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廉价是科学的美德而不是罪过

廉价是科学的美德而不是罪过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连续几年,中国科技界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数量都在快速增长,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笔者不否认,中国的科技成果目前达到一流的还不多,但这是后发展国家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如果一味地否认这种起飞时的努力,对于科技发展的未来是不利的,有些发展阶段是无法跨越的,科技的发展同样遵循这个道理。之所以出现这种舆论,是因为有些人忽略了中国科技的发展阶段以及严重误判了中国科研环境的真实状况。

32.廉价是科学的美德而不是罪过

网上看到一则消息,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上又有重大发现,某专家通过调查发现:“通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2005年8年数据发现,8年中全国发表文章近54万篇,从未被引用过的文章占79.41%。尽管不能绝对说没有被引用就是‘垃圾’,但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发表的文章质量确实不高。”联想到近来一段时间,国内学界讨论热烈的影响因子以及文章质量的话题,不觉有些疑惑: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的?连续几年,中国科技界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数量都在快速增长,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无论褒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我们才有了科学大国的地位。尽管科学大国与科学强国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但毕竟中国的科技界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不容忽视,这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拼尽全力才获得的,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努力被轻率地认为是垃圾了呢?笔者不否认,中国的科技成果目前达到一流的还不多,但这是后发展国家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如果一味地否认这种起飞时的努力,对于科技发展的未来是不利的,有些发展阶段是无法跨越的,科技的发展同样遵循这个道理。

笔者无意为当下中国科技论文的质量与水平辩护,但是这里提出如下两个疑问:首先,中国实际的科研环境是否被有意或无意地严重高估或误判?其次,中国科技的发展战略应该选择哪种路径?换言之,研发战略是采取资本密集型还是人员密集型的,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只要看看中国的科研投入,就可以知道我们是在拿什么作研究了。除了少数项目能够达到国外同类硬件设施,大多仍然是处于“小米加步枪”的状况,这从中国每年的科研投入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人均的状况就更加相形见绌。拿声誉最好的自然科学基金来说,2007年创历史最高点,也无非就是投入52亿元人民币,资助了12 290个项目而已。全国又有多少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呢?人文社会科学更是惨不忍睹,横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22个学科门类,堂堂国家社科基金的投入2007年仅为1.3亿元,中标项目1 488项。要知道,这是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大的项目申报源头,也是历史上投入最高的年份,即便加上教育部的项目,数量也是少得可怜,这就是国内学者目前进行研究的真实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8年内竟能发表54万篇文章,可见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当然,这54万篇论文中不乏为了作者个人利益的注水之作。即便如此,就应该怀疑大多未被引用之作为垃圾吗?一篇文章的价值能否以被引用与否来完全覆盖么?引用只是同行研究时才应用的一种规范,普通阅读者是不需要引用的,这时文章的价值如何衡量呢?笔者曾戏言:拿参与国际比较的科技文章来说,如果坚持按所谓的高质量(大多等同于高影响因子)的要求来衡量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把那些所谓低质量(低影响因子)的文章全部停发两年,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也许我们每年能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按目前的水平来说不会超过200篇,可能还达不到一所国外重点大学的数量,这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就是促进吗?如果真的这样实验下去,可能我们就不会拥有今天科技大国的地位。笔者一直坚持认为:数量与质量并不矛盾,由于刊物的有限性,文章的质量因为竞争自然会逐渐提高,这是必然规律;否则,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增加,可能连低影响因子的文章都发不出来。之所以出现这种舆论,是因为有些人忽略了中国科技的发展阶段以及严重误判了中国科研环境的真实状况。打个比方,一个刚刚解决温饱的人家,突然想讲究生活品位,想法不错,不过那是属于将来时态的,一旦不顾实际贸然实施,就很有可能把这个家庭经济彻底搞崩溃;稳妥的办法就是慢慢来,一切都会好。

基于上述考虑,在科技资源缺口严重的现实约束面前,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战略应该选择人员密集型的发展战略,而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战略。随着学术市场的规范化,科研文章的质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好,最终实现由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廉价是科学的一种美德而不是罪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