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免疫抑制的危害

免疫抑制的危害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免疫抑制病毒,潜移默化感染鸡群,造成免疫抑制,虽然不断强化免疫各类疫苗,但仍有一部分鸡的HI抗体很低甚至接近为零。受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后,即使体液免疫水平处于正常,细胞免疫水平却被抑制,总体免疫力仍然低下。同一鸡群还可能感染两种以上不同的免疫抑制病毒,致使发育程度受到的影响更严重。

1.严重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免疫系统正常的情况下,鸡群对疫苗接种具有高效的免疫反应,产生较高滴度的疫苗抗体。用SPF鸡做免疫接种试验,一次免疫,鸡群HI抗体基本趋于一致,抗体滴度高低差异很小,更无抗体滴度为零的鸡,攻毒之后可以达到100%的保护效果。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开展以来,大量引进国外种鸡的同时,也将各种疫病带入国内,尤以免疫抑制病危害最大。免疫抑制病毒,潜移默化感染鸡群,造成免疫抑制,虽然不断强化免疫各类疫苗,但仍有一部分鸡的HI抗体很低甚至接近为零。新城疫、呼吸道病、气囊炎等疫病几乎到了批批鸡都发生的地步。这不排除个别鸡群对疫苗敏感性差、病原体抗原性发生变异、疫苗质量差、接种方法不对等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鸡群中一部分个体被免疫抑制病毒感染造成了免疫抑制,对疫苗应答不完全,甚至处于免疫麻痹状态,使疫苗接种效果不佳。受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后,即使体液免疫水平处于正常,细胞免疫水平却被抑制,总体免疫力仍然低下。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实际应用中,对细胞免疫水平很难检测出来,疾病多发,这方面的因素不得不加以考虑。

2.免疫抑制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疫病非典型化近20年来,不仅鸡场兽医甚至连养殖户都熟悉了“非典型新城疫”“死亡率不高,蛋鸡产蛋率下降,呼吸道症状,剖检淋巴滤泡出血等”,相比于禽病教科书经典新城疫,其症状、病变已大不相同。H5N1病毒感染造成的高致病力禽流感,症状、病变、死亡率也与典型禽流感不同。法氏囊炎等也表现为非典型化。当然,有病毒变异的原因,但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免疫抑制,使一定比例的鸡处于免疫不健全状态,即“有免疫力、抵抗力,又不能完全预防感染和发病的状态”,强毒一旦感染,免疫力强的鸡可以抵抗,免疫力太低的鸡死亡,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力稍差的鸡发病,症状、病变、死亡率差异大,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3.导致细菌继发性感染 因病死亡的鸡剖解之后,几乎全有“包心、包肝”病变,一般诊断为大肠杆菌病,而使用抗菌药物收效不大。实验室培养、分离、鉴别表明,除大肠杆菌外,还有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弯曲杆菌等细菌,大肠杆菌,在同一病鸡也分离到不同血清型的菌株,甚至多达十个以上血清型的菌株。显然,不可能那么多血清型大肠杆菌都是致病性的菌株,最好的解释就是,由于免疫抑制,机体抵抗力低下,部分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也成为致病菌株,引起普遍的“包心、包肝”现象。

4.导致鸡群中新城疫病毒与高致病力H5N1禽流感持续感染 消毒与疫苗免疫接种是规模化鸡场必须进行的两项工作,有些鸡场隔离、消毒几乎到了挑剔的地步,疫苗免疫接种几乎到了频繁的地步,但是新城疫、禽流感、呼吸道病、气囊炎、腺胃炎等仍然难以防控。究竟是什么原因?说穿了还是免疫抑制作祟。免疫抑制导致鸡群中一部分比例的个体不足以抵抗新城疫、禽流感以及其他高致病性病毒的感染成为鸡场环境中一些病毒侵入的靶子,在感染病毒之后,由于这些个体仍有一定的抵抗力,不会很快死亡,病毒在这些个体体内不停复制且不停向外排毒成为鸡群最危险的传染源。其危险性不仅在于排毒量要远远大于未经消毒的人员、物品带入鸡场的病毒量,而且这些免疫不全的个体与健康个体近距离接触,构成“高度接触传播”,不停地在鸡群中“制造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一棒地往下传,鸡场新城疫、禽流感等疫病不停流行,永无宁日。这些免疫力低下的个体所占比例很小,除非逐只检测抗体,否则检测不到。它们是鸡场“贮毒器”“散毒器”,使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到处污染,到处传播,防不胜防。

5.鸡群生长迟缓,发育不匀 感染免疫抑制病毒的鸡群,生长发育性能受到不良影响。在鸡群中,同一病毒在不同日龄段感染之后,生长发育性能受到的影响也不相同,生长发育迟缓、发育程度不匀越严重,表明发生感染得越早。同一鸡群还可能感染两种以上不同的免疫抑制病毒,致使发育程度受到的影响更严重。

6.与法氏囊炎病毒伴联病毒病增多 近一两年,腺病毒病-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等发病率不断上升,研究发现,鸡的腺病毒感染发病率与发病严重程度与其他疫病混感有一定关系,如传染性法氏囊炎能增加腺病毒感染后的致病力,支原体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能增加腺病毒症候群的严重性。因此,控制法氏囊病毒感染,腺病毒程度才能减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