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通主体的变化趋势

流通主体的变化趋势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是中国改造传统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连锁经营集中度仍然不高, 目前仍以区域市场为主, 全国扩张的企业不多。当前,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 竞争加剧; 人们生活步入小康, 农产品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扩大开放, 农产品市场面临国际市

一、 优质高效规模化基地生产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农业与工业起步阶段的生产组织方式都是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组织单位, 所以农业发展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可借鉴工业发展的生产组织方式。 早期的工业发展是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特征, 生产落后, 劳动生产率低, 但最终发展到生产高度发达、 劳动生产率极高的现代大工业, 其演变就是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内部高度组织化的发展过程。 没有规模化, 企业就没有规模经济, 无法扩大市场、 降低成本、 获取更多利润, 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动技术进步; 没有组织化, 企业的规模生产不能有效整合, 同样也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所以, 生产组织是规模化生产的基础, 而生产的组织化与规模化是工业由原始手工业发展成为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样, 也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先进国家农产品生产发展历程来看,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开始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 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 通过各种各样的一体化组织和合作社组织将分散的家庭农场纳入市场化、 产业化、 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轨道, 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变革的基本经验。 经验表明, 合理而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是中国改造传统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200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中指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 出租、 互换、 转让、 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因此, 生产规模化是中国农产品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地规模化生产模式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 农民自发形成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生产基地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根据自愿原则形成的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受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规制的农业生产法人组织。地域上一般位于村、 乡及县。 一般的管理模式是, 农民土地使用权不变, 各农户承包地按年平均收益折价入股。 合作社建有农民选出的董事会, 生产、 经营均需要通过社员大会, 严格按照合作社各项章程办事。 在运行方式上, 实行企业化经营、 生产资料集中采购、机械化作业等。 在收入分配方面, 有的合作社采取 “保底收入”,有的则采取 “风险共担、 利益均摊” 等方式。

通过专业分工扩大生产规模, 在规模经济的推动下, 降低产业技术应用成本, 推动农业的产业技术进步, 以及在农产品市场博弈过程中农业组织的话语权提高, 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在技术进步和市场博弈中的弱势地位。

(二) 龙头企业主导建立生产基地

选择具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将广大农户组织起来, 企业以自有基地的形式与农户实行订单生产, 使农产品生产按生产标准实施, 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订单农业。

这种基地生产模式, 形成 “产+销” 紧密衔接的产业组织体系。 龙头企业外连市场, 内连农户, 变农产品的市场交易为组织体系内部交易, 降低了交易成本, 减少了农户的市场风险, 能较好地缓解农产品 “卖难” 问题, 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

(三) 企业集团租赁土地, 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到农业公司, 由农业公司规模经营, 促进农业的规模化、 集约化、 品牌化、商品化经营。 企业向农民支付租金, 雇用农民为企业员工, 利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直接对生产进行产前、 产中、 产后管理。

这种模式使得企业与生产的关联更加稳定, 能够吸引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田基本改造和兴建基础设施。 通过规模化、 标准化的生产安排, 包括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 使用生物有机肥, 采用科学、 有效的防治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 为栽培、 采收、 分级等各个环节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保障了产品的质量。

以上几种模式在农户参与积极性、 规避农户市场风险、 降低农业生产监督成本等方面各有优势, 在实践中分别得以成功应用。

二、 现代化零售连锁快速发展

(一) 连锁经营对农业产业链产生巨大拉动作用

从国外实践看, 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能对整个农业产业链产生良性的拉动作用。 首先, 作为零售企业的农产品超市, 特别是大型超市, 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接触, 拥有专业的营销人员, 能够比传统的农业生产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和更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动, 因而能够对农业生产产生引导和拉动作用。 其次, 超市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生产供应的组织化程度。 大型连锁超市对商品具有大量采购、 均衡供应、 常年销售的显著特点。 随着超市的发展, 必将使更多分散的农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组织起来, 使农产品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能够有效整合, 组织化程度也将显著提高。 同时, 农产品超市给消费者提供了其他销售渠道无法给予的购物环境。

(二) 连锁经营在中国发展迅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在中国迅速发展: 自1990年中国第一家超市——东莞美佳超级市场开业以来,20多年间, 连锁超市已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 并日益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和喜爱,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购物场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连锁经营集中度仍然不高, 目前仍以区域市场为主, 全国扩张的企业不多。

(三) 连锁经营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 发达国家60%—80%的农产品进入了超市。 美国食品的90%、 日本生鲜食品的50%—70%, 法国蔬菜的55%和水果的60%都是由超市进行销售的, 其发展趋势可以预示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超市发展的前景。 超市等大型店的发展促进了批发环节的缩短化。 连锁超市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 减少流通环节, 提高流通效率; 有力促进规模经营, 壮大市场主体, 提高综合竞争力。

当前,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 竞争加剧; 人们生活步入小康, 农产品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同时,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扩大开放, 农产品市场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 这些都对未来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中国只有约20%的农产品由超市销售, 因此在未来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城乡差距较大的现状,农产品零售连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开始会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 流通的农产品也会以宜加工、 包装、 运输的产品为主, 随着物流技术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连锁的地区和经营范围会逐步扩大。

三、 集约化物流园区不断涌现

近几年来, 尽管专业批发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商流和物流的主要载体, 并正发挥着物流系统的核心节点功能, 但由于是基于“商物合一” 的物流系统模式, 加之人们对物流系统建设的不重视,物流设施落后、 装备现代化程度低、 物流作业处理功能弱等, 致使专业批发市场难以真正完成物流节点的功能与使命。 因此, 建立专业化的融商检、 包装、 冷藏、 加工、 运输、 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推动农产品物流系统变革的关键所在。

为了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商务部于2006年启动了“双百工程”, 一部分批发市场建设在各种政策的推动下, 将发展成具有现代流通功能的物流中心。 农产品物流园区不仅是农产品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产品物流集约化发展的集中体现。 通过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 将众多服务功能不同的物流企业聚集在一起, 实现物流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共享, 形成企业间紧密的协作关系, 解决中国农产品物流资源分散、 单个农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弱的问题。 通过农产品物流园区, 更好地发挥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作用, 提供单独一家农产品物流企业不能给予的全方位物流服务,实现农产品物流的集约化经营, 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规模效应, 降低物流成本。 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发展将带动中农产品物流体系向专业化、 现代化发展, 提升中国农产品物流的整体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