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北农林》的学术影响

《西北农林》的学术影响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农林》发行5期,63人次发表学术文章56篇,约130万字。研究论文反映当时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其中不少论文为西北乃至全国农学发展史上的发轫之作。今天,我们之所以不惜笔墨研究《西北农林》,就在于它的编辑思想和出版理念至今仍有很大的启发。

《西北农林》发行5期,63人次发表学术文章56篇,约130万字。涉及农学的各个领域,主要有农业科学总论、农业经济、农村建筑、林学、园艺、作物学、育种、土壤学、病虫害防治、农业微生物学、遗传学、水利学等学科。研究论文反映当时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其中不少论文为西北乃至全国农学发展史上的发轫之作。

创刊号发表李仪祉《我们须要提倡西北农村建筑业》、翁德齐《棉花杂交育种法》、刘渊濬和陈焕庭《陕西武功美棉天然杂交率之研究》、倪文新《开发西北中的林业之任务》、夏受虞《陕西秦岭黄土层与河滩林木之分布及堪以造林之树种》;第2期发表齐敬鑫《4年来对于西北初期造林中主要树木之研究》、牛春山《太白山森林调查报告》、管超《白菜品种比较试验》;第3期刊发孔宪武《渭河流域之杂草》、沙凤苞《陕北畜牧初步调查》、蒋杰《关中农村人口调查》、沈学年《植物抗虫育种》;第4期发表蒋杰《关中农村金融调查》。第2卷第1期发表陈锡鑫和陶辛秋《关中苹果的经济栽培》、钟補求《秦岭之植物地理观》等文章,是我国农林学科在此相关领域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文章中采用的研究方法、路径,形成的结论和建议,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天陕西乃至西北农业发展及其主导产业的形成。

如蒋杰《关中农村人口调查》和《关中农村金融调查》论文,研究方法和调研详细程度、各种关系的数据分析与相关性及其社会关系的形成等是今天的研究者仍需学习的治学精神,文章也是研究20世纪30年代末关中农业经济的珍贵史料;孔宪武《渭河流域之杂草》至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生物学进行野外实习的基本教材文献和农田杂草防治进行标本鉴定的工具书;沙凤苞《陕北畜牧初步调查》、沈学年《植物抗虫育种》、倪文新《开发西北中的林业之任务》等文章的观点或结论或建议,即使在发展陕西现代农业的今天,一些规划的科学理论基础仍未超出这些文章的内容。

夏受虞《陕西秦岭黄土层与河滩林木之分布及堪以造林之树种》一文涵盖序言、地势、地质、河流、气候、秦岭林木之分布、黄土层林木之分布、滩地、渭河冲积地之土壤之概况、秦岭及黄土层中各阶级地带堪以造林之树种和结论部分,该文研究视野之宏阔、内容设计之全面是值得后辈研究者借鉴的。其“秦岭及黄土层中各阶级地带堪以造林之树种”部分提到:“甲、秦岭,在秦岭北坡少石之处,海拔高六七千尺地带,就原有之残余林木如白皮松、油松等加以保护,然后就地采种,行补植抚育等工作,对天然林下种及人工造林双方兼顾,至海拔四五千尺之山坡,有黄土被覆者除厉行保护外,植以核桃、侧柏、柿子、黄连木、中国槐等树种,在1200公尺以上之山坡,如板栗、斛树、栎树、华山松、枫树、菩提、山桃等均可栽种;乙、头道原,雨水冲刷之沟渠,完全植扁柏、臭椿、皂角、榔榆、胡桃等树种;戊、河滩,据西北农林专科校附设咸阳林场之试验结果,若以柳树、白柳杨,每年可得10m3之材积,解决木材紧缺和防洪,旱灾年以之调经济。”结论中总结了7个观点或建议:“分析我国农村,尤其陕西重农作忽视造林,一遇旱灾,赤地千里,遍野哀鸿,少壮散于四方,社会动荡;西北常旱灾的原因是森林荒废,气候干燥所致;与内蒙古接壤,沙尘鼓扬,日向南移,防御之道,首在造林;旱生植物圣柳等栽植,非反复经营,不克有效,日后成林,亦不能稠密,则虽遇大风,亦足以防沙南徙。畜牧在陕北,极为重要位置。黄河泥沙与渭河泛滥与造林及树种的关系;农村居住窑洞、农民经济、新农村建设与造林的关系”等,这些观点和建议至今仍具现实指导意义。

而牛春山在《西北农林》第1卷第2期发表的《太白山森林调查报告》,是暑假期间带学生在太白山采集研究植物后所撰写,文章依据森林调查样方与数据,绘制生态图、生长量(以年轮测算)与胸高直径生长量相关性曲线图、太白山森林垂直分布图及调查统计表18个,其有关太白山森林面积特别是栎林、混交林与栎林、桦木林、落叶松面积,及其木材总蓄积量与各林带各层主要树种名录等结果是21世纪初出版《陕西植被》专著的基础和有关秦岭太白山植物、森林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基本科学参考文献

图5-9 太白山森林调查报告之一部分

陈锡鑫、陶辛秋在1947年第2卷1期发表的《关中苹果的经济栽培》是关中苹果经济产业带形成史上的奠基作品之一,对关中苹果栽培的经济价值做了最早的探索。文章涉及“我国苹果栽培的沿革与现状,怎样选择苹果的经济品种,适宜关中地区栽培的经济苹果品种、苹果园地的选定与开园,苹果苗的选择和栽植,苹果树间空地的利用和中耕施肥、苹果的整枝修剪和疏果、苹果的患害和防除”内容,其调查的试验数据、结果和建议至今仍是陕西苹果产业发展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其余关于渭河滩地树木栽植、甘青森林植物调查、西农附近14县农业调查、太白森林调查、山西清源葡萄、黄龙山土壤、武功农作物土害等方面的研究,均为涉及西北区域农业研究的最早一批论文,其中不少数据和试验结果,在研究西北农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价值。

沈学年关于小麦抗虫育种的研究论文与其分别从潘氏世界小麦和当地小麦系中选出的“碧玉麦”和“蚂蚱麦”,直接影响着20世纪50年代赵洪璋选育成功的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良品种——“碧蚂一号”。

今天,我们之所以不惜笔墨研究《西北农林》,就在于它的编辑思想和出版理念至今仍有很大的启发。虽然只有屈指可数的5期,但团结了一大批学术精英成为最基本的作者队伍,发表了一批至今仍具有理论、学术和现实指导意义的作品,而且在出版上力图精益求精、栏目内容随机调整,以更快速地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更好地加强刊物的指导性,体现了科技期刊“存于世”的价值和意义,对我们今天如何办好学术期刊无疑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漫游中国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1—25,33—37.

[2]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88—390.

[3]李汉章,申云霞.《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的沿革与发展[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20(4):101—106.

[4]李汉章.继往来办好学报——纪念《西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60年[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4(2):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