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者消费者

生产者消费者

时间:2022-10-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软件的角度看,生产者是数据的提供方,消费者是数据的消费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个数据缓冲区,大小一般是固定的。此时,消费者处于等待状态。生产者、消费者(数据)设计模式更多用于数据处理过程。例如,进行数据采集时,生产者负责采集和发布数据,而消费者负责分析和处理数据。

1.生产者/消费者(事件)设计模式

生产者、消费者(事件)设计模式(Producer/Consumer Design Pattern)是多线程编程中最基本的设计模式,是事件处理器和队列消息处理器相结合而构成的复合设计模式,其使用非常普遍。

从软件的角度看,生产者是数据的提供方,消费者是数据的消费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个数据缓冲区,大小一般是固定的。当生产过剩而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缓冲区的剩余空间不断减小直至耗尽。当缓冲区无剩余空间时,生产者必须停止生产,一直等到缓冲区出现剩余空间时再继续生产;反之,当消费能力大于生产的时候,缓冲区内的数据会逐渐减少,直至缓冲区中再无数据可用。此时,消费者处于等待状态。如图8-3所示,生产者、消费者设计模式常常是多个生产者提供数据,一个消费者使用或者处理数据。因为消费者使用数据的时候,队列中的数据已经被取出,所以在存在多个消费者的情况下,消费者所消费的将会是不同的数据。

图8-3 生产者/消费者(事件)设计模式

2.生产者/消费者(数据)设计模式

生产者、消费者(事件)设计模式因为在生产者循环中采用了事件结构,因此主要用于处理人机交互的程序。生产者、消费者(数据)设计模式在生产者循环中采用了轮询结构,因此主要用于数据交换。生产者、消费者(数据)设计模式如图8-4所示。

生产者、消费者(数据)设计模式更多用于数据处理过程。例如,进行数据采集时,生产者负责采集和发布数据,而消费者负责分析和处理数据。基于事件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与基于数据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数据的来源不同。

图8-4 生产者/消费者(数据)设计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