妙云使,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开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王官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叹怖,离所求不得怖,离大众威德怖,离流转恶趣。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住于正念;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转。[25]

其中“常在一切诸如来所”包括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就与净土接引型观音教义取得了协调。“念于我”“称我名”“见我身”从而离各种“怖”等,俱属称名救难型观音教义。“令诸众生离怖畏……复教令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转”,为般若智慧型观音教义。据此,三者关系非常完整协调:即观世音往来于极乐世界、娑婆世界及其他一切世界,以各种方便手段来教化众生,令其离苦,进而引导众生修习般若法门。

因为观音救度的最终目的在于“除灭恐怖,而为说法,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未曾失时……断一切众生不善根流,出生一切众生诸善根流,除灭一切诸生死流”[26],不仅救难,而且关注最终解脱:摆脱轮回、永断苦难。欲达此目的,观音先显化妙身摄取众生,然后相机说法,谆谆诱导其发愿修习般若智慧,证悟实相境界,获得“永不退转”的终极解脱境界。这种大悲救难与智慧解脱结合的观音教义正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不同于《法华经·普门品》之处。

关于《华严经》的权威性注疏有:

①隋吉藏撰《华严经游意》一卷。

②唐杜顺撰《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此二书则为阐明华严观行之宝典,亦为华严创宗要籍。《华严五教止观》中“华严三昧门”指出了入不思议法界的妙门——缘起法的不可分别性)。

③唐智俨撰《华严经搜玄记》(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卷。

④唐法藏撰《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简称《探玄记》)二十卷。

⑤唐澄观撰《华严经疏钞》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六卷。

⑥唐宗密撰《华严原人论》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

⑦唐慧苑撰《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

⑧唐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

(五)授记类观音经典

观音是何来历?身世如何?未来将往何处去?这些对于信众而言心心念念的疑团无论净土类经典、法华类经典、华严类经典还是般若类经典竟未提及。直至东晋南北朝时期,才有关于观音身世与未来成道说明的经典传入中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世音授记经》《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其余散见于其他经典的章节之中。

1.《悲华经》

今存两种汉译本:一为《悲华经》,十卷本,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一为《大乘悲分陀利经》八卷三十品,译者失佚。或以为系东晋道所译[27]。较昙无谶译本简洁,更近经文原貌。

《悲华经》藏文译本,系9世纪印度胜友、天主觉、智慧铠与西藏译师智慧军等译,凡十五卷。内容与八卷本《大乘悲分陀利经》雷同。

《悲华经》虽旨在叙述和赞叹释迦如来于秽土成佛之广大誓愿,但也述及诸佛、菩萨之本生和净土成佛之大悲愿行。其中谓,往昔删提岚国有转轮圣王无诤念之太子,名曰不眴,初习小乘,只知供养宝藏佛和僧人,追求的是功利性修福,后与其父无诤念追随宝藏如来,转向般若法门的修行。无诤念被授记作阿弥陀佛。不眴太子在佛前誓愿求无上菩提,并发愿度尽一切众生。继而请求在阿弥陀佛正法灭后即位作佛。宝藏如来因不眴太子的誓愿而授记其为观世音菩萨,并满足了他即位作佛的请求。观音的这一身世来历巧妙地将般若智慧法门和救苦救难法门结合,既说明了观音救难度人的品格,又引导了信众对观音般若智慧的关注,还解释了缘何能在西方极乐世界作接引菩萨和继承西方教主的佛位。

《悲华经》将观音塑造为般若智慧的修行者,在掌握了般若智慧之后,誓愿欲令众生如己般掌握般若智慧以获最终解脱。观音作为无上菩提的宣示者、证得者、阐释者和宣扬者的身份于此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观音具备无上般若智慧的教义自此有经可据。

2.《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一名《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全一卷。刘宋昙无竭译。

此经历史上四译,两佚两存:第一是西晋竺法护译《光世音大势至授决经》,一卷,简名《观世音授记经》;第二是西晋聂道真译《观世音授记经》,一卷。此两种译本今阙佚。第三是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授记经》,一卷,又简称《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第四是赵宋施护译《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二卷,为同本异译。此两种译本现存。

经文叙佛在波罗奈国鹿苑中,华德藏菩萨请问:菩萨如何得如幻三昧?佛谓是无依止法,可得“如幻三昧”。“如幻三昧”具体而言,“谓一切法从缘而起,虚假而有。一切诸法,因缘而生。若无因缘,无有生法。虽一切法从因缘生,而无所生。如是通达无生法者,得入菩萨真实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怜愍度脱一切众生。善能深解如是义已,则知一切诸法如幻,但以忆想语言造化法耳。然此忆想语言造化诸法,究竟悉空。善能通达诸法空已,是名逮得如幻三昧。得三昧已,以善巧方便,能化其身,随众形类而成善根,而为说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德藏菩萨问及他方世界有人得此三昧否?佛说观音、势至二大士皆得此三昧。华德藏菩萨便请佛召此二菩萨。二菩萨来到佛前,广兴供养。华德藏问二菩萨发心久远及未来成佛因缘,佛说过去劫观音、势至发心正道之因缘,授记阿弥陀佛灭度后,观世音菩萨次补佛处,彼佛灭度后,大势至菩萨次补佛处。

《观音授记经》的“如幻三昧”实为般若三昧。因证得“如幻三昧”,故成就观音的大慈悲心,令其能随类化身。观音成为般若智慧的证得者和弘扬者,这与《悲华经》中观音作为般若智慧的修行者、证得者和弘扬者的身份是一致的。这两部经典为般若解脱型观音教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六)密宗类观音经典

密宗中涉及观音的经典颇多,例如,《大日经》《理趣经》《不空绢索神变真字经》《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陀罗尼集经》《一切功德庄业王经》《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菩萨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大方广曼殊利经》《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之昧大教王经》《阿俐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大悲心陀罗尼经》等。以下对在汉地影响较大的经典作一简略介绍。

1.《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一卷,东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

此经又名《请观音经》、《请观世音经》《消伏毒害经》《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是最早由印入华的杂密观音经典。

经文记述佛在毗舍离国时,国遇大恶病,月盖长者请佛设法救济。“佛言,去此不远,正立西方,有佛名无量寿,菩萨名观世音、大势至,恒以大悲救济苦厄。”其地名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无物质匮乏之苦,亦无生老病死之忧,无患得患失之思,更无劳苦奔波之险。

佛请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便教他们称念三宝及观世音菩萨本身名号,并且讲说了《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

“尔时,世尊怜悯众生覆护一切,重请观世音菩萨,说消伏毒害陀罗尼咒。尔时观世音菩萨,大悲熏心承佛神力,而说破恶业障消伏毒害陀罗尼咒。”还亲口说:“一切怖畏一切毒害一切恶鬼虎狼狮子闻此咒时口即闭塞不能为害。破梵行人作十恶业。闻此咒时荡除粪秽还得清净。设有业障浊恶不善。称观世音菩萨诵持此咒。即破业障现前见佛。”

接着佛又进一步详细说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诵念《破恶业障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的种种功德,并口授《大吉祥六字章句》和《灌顶吉祥陀罗尼》,最大限度地宣说三咒效用,将陀罗尼咒语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一向被天台宗所重视,天台宗依据本经制定请观世音菩萨及忏悔时所行的观音忏法,又依其《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立大悲观世音等六观音。

主要注疏:

①隋智撰《请观音经疏》一卷。

②宋智圆撰《请观音经疏阐义钞》三卷(现行本作四卷)。

2.《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唐西天竺僧人伽梵达摩译,略称《千手经》。是密宗影响最大的观音经典。

此经述释迦于补陁落迦山观世音宫殿道场集会,观世音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震动天国,圣众惊问,观世音乃在佛前请蒙许宣说《大悲咒》,获许后宣说《大悲咒》并宣扬其诵持功德,佛陀为之开示大悲咒,日光月光为修行者说咒护持。

据经中佛陀所说,《大悲咒》又名《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广大圆满陀罗尼》《无碍大悲陀罗尼》《救苦陀罗尼》《延寿陀罗尼》《灭恶趣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圆满陀罗尼》《随心自在陀罗尼》《速超十地陀罗尼》。其功德甚大,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的千光王静住佛处初闻此咒,顿从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受命普为未来恶世的一切众生,以此心咒,作大利乐。之后无量法会之中,宣说此咒。并宣称:常人“如一夜能持诵五遍,则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即于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接引,并且随其所愿往生诸佛国土。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十五种善生[28],不受十五种恶死”[29]。又说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持此咒者,不论在何时何处,若有任何恐惧、灾难、危险、迷路、病变、烦恼业障,确可应验化解。因而大悲咒在唐以后就广泛流传。

《千手经》中的大悲咒共84句,实乃梵音译音,一般人极难听懂,但自迦梵达摩译出以来,此咒就一直广受民众的喜爱与持诵,之后再继续汉译的同系咒语有十数种之多,在《大正藏》中居同系咒语汉译数量之冠。

据《十百手陀罗尼守护者名号略释》[30]云:当时(北宋元祐七年,1092)已有古本、新本、大宋模印本的存在。新本即现世流通的版本,无疏。古本“增多有种种药法并秘术”等并个别语句有变化,有疏三卷[31]。大宋模印本在新本基础上“除本经陀罗尼,改入不空译咒”。

今天流通的《千手经》以伽梵达摩本正文与不空附加的名相注为底本,再添入元、明之际补充的咒语解释、“真言四十二手”和“大悲出相”共同组成。

较有影响的《千手经》异译本有:

①唐菩提流支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实乃《千手经》同本。述陀罗尼及其功德,次述总摄身、总陀罗尼,诸佛三昧等的十二印明。又述千手观音画坛法与咒诅法,后述辩才、成等正觉、神变自在、请千眼观音王心印咒等之十三印明。经中有大身咒九十四句,受持法及功能,十二种印咒,十肘曼荼罗法,四肘水曼荼罗法,以及成就法与画像法。下卷有二十五种印咒法,末附大身咒之梵本原文。

伽梵达摩译本与菩提流支译本依据不同的梵本,各有详略,伽梵达摩本多诵咒成就法,菩提流支译本多二十五种印咒及曼荼罗坛像法。

②唐不空译《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为伽梵达摩译本之异译。

③唐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为菩提流支译本之异译。

3.《十一面神咒心经》

《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唐玄奘译。是述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神咒功德的经典,属于早期密教的事部法。

经文叙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时观自在[32]菩萨在会众中白佛:欲为除灭一切众生的忧恼病苦等,说十一面神咒,使能读诵书写者,除殃护身。并说过去恒沙劫前,在百莲华眼顶无障碍功德光明王如来处为大持咒仙人,获得此咒,即能见十方佛,得无生忍。又于美音香如来处为优婆塞,亦获此咒,由此而得一切诸佛大慈悲喜舍诵慧藏法门等功德。然后次第说示根本神咒咒水、咒衣、咒香、咒华、咒油、咒食、咒火、结界、行道等咒,及造十一面观自在像法,供养念诵法、诸种成就法等。

汉文总有四译。玄奘译本以外,还有:《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北周耶舍崛多译;唐阿地瞿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载于《陀罗尼集经》第四卷;唐不空译《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三卷。

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后,《十一面观音咒》开始在中原流行,玄奘译本出来后达到顶峰,武宗灭佛后,《十一面观音咒》在汉地湮没不闻。

藏文主要有两种译本,其中之一系管法成[33]在敦煌依据唐玄奘译的汉文《十一面神咒心经》转译而成。

在藏地,西藏僧俗依其传承与习惯常简称《十一面观音咒》为《大悲咒》,极易与伽梵达摩《大悲咒》混淆。[34]

现存主要汉文注疏:

唐慧沼撰《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一卷。

4.《陀罗尼杂集》

十卷。撰者不详。又名《陀罗尼集》《杂咒集》。智升《开元释教录》认为是梁代作品[35]。吕建福先生认为当是北魏孝明帝时形成于北方的陀罗尼集。[36]

《陀罗尼杂集》抄集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各类陀罗尼,其中包含有观世音菩萨所说各种疗病满愿的陀罗尼。

卷五收有《观世音菩萨说消除热病诸邪所不能忤大神咒》《观世音菩萨心陀罗尼句》《请观世音菩萨陀罗尼句》《观世音菩萨行道求愿陀罗尼句》《观世音说治五舌塞喉陀罗尼》《观世音菩萨所说诸根具足陀罗尼》。

卷六收有《观世音菩萨说烧华应现得愿陀罗尼》《观世音说散华供养应没陀罗尼》《观世音说灭罪得愿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一切眼痛陀罗尼》《观世音说能令诸根不具足者具足陀罗尼》《观世音说治热病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一切癫狂魍魉鬼神陀罗尼》《观世音说除种种怖畏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一切肿陀罗尼》《观世音说除身体诸痛陀罗尼》《观世音说除卒腹痛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中毒乃至已死陀罗尼》《观世音说除卒病闷绝不自觉者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五舌若喉塞若舌缩陀罗尼》《观世音说除种种癞病乃至伤破咒土陀罗尼》《观世音说咒涧底土吹之令毒气不行陀罗尼》《观世音说咒药服得一闻持陀罗尼》《观世音说咒五种色菖蒲服得闻持不忘陀罗尼》《观世音说除病肌生陀罗尼》《观世音说咒土治赤白下痢陀罗尼》《观世音说咒草拭一切痛处即除愈陀罗尼》《观世音说随心所愿陀罗尼》。

卷七收有《观世音说灭一切罪过得一切所愿陀罗尼》。

卷八收有《观世音菩萨说陀罗尼咒》。

卷九收有《观世音说随愿陀罗尼》。

卷十收有《观世音说应现与愿陀罗尼》《观世音现身施种种愿除一切病陀罗尼》《散华观世音足下陀罗尼》《念观世音求愿陀罗尼》《观世音除业障陀罗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忏悔掷华陀罗尼》。

这些观音陀罗尼经文短小,多数仅数百字;结构简单,一般包括三部分:咒语(主体)、如何受持、解决何种问题,以咒语为主体;没有经文中常见的功德较量,也没有过多的阐释与分析,修持方法简单,易于修持;常常伴有其他外在手段,如焚香忏悔和各种天然材料的使用等。如《观世音说灭罪得愿陀罗尼》全文为:“‘南无勒囊利蛇蛇,南无阿利蛇,婆路吉坻,舍伏罗蛇,菩提萨埵蛇,摩诃萨埵蛇,多掷哆,兜流,兜流,阿思,摩思,摩利尼,氐波摩利尼豆豆脾,那慕那慕,莎呵。’行此陀罗尼法,于观世音菩萨像前,烧沈水香,至心忏悔,诵此陀罗尼三遍。能灭无始以来一切罪业,获大功德,欲求愿,如愿必得。”

诵念观音陀罗尼治病常须以土、水、油、草、花、乳、盐、药材配合使用,表现出与密咒、原始巫术相结合的特征。《观世音说咒药服得一闻持陀罗尼》则说:“此陀罗尼于七日中,服婆蓝弥毗那耆药半两,经七日此药置乳中,后复服此药,当大下服讫,欲食食合乳饭,诵此咒二十一遍,以咒药后服,能得一闻持,日诵千偈。”《观世音说除卒腹痛陀罗尼》:“若人卒得腹痛病,咒盐水三遍,令腹痛者饮之,腹痛即瘥。”

《陀罗尼杂集》远不及最早传入中国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流行,但是为隋以后中国密宗观音教义的流行做了思想与实践的前期准备。

5.《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宋中印度天息灾译。

述佛陀与菩萨及诸圣众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集会,“大阿鼻地狱出大光明,其光遍照祇陀林园,其园悉皆变成清净”,除盖障菩萨乃问佛陀,佛陀谓是圣观自在菩萨为欲救度一切受大苦恼诸有情而入大阿鼻地狱之中。阎魔以天眼观阿鼻地狱,见观自在菩萨,往诣之,头面礼足,以偈赞赞曰:“归命莲华王,大悲观自在。大自在吉祥,能施有情愿……”佛陀谓:“善男子,是观自在菩萨,救度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有情恒无间息,具大威力过于如来。”

佛陀尤阐释六字大明咒,“善男子,彼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有六字大明陀罗尼,难得值遇。若有人能称念其名,当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沉沦”。而当问及此“六字大明咒”从何处来时,世尊即告知说:“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时解脱。”

末卷借佛陀之口道出了“六字大明咒”的神奇而广大的功德,具有浓厚的密宗色彩:“若得彼者,不可思议无量禅定相应,即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解脱门,见涅槃地,贪瞋永灭,法藏圆满,破坏五趣轮回,净诸地狱,断除烦恼,救度旁生,圆满法味,一切智智,演说无尽。”持此咒者“一脱六道之苦果;二得六妙门;三证六根之相应”,不仅能“调伏三毒(贪嗔痴)”,救一切苦厄,还能出现不可思议的奇迹。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的梵文本很早即传入吐蕃,藏地六字明王像的盛行,六字大明咒的普及,颇赖此经之功。

(七)中土撰述经典

南北朝时期宣说观世音的中土撰述经典大量产生。如诸经录中载有《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大悲观世音经》、《瑞应观世音经》、《观世音十大愿经》(又名《大悲观世音弘猛慧海十大愿经》)、《弥勒下生观世音施珠宝经》、《观世音咏托生经》、《观世音成佛经》、《观世音所说行法经》、《观音无畏论》、《日藏观世音经》、《新观音经》、《观世音观经》及《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等13种经,被智升在《开元释教录》[37]中批为疑伪经,今已失传。

但《观世音三昧经》及《高王观世音经》虽被批为伪经却被保留下来。在敦煌写经中与《佛顶心大陀罗尼经》《佛说观音普贤经》《救苦观世音经》《水月观音经》等中土撰述经籍一起留存至今,影响甚大。

1.《观世音三昧经》[38]

此经教理说明极为简单,倒是供养行法的说明篇幅较多。全经赞颂观音之大威神力与大神通,可救有情众生之苦难。佛陀说,七日内诵此经既有灵应,观音亲身显现,光耀过于日华。观音菩萨手摩修行者头顶,令其心安,并除烦恼、拔无明,得见无量国种种美好。又使修行者世世常与观音相逢。受持此经,可以避水火、盗、刀杖、枷锁、地狱灾害五种果报。即令五种不能成佛之人,即边地国王、丹陀罗人、破戒比丘比丘尼、多淫之人、出家还俗破坏道法之人如能受持此经,亦得善报。

此经还荒诞地夸大观音和本经的效用把释迦说成观音的苦行弟子,说“今我成佛,良由此经”。但也明显可以看出中土的观音教义是如何突出和强化观音菩萨现世救济的。

2.《高王观世音经》

又称《高王白衣观音经》《观世音折刀除罪经》《救生观音经》,略称《高王经》。为东魏天平年间(534—537)孙敬德所感得之观音经。是典型的中土撰述,经文短小易记。其中含有《般若心经》《悲华经》《观世音授记经》《请观音经》等数种佛经之蕴,但更重要的在于诵念佛名。

全文如下:

观世音菩萨。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佛国有缘,佛法相因。常乐我净,有缘佛法。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

南无净光秘蜜佛,法藏佛,师子吼神足由王佛,佛告须弥灯王佛,法护佛,金刚藏师子游戏佛,宝胜佛,神通佛,药师琉璃光王佛,普光功德山王佛,善住功德宝王佛;南无过去七佛,未来贤劫千佛,千五百佛,万五千佛,五百花胜佛,百亿金刚藏佛,定光佛,六方六佛名号:东方宝光月殿月妙尊音王佛、南方树根花王佛、西方皂王神通焰花王佛、北方月殿清净佛、上方无数精进宝首佛、下方善寂月音王佛,无量诸佛,多宝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閦佛,弥陀佛。中央一切众生,在佛世界中者,行住于地上,及在虚空中。慈忧及一切众生,各令安稳休息,昼夜修持,心常求诵此经,能灭生死苦,消伏於於毒害。南无大明观世音、观明观世音、高明观世音、开明观世音;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清凉宝山亿万菩萨、普光如来化胜菩萨,念念诵此偈。

七佛世尊,即说咒曰:离波离波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罗帝,毗离尼帝,摩诃迦帝,真灵虔帝,娑婆诃!

十方观世音 一切诸菩萨 誓愿救众生 称名悉解脱

高王观世音 能救诸苦厄 临危急难中 读诵口不辍

诵经满千遍 念念心不绝 火焰不能伤 刀兵立摧折

恚怒生欢喜 死者变成活 莫言此是虚 诸佛不妄说

高王观世音 能救渚苦厄 临危急难中 死者变成活

诸佛语不虚 是故应顶礼 持诵满千遍 重罪皆消灭

有福坚者 专攻受持经

(念八大菩萨名号:)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金刚手菩萨摩诃萨。

南无文殊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虚空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除盖障菩萨摩诃萨。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诸尊菩萨摩诃萨。

(后记)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诵满一千遍 重罪皆消灭

3.《水月观音经》

又名《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或《大圣观音水月光菩萨经》[39]。篇幅较短小,但非中土撰述,而是将摘录《千手经》中的“大悲启请”并做了一些改动,加入首尾连缀而成。

全文如下:

尔时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一切识情,种种人民,欲诵持念《大圣观音水月光菩萨名经》者,于诸众生,起慈悲愍,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证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超于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成戒足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已同法性身。

身若值刀山,刀山自摧锋。或向火汤里,火汤自消灭。若遇地狱者,地狱或竭枯。或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或向阿修罗,恶心自调伏。若向畜生间,得其大智慧。

发如是愿已,志心称念我《大慈大悲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广大圆满无碍悲心陀罗尼》,愿救法界一切苦,能满众生于觉道。

原经中的“欲诵持念《大悲心陀罗尼咒》者”改成“欲诵持念《大圣观音水月光菩萨名经》者”,以表示该经属于正经。“大悲启请”的七言偈有十句,本经中为九句,未抄入“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余不赘述。

4.《佛顶心大陀罗尼经》

多分为二卷或三卷,黑水城西夏汉文本TK174分为二卷,卷下题《佛顶心观音救难神验》,为疗救难产内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泥金本手抄经分三卷,卷上是《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卷中为《佛顶心观世音疗病救产方大陀罗尼经》,卷下则是《佛顶心观世音菩萨救难神验大陀罗尼经》。其中救魁宾国疫病、治妇女难产和延净童子寿命的内容其实来自菩提流支所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

5.《十句观音经》

《十句观音经》是《观音经》的精简本。[40]现存几个版本的《十句观音经》,大同小异。《大正藏经》的《十句观音经》经文是:

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

仅仅十句,已具足三宝及观音的持名念法,故至清初,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传诵。

在日本,白隐禅师[41]为弘扬此经,编撰了《延命十句观音灵验记》。原田祖岳[42]也写过《延命十句观音经讲话》。

(八)《大佛顶首楞严经》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此经为中印度般剌蜜帝于唐神龙元年(705)传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计十卷。

《首楞严经》之名,据《涅槃经》释迦说:“首楞严者,名一切事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

《楞严经》因其佛学概论的权威性及“破五蕴之妄,显一心之真”的要旨,在佛教经籍中地位极高,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被誉为“一代法门之精髓”(明代蕅益智旭评语)。历史上虽曾被指为中土伪撰,但仍是汉传佛教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深远的经典。

《楞严经》记述释迦命二十五位阿罗汉、菩萨各自陈述各自证圣的最初发心与入手方便等,欲令有情众生均能采用“一门深入”的修学办法,最终圆成“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的宗教修持目的。经中详细说明了圆通禅的途径,特别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深为后世禅净学人崇推。其中最为殊胜、最为难得、最易起修操作的修持方法,就是“耳根圆通”修持法门。

《楞严经》卷五以阿难请佛开示三昧开始,由观音复述六根圆通而得开悟的经验为终极,阐明耳根圆通的法门之最高境界。释迦佛令文殊进行取舍评判,文殊独取观世音的耳根圆通法门,说偈云:“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清楚地指出了生死凡夫、觉悟成佛的实践方法和具体途径;又明确地强调了诸佛出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宣扬“耳根圆通”法门。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经中仔细解释观音的三昧体验,观音一一破除声、听、闻、闻性、我。讲修行三摩境地,破声只因声音能刺修定之心。持戒使心平稳,当般若处在三昧之耳识时,大士不独以眼观,眼既观声,耳亦听色,色不自色,声不自声,一心不生,六用俱寂。“观音大士耳根圆通,眼耳功能相通。”耳识是修行最高法门,修定的对象。这也是“观音”名称的体现。经中还述观音成三十二应,得十四种无畏功德。

观音菩萨进一步自述说:“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此二者可谓观音陀罗尼门的总纲。

现存主要注疏:

①宋子璇撰《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卷。

②宋咸辉撰《楞严经义海》三十卷。

③宋戒环撰《楞严经要解》二十卷。

④元惟则撰《楞严经会解》二十卷。

⑤明祩宏撰《楞严经摸象记》十卷。

⑥明德清撰《楞严经通议》十卷,《楞严悬镜》一卷。

⑦明圆澄撰《楞严经臆说》一卷。

⑧明交光撰《楞严经正脉疏》四十卷。

⑨明传灯撰《楞严经圆通疏》十卷。

⑩明蕅益智旭《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

明元贤撰《楞严经略疏》十卷。

明真界注撰《楞严经纂注》。

明通润撰《楞严经合辙》十卷。

明兴隆撰《楞严经义疏显密幽玄记》十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