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普作品论

科普作品论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根本。没有“四科”,至少没有其中“四科”之一的作品,不能算是科普作品。思想性也是科普作品人文关怀的体现。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考虑科普作品的社会效益。那些传播有害于人类社会和生存环境的技术普及读物不能算是科普作品。艺术性是科普作品与科普资料的主要区别。科普创作属于“创作”范畴,其作品当然应符合“创作”的一般规律。科普创作的创新过程就是实现科普作品独创性的过程。

1.科普作品要具备三要素

科普作品要具备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三要素。

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根本。作为一篇科技普及作品,“科学性”的含义是:真实、准确、成熟,科普作品的科学性要体现在其中要有“四科”(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内容。没有“四科”,至少没有其中“四科”之一的作品,不能算是科普作品。

思想性。思想性指的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思想性也是科普作品人文关怀的体现。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考虑科普作品的社会效益。那些传播有害于人类社会和生存环境的技术普及读物不能算是科普作品。

艺术性。艺术性指的是写作技巧。艺术性是科普作品与科普资料(包括教科书)的主要区别。科普资料、教科书同样需要有真实、准确的科技内容;同样需要传播科学精神、思想、方法,但它们可以不必讲求写作技巧。

艺术性(写作技巧)包含两个方面:“通俗性”和“趣味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

通俗性是科普作品的基础。要用“易为公众理解、接受、参与的形式”写作,那些艰涩难懂,充满专业术语、公式、符号如科技论文般的作品,不能算是科普作品。

趣味性是科普作品的“灵魂”。那些味如嚼蜡的作品,不能算科普作品。体现趣味性,可以有两种方法:运用逻辑思维,发掘科学技术内涵的趣味性;运用形象思维,以文艺(文学与艺术)的手段来融汇表现趣味性,其最高的境界是“文理交融”。趣味性可分为理趣、情趣、谐趣、童趣、奇趣五类。

2.科普作品应符合三个特性要求

为了提高受众的认可度,扩大消费空间及传播的有效性,科普作品应有三特性。

针对性。作品的创作内容必须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群,懂得他们的需求,并适应和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要求“作品”必须具有针对性。

社会性。作品的形成和传播应具有时代、环境、民情的特征,是社会发展的急需,最广大民众的期盼,具有时效和前瞻的特点。因此,它必须符合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明显地社会性。

可接受性。作品要进入社会为受纳者“消费”,必须通过“市场”或社会检验认可,因此,它应具备可接受性。

这“三性”是科普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它正是科普作品系统性的体现,更是科普创作系统活动过程的依据。

3.科普作品的独创性

科普创作属于“创作”范畴,其作品当然应符合“创作”的一般规律。“创作”就是“创新作品”,就是“独创作品”。

科普创作的创新过程就是实现科普作品独创性的过程。实现这种独创性,往往体现在科普作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高度融合。“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法捷耶夫:《争取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家》,转引自《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181页)。科普作家既要有科学家的思维模式,又要有艺术家的思维模式,既善概念思考,又善形象思考。

“表达方式是一根最神奇的魔杖”,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这不仅是技巧问题,最本质的内涵则是独创性的问题。它关系到作家是否具有独创的潜在能力。所谓独创性就是特殊性或个性,是不可代替的,绝不是“千人一面”“抄录”“抄报”“炒剩饭”。这是所有科普创作都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科学文艺体裁的科普作品,就更离不开这支神奇的“魔杖”。

科普作品的独创性是科普作品生命力所在,没有独创性的科普作品就没有生命力。这与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没有特殊性和个性的作品就不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