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普的定义

科普的定义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孟璞一直关注和思考科普概念问题,他多次与四川科普专家探讨科普的定义,并形成独立的关于科普概念的认识。1950年8月,成立了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协会”。“科普”一词在这些科普机构履行职责中逐步采用,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在《科普法》的科普定义中,这一点没有,是个缺憾。

周孟璞一直关注和思考科普概念问题,他多次与四川科普专家探讨科普的定义,并形成独立的关于科普概念的认识。

我国正式采用“科普”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1949年,中央政府政务院下设立了科学普及局。1950年8月,成立了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协会”。“科普”一词在这些科普机构履行职责中逐步采用,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专家关于科普的概念,周孟璞等认为科普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的科普定义应该有所不同,研究者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给科普下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

2004年,周孟璞等综合理论界的各种定义,结合新时期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科普的新定义,并在2007年出版的《科普学》一书中进一步阐述: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是指以通俗化、大众化和公众乐于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该定义包含了“科普”最基本的四个要素。

(1)内容:科普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科普提出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新近越来越重视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总共为“五科”。

(2)对象:“通俗化、大众化”体现科普的对象是面向大众和全民。

(3)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同时还体现普及的形式要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公众乐于参与”,则体现科普的互动和双向性——特别是这个“乐于”,比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定义中的“易于”,一字之差,更显出公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4)目的:科普的目的,最终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一点很重要。在《科普法》的科普定义中,这一点没有,是个缺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