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生理念之于教育

共生理念之于教育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当今世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行业与行业、人与人之间繁杂的摩擦与冲突,共生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胡守钧教授在其《社会共生论》一书中指出,社会由各个维度的共生系统组成,和谐共生是在合理的度内分享资源,社会的进步基于改善人的共生关系[4]。社会共生论为提倡社会共生理念做了道德、法律、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使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思维坐标。
共生理念之于教育_共生翻译学建构

面对当今世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行业与行业、人与人之间繁杂的摩擦与冲突,共生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共生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恰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理念——平衡、改善和提升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相契合,正是这种密切的内在关联性才使得共生理念成为共生教育的哲学基础。

当今社会中,劳动力过剩、优质教育资源缺乏而导致的竞争淘汰、分配不公等大众教育问题,以及权力与利益互为裙带的社会机制,导致了道德滑坡、人情淡薄的社会大众心理。教育的功利性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格格不入,而共生理念之于教育的启示在于,它揭示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命运关系,体现了“以生命为目的,以异质为前提、以关系为方法、以对话为途径”[2]的人与自然共存的本质特点。共生是“以竞争、冲突为前提,基于某些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向异质者开放的一种结合方式与关系……是对同质性共生与竞争性共生的规避与超越”[3],而共生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与心灵的相通。

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的功利性、竞争性、单一科技取向性的现代教育,在给人类带来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的同时,也使教育产生了自闭、独大、排他、不公等消极与负面后果;而科技与人文相生相合的理念是对科学主义教育以及功利主义的极端化发展现状的理性矫正。

对人的培养是在自然与社会整体生态关联下,对人的身心熏陶与智力开发。胡守钧教授在其《社会共生论》一书中指出,社会由各个维度的共生系统组成,和谐共生是在合理的度内分享资源,社会的进步基于改善人的共生关系[4]。社会共生论为提倡社会共生理念做了道德、法律、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使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思维坐标。

李燕博士指出,共生教育具有理论与内涵性特征,表现在内容上主要有人与自然维度上的生态环境教育、人与人维度上的合作教育、人与社会维度上的国际理解与和平教育,以及对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关怀教育[5]。简而言之,共生教育应把人的自然化教育、人的社会化教育以及人的身心化教育纳入一个和谐的共生关系当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合作、与自我圆融,是共生教育永恒的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