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庐山”的由来

“庐山”的由来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因此称此山为“庐山”。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也有人认为庐山的命名是有历史依据的。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代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庐山之名,数千年不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由来

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辅山、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庐山名称的来源,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传说是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二种传说也是在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都不相同。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东汉初年我国传入了佛教,东汉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两教都要依附名山。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为道教、佛教争夺的中心。道教为使庐山成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从庐山排挤出去,所以编出种种传说,称这座山为“神仙之庐”,为自己占据庐山提供历史根据。其实,这些传说见诸记载,全在汉魏以后,比司马迁的《史记》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庐山有道教活动及种种传说,决不会早于东汉,更不可能早于西汉,《史记》成书的年代。只是庐山在古代曾有过一个方士们甚为活跃的时期,这无疑助长了庐山有神灵的传说。

那么,庐山真正的得名原因如今有人解开了吗?目前这一历史之谜,已基本解开,但由于很复杂,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岳的形状而命名的。庐,庐舍也。庐山巍然屹立在辽阔的鄱阳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庐”的形状。晋朝思想家孙放在他的《庐山赋》中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是这个意思。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状如箕筐而得名。纵观山东历城县、浙江龙泉县、四川江油县,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认为庐山的命名是有历史依据的。庐山地区的长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古代曾有个“庐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据《国语•楚语》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都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代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庐山之名,数千年不衰。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庐山已由过去封闭式的疗养避暑地开放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庐山的声名传播得更远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欲亲登庐山,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时,不妨先了解一下庐山得名的真面目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