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只是将研究对象局限于建设用地,但仍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一部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也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被认为是土地科学利用、 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成为近来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从建设用地来看,张旺锋等以生态安全为导向,运用GIS空间叠加技术及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对区域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分区,据此找出建设用地布局的最佳区域。

在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过程中,土地的集约利用、 优化配置被多次强调。而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只是将研究对象局限于建设用地,但仍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一部分。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也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被认为是土地科学利用、 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学术界,有学者认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应当是结合区域土地资源特性,综合考虑社会经济、 生态等各方面要求,在各种模型和工具的辅助下寻求该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最佳比例和组合方案的过程。有学者在对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中提到土地优化配置必须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为实现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最大效益为目的,通过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手段,将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在时间、 空间尺度上进行多层次设计和组合的过程。还有学者提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主要应包括土地资源在数量和空间上等方面的配置要求,其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研究的核心问题。

土地,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城市的社会结构、 经济结构、 生态结构的状况。因此,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成为近来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之一。傅瓦利和谢德体以三峡库区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并发现优化后该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降低,且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任奎和周生路等基于精明增长理念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进行理解和思考,通过灰色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对其结构进行优化,根据进一步的计算和求解得出不同优化方案,择优选择最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选取江苏宜兴市为例进行有益尝试。张谦智、 吴国玺等在对许昌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后,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规划的控制指标,利用线性规划模型通过计算得出适合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最优方案,为许昌日后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提供借鉴。而董捷等人应用灰色预测方法等求解优化模型并在灰色关联分析基础上找到能够符合当地土地利用需求且满足 “两型” 社会构建要求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模型。

在对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必须借用相关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反复的计算分析、 持续地拟合和决策,因此该过程被认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早期,张光宇就提出土地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不相容问题,为更好地实现土地优化配置,他在可拓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理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物元模型,该模型不仅描述各土地单元下不同用途土地利用现状,还能计算出土地单元的最佳用途。董品杰和赖红松为解决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落实到具体地域空间的问题,应用遗传算法的内在并行机制并发挥其全局优化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法。张鸿辉等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数量、 空间、 时间三维特征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RLUOA (Regional Land Use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模型,为引导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借鉴。

从建设用地来看,张旺锋等以生态安全为导向,运用GIS空间叠加技术及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对区域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分区,据此找出建设用地布局的最佳区域。段学军等将可度量的经济要素和难以把握的具有外部性的自然要素纳入一个统筹分析框架,并采用蒙特卡洛法构建优化模型,并以泰州市为例对其2030年建设用地分布进行优化模拟,结果显示,当地的建设用地应当向县城以及南部沿江乡镇集中,优化配置规模为9.36×104hm2

土地资源尤其建设用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实现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手段和方法逐渐丰富和完善,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将侧重于构建模型、 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