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秘侏罗纪

探秘侏罗纪

时间:2022-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侏罗纪是恐龙的繁荣时代,许多新种类的恐龙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在侏罗纪末期,恐龙无论从体形上、智力上都远远超过其他生物,这让它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霸主。双脊龙也被称为双冠龙,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属于兽脚类肉食性恐龙。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南非地区,是原始的鸟脚类恐龙。“许氏禄丰龙”化石是中国找到的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堪称世界顶级资源。

侏罗纪是恐龙的繁荣时代,许多新种类的恐龙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在侏罗纪末期,恐龙无论从体形上、智力上都远远超过其他生物,这让它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霸主。

铠甲护身的小盾龙

小盾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它们出现在侏罗纪早期,多生活在今天的北美洲地区。其化石发掘于美国亚利桑那州。

外形特征

小盾龙的身体约有1.2米长,臀部的高度大约有0.5米,体重为25千克左右。它们的脑袋很小,前肢比较短小,后肢要比前肢长很多,四肢都比较纤细,臀部比较宽,尾巴很长。小盾龙的化石的头颅骨部分只发现下颌,上面长着简单的颊齿,可以用来切断或是咬断植物。

秘密武器

小盾龙是一种体形较小的植食性恐龙。为了在弱肉强食的恐龙世界生存下去,它们拥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全身武装的鳞甲。小盾龙的身上覆盖着大约300块鳞甲,从颈部覆盖到尾巴,身体的两侧也有,其中覆盖在背上的两排鳞甲是最大的。那些鳞甲其实是一排排的骨质突起,可以抵御天敌,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生活习性

小盾龙平时习惯用两足行走或者奔跑。当它们跑动时,那长长的尾巴就会充分发挥其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它们喜欢吃柔嫩多汁的蕨类植物。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小盾龙的近亲是腿龙,它们身上有着很多相似的特征。

恐龙ID卡

名称:小盾龙

身长:约1.2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早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

小盾龙化石

头戴两顶帽子的双脊龙

双脊龙也被称为双冠龙,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属于兽脚类肉食性恐龙。其化石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巴市西面的纳瓦荷印第安保留区中发现的。

外形特征

双脊龙整个身体的骨架极细,因此显得比较“苗条”。它们体长约有6米,站立时头部离地约有2.4米,体重近半吨。它们的头顶长有两片大大的骨冠,像戴着两顶帽子一样,鼻和嘴的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口中长满利齿。它们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它们四肢的末端都长有利爪,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善于奔跑。

充满争议的头冠

对于双脊龙头上长的圆而薄的头冠的具体作用,人们看法不一。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其头冠是雄性双脊龙争斗的武器,但是经考证,双脊龙的头冠是比较脆弱的,不太可能用于打斗。所以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双脊龙的头冠也许只是用来吸引异性的装饰。头冠大的双脊龙可能在种群中占有较大的地盘,并拥有和更多雌性双脊龙交配的特权。

生活形态

双脊龙是一种肉食性恐龙,它们性情凶猛,行动敏捷,能够飞速地追逐植食性恐龙。它们能全力冲刺追逐小型、稍具防御能力的鸟脚类恐龙,也能追捕体形较大、较为笨重的蜥脚类和原蜥脚类恐龙,如巨椎龙等。双脊龙在追到猎物后,一般都是先用牙齿撕咬猎物,同时挥舞着四肢上的利爪把猎物抓紧,最后顺利解决掉猎物。

恐龙ID卡

名称:双脊龙

身长:约6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早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

快跑能手——莱索托龙

莱索托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属鸟臀目恐龙,是最早的恐龙种类之一。

化石发现

莱索托龙在1978年被命名,因为它们的化石发掘地在非洲的莱索托。由于它们的发掘地在法布尔龙化石发掘地附近,因此,它们曾长期被与法布尔龙混淆。

外形特征

莱索托龙的形体和现代的蜥蜴很相似,头很小,脖子纤细,身躯很长,肚子很大,尾巴也很细长。小巧玲珑的莱索托龙从正面看,简直就是一只用后肢行走的特大号蜥蜴。另外,它们身体轻巧,前肢较短,后肢修长有力,虽然个头儿很小,但是身体因为具有这些特征而表现出了良好的平衡性,保证了它们行动时的敏捷性。所以它们奔跑起来速度很快,有“快跑能手”之称。

生活习性

莱索托龙一般以低矮的植物为食。它们的嘴呈鸟嘴状,且非常坚硬,嘴边有角质的覆盖物,这层覆盖物的作用是把植物快速地剪切下来,之后它们再用嘴里形状不一的牙齿对入口的食物进行处理,颌骨两边箭头一样的牙齿很适合咬住食物。

恐龙ID卡

名称:莱索托龙

身长:约1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早期

化石发现地点:非洲

面对捕食者,莱索托龙逃跑得很快

牙齿怪异的异齿龙

异齿龙又被称为畸齿龙,意为“长有不同类型牙齿的蜥蜴”。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南非地区,是原始的鸟脚类恐龙。

多种多样的牙齿

绝大部分恐龙都仅有一种牙齿,但小小的异齿龙却长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牙齿:第一种牙齿很小,位于上颌部前方、喙的两侧,这类牙齿用于切割植物、咬断叶子;第二种牙齿是一对长长的大牙,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牙齿并非用于咀嚼食物,而是用来威吓或攻击敌人;第三种牙齿是呈长方形的颊齿,用于咀嚼植物。因为牙齿如此多样,所以它们被人们称为异齿龙。

前肢的用途

异齿龙的前肢上长有具有五指的长爪子,其中有两指长而有力,可以灵活自由地弯曲,这可能是为了满足捕猎的需要。但更多的学者根据异齿龙生活的干旱或半干旱的环境推测,它们前肢的作用是在干旱的土地上挖掘深埋在地下富含水分的植物根茎。

如何适应恶劣环境

异齿龙生活在当时气候干旱的南非,那里雨水少、温差大,当一年中最恶劣的天气出现之时,为了生存下去,异齿龙可能养成了适应环境的夏眠或冬眠的习性。也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迁徙。

恐龙ID卡

名称:异齿龙

身长:约1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早期

化石发现地点:南非

闻名世界的禄丰

禄丰龙是一种出现得比较早、较为原始的恐龙,它们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的侏罗纪早期。

禄丰龙头骨化石

完整的化石

禄丰龙因其化石被发现于中国云南禄丰而得名。目前中国发现的禄丰龙化石骨架多达20余具,其中有一具名叫“许氏禄丰龙”的骨架非常完整,从头到尾巴尖上的骨头几乎没有缺少。像这样完整的化石,世界上发现的也不多。“许氏禄丰龙”化石是中国找到的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堪称世界顶级资源。

恐龙ID卡

名称:禄丰龙

身长:6~7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代:侏罗纪早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外形特征

禄丰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恐龙,它们的个子不算很高,体长6~7米左右,即使直立地站起来,也不过2米多高。它们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脖子上脊椎骨的构造却很简单,脖子并不灵活。禄丰龙的头小且呈三角形,还没有脖子粗大。它们的鼻孔也呈三角形,眼眶大而圆,嘴里的牙齿参差不齐,尖而扁平,齿缘有起伏的锯齿形微波,这样的牙齿便于吞食植物。禄丰龙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平衡身体前部的重量,这也是保证它们能够自由活动的前提。

生活习性

禄丰龙一般生活在湖泊和沼泽边,主要靠吞食植物的嫩枝叶和柔软的藻类生活。禄丰龙行动敏捷,它们的前肢短小,后肢则粗壮有力,趾端还有粗大的爪。如果遇到肉食类恐龙前来袭击,它们便迅速用后肢逃跑;但是在觅食或休息时,它们也会前肢着地,弓背而行。正是这种行动方式,促使它们进一步适应环境,向着四足行走的巨大蜥脚类恐龙演变。

最美丽的恐龙天使——安琪龙

安琪龙又名近蜥龙,是一种原蜥脚类植食性恐龙,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其化石主要是在美国东部的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以及非洲南部的一些地区发现的。

外形特征

安琪龙的外形小巧修长,它们的脑袋较小,形状近似于三角形,上面长着一个细长的鼻子。安琪龙还长着长长的脖子,其身体瘦长,尾巴也很长。与其他的原蜥脚类恐龙相比,安琪龙的身体轻巧,看起来小巧瘦弱。

恐龙ID卡

名称:安琪龙

身长:约2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早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非洲南部

多功能的爪子

安琪龙前肢短后肢长,后肢的长度大概是前肢的3倍,在两个前肢的大拇指上长着大而弯的爪子,可能是用于钩住长满叶子的树枝往自己嘴里塞。在受到敌人的攻击时,大而弯的爪子也可能被用作武器去抽打和击伤敌人。

生活习性

安琪龙的嘴巴又尖又长,可是里面的牙齿却很细小,而且一点儿也不锋利,这些牙齿带有锯齿边,形状很像钻石,适合取食树叶等植物。安琪龙正是用这样的牙齿来咬掉低矮植物上的柔软叶子的。安琪龙大多数时间都是采取四足行走的方式移动身躯,但有时为了咬取高处树枝上的叶子,它们也会靠后肢站立起来。

巨椎龙有双灵活的“手”

巨椎龙又名大椎龙,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身长在4~6米之间。整个身体有9节长颈椎、13节背椎、3节荐椎以及至少40节尾椎,其巨大的脊椎极其惹人注目,它们也因此有了这个名称。

个儿大但不笨拙

站在恐龙群里,巨椎龙可谓鹤立鸡群。虽然它们块头极大,但是一点儿都不笨拙。它们是植食性动物,为了能够吃到大树顶上的树叶和嫩芽,它们常常依靠两条后腿将身体直立起来,灵活地摆动着颈部和头部,将嫩叶卷入嘴里。

恐龙ID卡

名称:巨椎龙

身长:4~ 6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早期

化石发现地点:南非

灵活的“双手”

巨椎龙前肢上的“手”很有特点,不仅大,在拇指上还长着弯曲尖利的爪。这爪不常用来攻击敌人,而是用来获取低处或地上的树叶。它们常常灵活自如地运用这双“巧手”来获得自己所喜欢的食物。

另类的消化方式

巨椎龙吃食物的时候常常故意将一些小而圆的卵石吞入胃中。小朋友不用担心,巨椎龙决不会因此而消化不良,相反,这些卵石更利于它们的消化和吸收。原来,巨椎龙的牙齿很小,可以将树叶咬下来,但咀嚼功能不强,不足以嚼碎食物。而这些被吞入胃中的卵石可以充当碾磨器,将树叶碾磨成浓厚而黏稠的汁液。有了它们,巨椎龙就能够吸收身体所需的营养了,这可真算是另类的消化方式了。

来自南极的冰脊龙

冰脊龙又名冰棘龙或冻角龙,属于双足兽脚亚目恐龙,是第一种被发现生活在南极洲的肉食性恐龙,也是第一种被古生物学家记录在案的南极洲恐龙。

奇特的头冠

冰脊龙外形上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们头顶上突出而奇特的骨质结构,就像点缀在头顶的小山峰,它们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它们的牙齿呈锯齿形,并生有利爪,习惯用两足行走。在冰脊龙眼睛前方,有一个角状向上的冠,这个奇特的头冠横在头颅上,冠的两侧还各有两个小角锥。因为头冠很薄,所以古生物学家认为其不具备防御功能,猜测其用途是吸引异性的注意。

化石研究

冰脊龙化石的发掘在恐龙研究进程中是一项重大的进展,为证明恐龙有可能是温血动物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要在南极洲度过长达6个月的冬季,它就必须维持足够高的体温,以免被冻僵。

恐龙ID卡

名称:冰脊龙

身长:约6.5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早期

化石发现地点:南极洲

身手敏捷的灵龙

灵龙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的东亚,属于鸟臀目恐龙。

尽管看上去很凶,可灵龙不会捕食蜥蜴

小巧的外形

灵龙很小巧,体长约1.2米,嘴部的上下颌前端形成了喙嘴,这个特征和其他的鸟臀目恐龙一样,这样的嘴可以帮助灵龙在进食的时候切碎食物,有利于它们更好地进食。

命名的原因

灵龙有着很轻盈的骨骼和长长的后肢,行动灵活,这也是把它们命名为灵龙的主要原因。

化石研究

灵龙化石是于1915年在中国的四川首次被发现的,从发现的一具比较完整的骨骼化石来看,灵龙的胫骨比股骨要长,这就说明了它很善于奔跑,而且也能看出,灵龙奔跑的时候只用到了后肢,并且和大多数的恐龙一样,也是用尾巴来保持平衡的。但是在平时,灵龙应该是用四足行走的,特别是在觅食的时候。

恐龙ID卡

名称:灵龙

身长:约1.2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中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采石场的大蜥蜴——斑龙

斑龙又名巨齿龙、巨龙,是侏罗纪中期的一种体形庞大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也是最早被科学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龙,其名字的拉丁文原意是“采石场的大蜥蜴”。其化石在几个国家都有发现,但都不完整。

外形特征

斑龙站立起来高达3米,它们的头部很长,大约有1米,颈部厚实,但却非常灵活。前肢健壮短小,后肢修长有力,四肢上都长有利爪,它们经常用利爪对其他动物进行攻击,很是凶残,斑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残暴的肉食性恐龙。

恐龙ID卡

名称:斑龙

身长:约9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中期

化石发现地点:英国、法国、葡萄牙

斑龙略向后弯的牙齿化石

无肉不吃的恐龙

斑龙是一种无肉不吃的恐龙,它们和犀牛一样笨重,体重大约有3吨。它们也许无法捕获到腿脚麻利的猎物,但是它们会用自身巨大的身躯来战胜较小型的肉食恐龙和行走缓慢的植食恐龙。或许它们会嗅到死去恐龙的尸体所散发出的腐烂气味,并把较小型的食腐动物赶跑,然后扑上去大吃一顿。

化石研究

人们对斑龙的了解很有限,因为自从其化石首次被发现后,到目前虽然已挖掘出了许多,但还没有发现完整的骨骸化石。所以,斑龙当年的很多生活细节无法确定。但人们在斑龙的下颌骨化石旧牙脱落的地方看到了有新牙要长出来的迹象。这表示它们的牙齿是具有增补性的,也就是旧牙一旦脱落,还会有新牙长出来。

武器颇多的气龙

气龙没有阿根廷龙或雷龙那样庞大的身躯,它们身长约3~4米,体重约150千克,是一类中等大小的肉食性恐龙,是已知的最古老的坚尾龙类之一。

奇妙的渊源

1985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一支开采天然气 的工程队正在四川盆地进行考察,仪器插入土层之后,工程队队员感觉它似乎撞上了硬物。工程队队员立即将这一情况向该地区政府反映。考古专家立即赶来,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一具保存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了纪念这具恐龙骨架化石与天然气工程队的奇妙渊源,人们将其命名为“气龙”。

武器颇多

作为一种食肉恐龙,气龙捕猎时所能利用的武器真是多极了。它们有着锯齿状的尖锐牙齿,能轻而易举地咬穿并撕裂动物的身体;它们有着强劲的爪子,可以轻易地抓住小型或大型动物的外皮;它们有着一颗硕大而坚硬的头颅,这夸张的脑袋不仅能起到威吓作用,甚至能够撞伤猎物;它们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危急之时能将其当作鞭子猛力抽打猎物。它们有如此之多的武器,还愁捉不到猎物吗?

恐龙ID卡

名称:气龙

身长:约3~4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中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蜀龙的尾巴像棒子

蜀龙是生活在侏罗纪中期的今中国四川盆地的蜥脚类恐龙,因为四川的简称为“蜀”,故而人们将其命名为“蜀龙”。

衣食无忧

侏罗纪中期的四川盆地河川密布、绿树成荫,广阔无垠的土地上长满了各类植物。由于环境适宜,植物的生长速度惊人,即使恐龙食量再大、数量再多,也不必担心植物会被吃光。对于植食性的蜀龙来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沉稳的个性

蜥脚类恐龙大多都很灵活,行动敏捷,奔跑速度很快,但同属于此类的蜀龙却截然相反。它们的行动很缓慢,从不急走,更不会奔跑,它们总是慢悠悠地行走,显得极其沉稳。即使是遇到了危险,它们也改不了这慢吞吞的性子,逃得极为笨拙。

恐龙ID卡

名称:蜀龙

身长:约10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中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面对捕食者,蜀龙用尾巴防御

惹我?你惹不起

别以为蜀龙笨笨的就好欺负,其实它们深藏不露,拥有着一件无比厉害的武器,那就是它们极具特点的长尾巴。与其他恐龙的尾巴不同,蜀龙的长尾末端长着一个由几节膨大并闭合的尾椎骨所组成的骨质尾锤,这尾锤呈椭圆状,有橄榄球大小,乍一看,酷似武侠剧中的“流星锤”。这尾锤如果挥舞起来,无论打到哪位,估计都得重伤吧!

川街龙的体形很庞大

川街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是一种植食性蜥脚类恐龙。

庞然大物

川街龙是一种大型恐龙,根据挖掘出来的川街龙股骨、颈骨与肱骨化石,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的身长在24米以上,真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了。

团结力量大

别看川街龙的块头大,它们的防御能力却不强,行动也很笨拙缓慢,它们如果独自行走在当时到处都是食肉恐龙的恶劣环境中,就很容易丧命。它们自己一定也意识到了自身的弱点,所以几乎不落单,总是成群结队地出现。几十甚至上百只庞然大物结伴而行,这队伍简直壮观极了,食肉恐龙也就不敢轻易对它们下手了。

恐龙聚居地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川街龙的骨架化石在中国云南禄丰县川街乡被发现并挖掘出土,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其他7具不同种类的恐龙骨架化石,可见这个地方是世界上恐龙化石比较集中、丰富,研究价值最高的地方之一。该地也成了世界古生物学家们最为珍爱的地方之一。这里为对川街龙的研究乃至对整个恐龙家族的研究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恐龙ID卡

名称:川街龙

身长:24~27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中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单脊龙的“头饰”很奇特

单脊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它们的化石是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将军庙附近发现的,所以也叫将军庙单脊龙。

外形特征

单脊龙体长可达5米,高1.7米,属于个头儿中等的兽脚类恐龙。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单脊”,是因为它们的头顶上有一个由鼻骨和泪骨在头骨中线处形成的脊突状的特殊“头饰”,这使得它们的头比较大,约有67厘米长。因为单脊龙有这个头饰,所以人们很容易把它们与其他的肉食类恐龙区别开来。

喜欢水的恐龙

古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在发现单脊龙化石的几个地方都曾经有水,所以推测单脊龙可能很喜欢泡在水里,生活在湖岸或海岸地区。

恐龙ID卡

名称:单脊龙

身长:约5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中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峨眉龙的行动很缓慢

峨眉龙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中期的蜥脚类植食性恐龙,它们往往喜欢群居的集体生活,并会结伴而行去觅食。这种体形巨大的恐龙的化石是在中国四川盆地发现的。

不灵活的身躯

峨眉龙不仅有着长长的脖子,还有高且成楔形的脑袋。但是与脖子相比,它们的四肢却很短,并且大腿骨长于小腿骨。峨眉龙这样不平衡的生理结构使得它们走起路来步伐缓慢,动作不灵活。

峨嵋龙头部骨骼图

恐龙ID卡

名称:峨眉龙

身长:约10~20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中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长长的脖子

峨眉龙的脖子很长,颈椎数量达17节,颈椎最长可以是背椎的3倍,超过它们尾巴长度的1.5倍,所以峨眉龙的脖子显得尤为纤长。

致命法宝

峨眉龙不灵活的身躯使得它们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平衡。于是,聪明的峨眉龙就让自己的尾巴始终保持着水平状态而不拖在地上。不要小瞧了它们的尾巴,在危急关头,峨眉龙的尾巴会摇身一变成为它们战胜敌人、保护自己的法宝。峨眉龙的尾巴会像鞭子一样抽打敌人,直至敌人仓皇而逃。

恐龙中的“剑客”——剑龙

剑龙也叫骨板龙,是一种巨大的、长相古怪的恐龙,被人们称为“带屋顶的爬行动物”。

奇特的外形

剑龙的身体比例很奇特,它们有着又小又窄的头,却有着大象一样的身躯,成年的剑龙从鼻子到尾尖长6~12米,重2吨以上。它们背上长有两排巨大的骨板,尾部长有两对致命的骨钉,可以对任何猎食者发出致命的一击。它们靠四肢行走,前肢短后肢长,整个身体看起来就像一座拱起来的小山。

恐龙ID卡

名称:剑龙

身长:6~12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

神奇的骨板

剑龙背上的骨板一共有两排,宛如一把把插着的尖刀。这些骨板很轻薄,容易受损,并非强有力的攻击性武器。有人认为这些骨板具有防御性,剑龙将骨板充血变红,用来吓走攻击者;也有人认为骨板那鲜艳的颜色是用来吸引异性或者发出警告的;还有人认为,这些骨板是用来调节体温的,就像太阳能板一样,可以吸收太阳的热量,并在需要时将这些热量释放出来。剑龙的下颌骨到颈椎下方还有一排较细的骨板,它们密集地排列在一起,与脖子上的骨板结合起来,完美地保护剑龙的脖子和头部。

生活习性

剑龙行动十分迟缓,是植食性动物,通常生活在灌木、丛林之中,主要采食靠近地面生长的蕨类和苏铁,吃食的方式与现在的牛羊差不多。它们的嘴里长有细小的叶状牙齿,可以用来咀嚼坚韧的植物。

鲸龙跟鲸不是亲戚

鲸龙是一种植食性蜥脚类恐龙,是最早发现的恐龙之一。它们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活动范围在今天欧洲的英国和非洲的摩洛哥等地区。

体形特征

鲸龙身长18米左右,体重约有25吨,是一种大型恐龙。它们的头部很小,牙齿像耙子一样,可以扯下植物的叶子;脖子很长,几乎和身体一样长了。但它们的背部基本保持水平状态,因为它们的前后肢长短差不多,像4个结实的柱子一样支撑着身体。鲸龙的尾巴也较长,有着多达40节的尾椎。

实心的脊椎

鲸龙的脊椎和其他早期的蜥脚类恐龙一样,都是实心的,这是原始恐龙的特征,也是造成它们身体很重的直接原因。这些实心的脊骨上长有许多海绵状的孔洞,有点儿类似现在的鲸鱼。

恐龙ID卡

名称:鲸龙

身长:约18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中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英国、摩洛哥

生活习性

鲸龙四肢强健,仅大腿骨就约有2米长,比现在一个普通成年人还要高出许多。因为要支撑庞大的身躯,所以它们采取四足着地的方式行走。它们的颈部并不灵活,只可以在3米的弧线范围内左右摇摆。所以,鲸龙只可以低头喝水,或是啃食蕨类叶片和小型的多叶树木,没办法采食高处的食物。

长尾巴的梁龙

梁龙曾经是恐龙这个物种的代表,是最早被人们熟知的恐龙之一。它们出现在侏罗纪晚期,大多生活在北美洲西部。

外形特征

梁龙长着长长的脖子和长长的尾巴,前肢短,后肢长,臀部高于前肩。相对于长脖子来说,它们的脑袋就小得多了,脸也较长,鼻孔长在眼眶的上方。跟不能随意弯曲的长脖子相比,它们的长尾巴就灵活多了,强有力的尾巴在面对敌人的时候还是重要的武器呢!

恐龙ID卡

名称:梁龙

身长:约27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

贪吃就是勤劳

每一个年幼的梁龙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一生它们都在为这个使命而不断地努力着。但是大家千万别以为它们是十分勤劳的家伙哟,因为这个需要它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的使命其实就是吃。刚刚出生的小梁龙只有几千克重,但是它们每年只有增重1吨才能达到生长标准,不然就属于发育不良了,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是很难存活下去的。这样算起来,梁龙平均每天都要增重2~3千克才行呢,不拼命吃不行啊!

不断变化的“家”

梁龙的生活场所是不断变化的。成年梁龙的体形过于庞大,进入森林里去活动并不方便,只好将蛋产在森林边缘的开阔地上。小梁龙破壳后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跑进大森林里,它们在大森林里依靠富足的食物和水源成长起来。随着梁龙体形的逐年增大,树木间的空隙无法再提供给它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它们不得不逐渐向森林边缘移动,直到找到梁龙群为止。

马门溪龙,你的脖子咋这么长

马门溪龙是生活在侏罗纪末期的蜥脚类恐龙,其化石在中国四川宜宾马鸣溪被发现。

最长的脖子

在恐龙界,马门溪龙的脖子是最长的,有13~14米,占据了其体长的1/2左右。多年来,人们通过研究马门溪龙的化石发现其颈骨要比看上去轻得多,这使得马门溪龙的身形显得非常苗条。

马门溪龙因为有长长的脖子,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当时只有它们才吃得到的高大树木上的嫩叶和果实。在遇到敌袭时,马门溪龙便用脚爪和尾巴进行自卫,与敌人决一死战。

好静的庞然大物

马门溪龙体形庞大,头却很小,重不过几斤,长不过半米,它们这不成比例的身形的确令人惊叹。后来古生物学家告诉大家,在马门溪龙骨盆的脊椎骨上,还有一个比脑子大的神经球,也可称之为“后脑”。“后脑”起着中继站的作用,它与小小的脑子联合起来支配全身运动。由于神经中枢分散在两处,所以马门溪龙不是敏捷、机灵的动物,而是一种行动迟缓、好静的庞然大物。

勺状的牙齿

马门溪龙的牙齿是勺状的,这可能是为了适应当时所食用的植物而进化出来的。另外,马门溪龙的牙齿替换具有连续性,它们的新牙生长和老牙的齿根吸收是同时进行的,齿根吸收越多的老牙,其齿冠被磨蚀的痕迹就越明显。

恐龙ID卡

名称:马门溪龙

身长:22~26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腕龙的前肢很特别

腕龙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可能还有白垩纪早期的北非,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

得名原因

腕龙生活于侏罗纪晚期,属蜥脚类恐龙。它们的身长达到26米,高12~16米,体重在40~50吨,是目前挖出来的具有完整骨架化石的恐龙中最高的,同时也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最重的恐龙之一。它们的最大特征就是长着巨大的前肢,这也是它们被称为“腕龙”的原因。

恐龙ID卡

名称:腕龙

身长:约26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

外形特征

腕龙的头部非常小,因此它们不是很聪明,是一种智商不高的恐龙。它们的鼻子长在头顶上,是一个丘状突起物。它们有发达的颌部,牙齿平直而锋利,可轻松地夹断嫩松枝。长长的脖子还能让它们吃到其他恐龙无法吃到的树叶,满足它们因身体庞大而惊人的食量。腕龙走路时四肢着地,巨大的身躯完全靠粗壮的四肢来支撑。它们的前肢比后肢长,所以它们在行走时肩膀是耸起的,整个身体沿着肩部向后倾斜。

生活习性

腕龙性情温和,喜欢群居生活。为了满足大胃口,它们经常成群迁移。腕龙所到之处,大地震颤,烟尘滚滚,惊散了其他各类小动物,只有天上的始祖鸟和翼龙安闲地盘旋在它们头上。

“骗人”的恐龙——雷龙

雷龙又称迷惑龙、阿普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属于植食性 的蜥脚类恐龙。其名字的希腊文意为“骗人的蜥蜴”。

名称的由来

雷龙拥有巨大的身躯,颈部脊椎和四肢的骨骼都比较厚实,这更增加了其自身的重量。它们每条腿都有几吨重,每走一步,都会将大地震得“轰轰”直响,就像天空的雷声一样。如果几只或十几只雷龙一起快走或奔跑起来,一定是响声如雷,其他恐龙一定会以为马上要下倾盆大雨了,所以人们称其为“雷龙”。

稀疏的牙齿

雷龙的牙齿不仅不够锋利,甚至还很稀疏,它们的牙齿呈木栓状,松松散散地排列在两颌间,就像梳子的齿一样。这样的牙齿无法将富含纤维的植物嚼烂,因此雷龙只有借助吞食到胃中的石子来消化了。

最特别的自卫工具

雷龙没有尖利的牙齿,没有坚硬的头冠,也没有可以当作盾牌或盔甲的骨板,但它们有一个最有力也最奇特的武器,那就是它们那渐细的长尾巴。这条尾巴颇为引人注目,由80块骨头组成,灵活而有力,坚韧而强壮。一旦遇到危险,它们就快速而用力地甩动尾巴来抽打敌人。尽管肉食恐龙十分凶猛,对雷龙的肉也垂涎欲滴,但一看到雷龙如此厉害的防身武器,也只能无奈地离开了。

恐龙ID卡

名称:雷龙

身长:约26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

拥有两个“大脑”的钉状龙

钉状龙又名肯氏龙,是剑龙科恐龙的一个属,属于植食性恐龙。

恐龙界的小个子

钉状龙的体形还不是一般小,它们的身长不到5米,个头儿只有剑龙的1/4,跟犀牛差不多大。和同样生活在东非的一些体形巨大的恐龙(如腕龙、叉龙)相比,真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小个子了。因此,它们也只能以地面上的植物或一些低矮的灌木为食。

刚出生的钉状龙

恐龙ID卡

名称:钉状龙

身长:约5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东非

神奇的“第二大脑”

钉状龙的臀部有个空腔,据专家推测,这里的作用特别大,可能长有能够控制后肢和尾巴的敏感神经,也可能具有储存糖原体以便于随时补充体内能量或激发肌肉的功能。可以确定,这里是钉状龙身体上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简直可以被称为它们的“第二大脑”。

防身的“利刺”

钉状龙真是龙如其名,全身布满了防身的甲刺。靠近小脑袋的地方甲刺较宽,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往后甲刺变得越窄、越尖。一旦遇到危险,这些甲刺就会纷纷竖起来保护自己的主人,常常将那些嘴馋的食肉恐龙扎得鲜血淋漓。在钉状龙双肩的两侧,还额外长着一对利刺,就像如今的豪猪那样。这些利刺使得小小的钉状龙得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活下来。

像一座拱桥的沱江龙

沱江龙属于剑龙科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它们与同时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剑龙有着极密切的亲缘关系,是早期的剑龙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恐龙之一。

外形特征

沱江龙体长7米左右,与其他剑龙类恐龙一样,它们有着小小的脑袋、长而尖的嘴、纤细的牙齿,背部高高拱起,长着细长骨刺的尾巴拖在地上,整个形状就像中国古代的拱桥。

尖利的剑板

沱江龙的剑板较大,且形状多样,颈部的剑板又轻又薄,呈桃形;背部的剑板呈三角形;骶部和尾部的呈高棘状的扁锥形。从颈部到骶部,剑板逐渐增高、增大、加厚,最大的一对长在骶部。这些剑板在沱江龙背面中线的两侧对称排列。沱江龙剑板的数量比其他剑龙种类的都多,达15对,尾端还有两对尾刺。它们比剑龙的骨板要尖利许多,使沱江龙在遇到敌人的时候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生活习性

沱江龙属于植食性恐龙,一般性情比较温和。它们很可能是在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的,因为在森林中既方便它们觅食,又利于它们藏匿自己。它们的牙齿较小,呈叶片状,且数目较多,排列紧密。不过这些牙齿十分纤弱,不能很好地咀嚼食物,所以它们常常会咽下一些小石块做胃石来帮助消化。

恐龙ID卡

名称:沱江龙

身长:约7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侏儒化的欧罗巴龙

欧罗巴龙是一种原始大鼻龙类恐龙,属于蜥脚下目,是一种四足植食性恐龙。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德国北部的下萨克森盆地。

“迷你恐龙”

成年的欧罗巴龙身长最多只有6.2米,与著名的蜥脚类巨兽——身长可达27米的梁龙相比,它们无疑是蜥脚类恐龙群里的侏儒,甚至可以把它们称为“迷你恐龙”。欧罗巴龙化石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蜥脚类恐龙都是大型恐龙的传统认识。

身形缩小以适应环境

欧罗巴龙生活的地区在1.5亿年前是一片巨大海泛区,这里有无数的被分离的陆地、岛屿,这也让生活在这些陆地、岛屿上的动物被分离开来,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离生活。因为“交通”不便,隔离的小岛上没有足够的食物提供给身形巨大的动物,久而久之就导致了生活在这里的欧罗巴龙身形的侏儒化。它们以这种方式与环境相适应,从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恐龙ID卡

名称:欧罗巴龙

身长:1.7~6.2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发现地点:德国

凶猛的猎食者——优椎龙

优椎龙也叫扭椎龙,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欧洲最著名的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

种类的确定

优椎龙的化石于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牛津郡北部被发现,这是一具保存得相当完整的未成年优椎龙的骨骼化石。一开始人们把它误认为斑龙,直到1964年才确定它是一种新型的恐龙,将它命名为优椎龙。

恐龙ID卡

名称:优椎龙

身长:约7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英国

外形特征

优椎龙的身体结构和斑龙类似,它们的头比较长,嘴大,长长的上下颌中满是锯齿状的牙齿,这些锋利的牙齿能够很轻易地把猎物撕碎。它们的前肢很短,后肢粗壮且结实有力,不但能够支撑起身体的重量,还能够敏捷地追赶猎物。同大多数兽脚类恐龙一样,优椎龙的脚也是由三根脚趾构成的,而且整体构造和现代鸟类的脚类似。它们的三根趾骨长度几乎相同,中间的那根从上往下逐渐变细。

生活习性

优椎龙是欧洲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它们善于奔跑,爆发力强,能极速地奔跑去追逐猎物,同时期的鲸龙、棱齿龙和剑龙等都是它们捕食的对象。另外优椎龙也是一种食腐动物,即使是相邻岛上的腐尸,也能吸引它们把尾巴作为平衡舵,从这个岛游到那个岛去饱餐一顿。

小个子“快跑手”——橡树龙

橡树龙是一种鸟脚类恐龙,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多分布在北美地区。它们体形较小,名字的原意是“橡树蜥蜴”。

视力极佳

橡树龙的头部较小,有一块特别的骨头托起了眼球和眼睛周围的皮肤,使它们的眼睛看起来又大又圆。眼睛大,自然视野就开阔,因此橡树龙的视力极佳,这有利于它们快速地发现食物以及前来进犯的天敌,以便能够快速地作出反应。

叶状的颊齿

橡树龙的嘴有些像鸟的喙,里面没有牙齿,但是有颊齿。颊齿决定了它们只能吃柔软的食物,通常它们以低矮植物为主要食物。进食的时候,它们会把食物放在颊部。之所以称它们为橡树龙,就是因为它们的颊齿形状很像橡树的叶子。

小个子“快跑手”

橡树龙前肢短小,后肢长而强健。平常以双脚行走,当遇到危险时,它们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逃离,所以,它们是北美地区有名的小个子“快跑手”呢。

速度对于橡树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现代瞪羚相似的薄壁空心的骨骼,使它的骨架坚固,而不会增加重量。

恐龙ID卡

名称: 橡树龙

身长: 3.5~4.8米

食性: 植食性

生活时期: 侏罗纪晚期

发现地点: 美国中西部、英国等

体态轻盈的轻巧龙

轻巧龙又名伊拉夫罗龙,意为“重量轻的蜥蜴”。它们是肉食性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东非坦桑尼亚。

恐龙中的“猎豹”

人们从对轻巧龙的化石研究中得知,它们的身长约6米,臀部高1.46米,重约210千克。轻巧龙个头儿比较小,而且身子长得又长又瘦,这样的体形让轻巧龙能够快速地奔跑,可以在广大的平原追捕小型的猎物。其奔跑的速度让它成为恐龙中的“猎豹”,只是与用四肢奔跑的猎豹不同,轻巧龙是靠两条后腿奔跑的。

化石研究

一副近乎完整的轻巧龙的骨骼化石是在坦桑尼亚汤达鸠组地层中发现的,人们在当地发现的化石亦有腕龙、异特龙及钉状龙等。科学家并不能肯定轻巧龙的相貌,因为迄今为止,从未发现它的头颅骨化石。在汤达鸠组,只有少量的兽脚亚目恐龙化石被发现,大部分是一些骨头碎片,轻巧龙相对完整的骨骼则是很稀少的。

恐龙ID卡

名称:轻巧龙

身长:约6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坦桑尼亚

长着“鸡冠”的五彩冠龙

五彩冠龙是已知最早的暴龙类恐龙之一,它们长有巨大的头部和一对翅膀似的前肢,前肢上布满了羽毛,看上去既像恐龙,又像鸟类。

名称的由来

一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很容易会认为这种恐龙头上一定长着五彩缤纷的头冠。真聪明,但是你们只猜对了一半。五彩冠龙的头上的确长着一个中空的头冠,但不是五彩的,而是红色的,就像公鸡头上的鸡冠一样。其名称中之所以有“五彩”二字,是因为这种恐龙化石的发现地点—五彩湾有许多色彩绚烂的岩石。

恐龙ID卡

名称:五彩冠龙

身长:约3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

华而不实的精致头冠

很多恐龙都有头冠,但它们的头冠与五彩冠龙的头冠相比就逊色得多了。五彩冠龙的头冠大而且夸张,造型奇特,是恐龙界最为精致的头冠,十分引人注目。五彩冠龙的头冠虽然好看,但很脆弱,不能作为防身的武器。即使五彩冠龙遇到了危险与敌人打斗起来,头冠也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它仅仅是被用来炫耀其地位或吸引伴侣的装饰而已。

“龙”不可貌相

与其他恐龙相比,五彩冠龙显得有些弱小。它们体长约3米,站立起来高度也不到1米。但你们可别认为它们个头儿小就好欺负,它们发起怒来可是异常凶猛。尽管它们的头冠不够坚硬,但它们拥有强壮的后肢和锐利的牙齿,而且它们的奔跑速度惊人,冲击力极强,那尖锐的牙齿可以轻易地咬穿坚硬的兽皮,可见五彩冠龙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食肉恐龙。

叉龙能与其他恐龙和平共处

叉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其活动的区域大致在今天的非洲地区,属于一种小型的梁龙超科蜥脚类恐龙。首个叉龙化石是1914年由古生物学家沃纳·詹尼斯在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发现的。

叉龙化石

外形特征

大部分的梁龙超科恐龙体形巨大,有着长颈和鞭状的长尾巴。但叉龙的体长大约只有12米,头部比较大,颈部较短,也较宽。叉龙的这些特征和其他的蜥脚类恐龙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恐龙ID卡

名称:叉龙

身长:约12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发现地点:坦桑尼亚

名称的由来

叉龙的颈椎背侧的神经棘呈Y型,很像叉子,这也是把它命名为叉龙的缘由。因为脊椎的神经棘是肌肉附着的支撑点,又由韧带来连接这些脊椎骨,所以叉龙的背部就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隆脊。

和平共处的原因

叉龙的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当地还曾发现同时期的长颈巨龙及钉状龙的化石。由此可见,叉龙与这些大型植食性恐龙生存于同一时期的同一环境下,但是因它们各自以不同高度的植物为食,所以它们之间没有矛盾,能够和平共处。

高智商的异特龙

异特龙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其化石多出现在美国西部、非洲以及葡萄牙等地的沼泽地带。

外形特征

异特龙一般身长在10~13米,身高在5米左右,体重1吨以上。异特龙的头部特别大,成年异特龙的头骨可长达1米。它们的牙齿不仅锋利,而且还有倒钩。

恐龙ID卡

名称:异特龙

身长:10~13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西部、非洲、葡萄牙等

大型掠食者

异特龙是一种非常凶残的恐龙,它们的体形虽然不是恐龙中最大的,但它们却具有粗大且适合猎杀其他动物的四肢。它们的牙齿尖锐而且有倒钩,非常适合撕咬食物,一张大嘴可以一口吞下一头小猪。除此以外,它们强健的后肢也使它们善于奔跑,具有很强大的冲击力,它们甚至可以袭击体形比它们更大的动物。它们会很有计划地安排袭击猎物的行动,先让几只异特龙冲上去撕咬毫无防备的猎物,当猎物失去反抗能力的时候再蜂拥而上……这样的袭击策略,让很多动物都没办法应付。

感官灵敏的恐龙

古生物学家们通过研究异特龙的化石发现,异特龙的大脑和感觉器官都比同时期出现的其他恐龙活跃,这表示它们比较容易听到细微的声音,嗅觉也比同类灵敏。古生物学家们由此猜测,它们可能是侏罗纪时期智商最高的大型肉食性恐龙。

异特龙捕食剑龙

凶残的角鼻龙

角鼻龙的外形看起来很像现在的犀牛。它们的鼻子上方长着一只和犀牛类似的短角,所以才有了这个名称。在它们的两眼上方靠近头顶的部分也有类似短角的突起,远远看去就像头顶戴着帽子一样,所以它们又被称为角冠龙。

浑身充满威慑力

角鼻龙是一种很凶残的食肉恐龙,它们的个头儿很大、腰肢粗壮、力气惊人,脾气一上来不管不顾,扭头便撞。

恐龙ID卡

名称:角鼻龙

身长:4.5~6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北美洲、坦桑尼亚、葡萄牙

妙用无穷的尾巴

角鼻龙有一条扁扁的、十分灵活的尾巴,形状和现在鳄鱼的极为相似,上面生有小锯齿状的坚硬棘突。一旦遇到危险,角鼻龙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猛烈地甩动尾巴,那坚硬的棘突一旦击中敌人,就会使对方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使得敌人再也不敢近前。

鼻角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1884年,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提出角鼻龙的鼻角是种攻击、防御的武器。1920年,查尔斯·惠特尼·吉尔摩也同意这种看法。但这个看法现在多不被采纳。1985年,大卫·诺曼认为这个鼻角不可能是用来攻击或防御的武器,而很有可能在物种内的打斗行为中派上一定的用场,例如求偶。葛瑞格格利·保罗也认为这鼻角是用在同一物种之间的非致命性性 打打斗行为上的。

角鼻龙用短角互相顶撞

长有眼睑骨的弯龙

弯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它们与禽龙长相相似,前肢短,后肢长,可用四足行走,身体笨重,行动迟缓,多分布在北美洲和英国等地。它们因大腿骨是弯曲的而得名弯龙。

可爱而独特的外貌

弯龙的脑袋小而多肉,形状就像马头。和头部相比,它们的身躯庞大而厚实,它们完全具备了“小脑袋大身子”这一特点,样子滑稽又可爱。它们的四肢前短后长,身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貌似很悠闲呢!

恐龙ID卡

名称:弯龙

身长:5~7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北美洲、英国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弯龙没有角鼻龙那样尖锐而锋利的短角,也不像很多恐龙那样长有锋利的爪子,它们身上什么防御武器都没有。所以一旦遇到危险,它们通常不会作任何抵抗,只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之夭夭,真是可爱至极。

最特别的“骨头”

弯龙的颌部关节很特别,活动自如,不仅可以上下移动,甚至还能前后移动。这种颌部很方便弯龙啃食和咀嚼食物。所以弯龙能自如地俯下身子吃低处的青草,也能直立起身体吃高处的树叶。弯龙还有一块与众不同的骨头长在眼眶处,古生物学家称之为眼睑骨,人们普遍认为这块骨头一定有特别的用途,但究竟是什么用途,至今还没有定论。

名不副实的嗜鸟龙

嗜鸟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一种小型的肉食性恐龙,其化石被发现的数量不多,到目前为止,人们只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嗜鸟龙骨架。

外形特征

嗜鸟龙的大小和一匹矮脚马差不多,最大的嗜鸟龙也就和一个高大的成人身高相仿,但它们身体却十分轻,不超过一只中型犬的重量。嗜鸟龙从鼻子到尾尖长约2米,长长的尾巴在它们迅速奔跑或者是追赶猎物时能够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嗜鸟龙的头颅很大,嘴里长满细细的尖牙,四肢纤细,前肢灵活,这些特征令嗜鸟龙很容易抓紧猎物。

精明强悍的掠食者

因为嗜鸟龙的尾巴拖在地上,显得不灵活,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它们是一种反应迟钝的恐龙。但其实,嗜鸟龙是非常精明强悍的掠食者。它们的颈部呈S型,比较灵活,后肢坚韧有力,奔跑的速度很快。在奔跑的时候,它们的尾巴会与地面平行,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因为它们的眼神很好,所以许多躲在岩缝中的蜥蜴、草丛中的小型哺乳动物和小恐龙都逃不出嗜鸟龙的魔掌。

恐龙ID卡

名称:嗜鸟龙

身长:约2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

名不副实的家伙

嗜鸟龙意为“盗鸟的贼”,但实际上,并没有证据证明它们真的靠捕食鸟类过活。换句话说,人们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它们是否真的能捕捉到鸟类。成年的嗜鸟龙喜欢捕食小动物,有时还偷吃其他恐龙的幼崽。遇到其他恐龙攻击的时候,它们多半会逃跑,而不会主动迎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