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重现侏罗纪情景
1983年,一个科考队在赤水河畔金沙沟发现了大片桫椤树,这一发现使这个偏僻山沟举世闻名。桫椤生活的环境与恐龙的生活环境极为相似,那这两者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
桫椤是一种起源古老的大型树蕨,其种群在一亿八千万年前与恐龙同生共荣,享有“活化石”的盛誉,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宜生环境是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避难所”。1984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以桫椤等珍稀濒危植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桫椤天然集中分布区。
侏罗纪时代有三个重要特征:较厚的红色砂岩、南亚热带气候和自然生态的原始性。侏罗纪时代发育的红色砂岩形成的地貌叫丹霞地貌,赤水流域是我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这些过去曾处于湖低或河床的岩石,现在有的位于赤水河中,有的则登上了高山之颠,海拔高度相差1000多米,这样的落差,让科学家对这里的地球运动产生了无尽的猜测:在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赤水、习水地区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在侏罗纪时代,这里是湖泊和内陆湖盆,后来,造山运动将这里抬升为陆地,成为今天的红层高原,出现了大面积的丹霞地貌。
从地理位置上讲,遵义境内的赤水河流域的热量特征基本上接近南亚热带的典型地区,热量标准和南亚热带的典型地区是一样的,它的气候带着侏罗纪时代的第二个特征——南亚热带气候特征。
侏罗纪时期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自然生态的原始性。在赤水河流域的山沟河谷中,这种藤蔓植物和树木“绞杀”的现象四处可见,它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的原始生态类型。并且,这里保存了侏罗纪时代特征的最有力证据:存活了一亿多年的桫椤。
从1983年专家在金沙沟发现四万多株“恐龙食物”桫椤树起,科学家就一直努力,企图在这个地区找到恐龙的蛛丝马迹,可至今收效甚微。有桫椤就应该有恐龙,可至今无人在赤水河流域发现恐龙化石。赤水市宝源乡村民发现,在这个村的一些巨型岩石上有形状像鸡爪的脚印,乡亲们叫它“天鸡石”。“天鸡脚印”长约42厘米,宽28厘米,不仅每个脚迹的长、宽相等,而且脚迹之间的距离也几乎相等,约60厘米,这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经过考察,科学家推测,这所谓的“天鸡脚印”极有可能是这里的地质处于内陆湖盆时期,一种巨蜥类动物走过后留下的脚印化石,甚至有专家推测,这种动物很可能就是生活在侏罗纪时代的恐龙。
发现的脚印化石是不是恐龙脚印还没有定论,但专家认为,赤水河流域能发现恐龙化石的可能性很大,由于抬升运动和崩塌堆积,这些化石被埋藏在了1000米以下的岩石下,或者在人迹罕至的陡峭峡谷中,很难被人发现。难道赤水河流域真的没有证明恐龙存在的直接证据吗?有专家提出另外两种更大胆的推测:因为当时地质运动变迁,恐龙集体迁到了自贡;恐龙非正常死亡后,被岩石深埋,或被洪水冲刷,来到了河湖交汇口的自贡。类似推测虽然至今仍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可以解释为何桫椤茂密的金沙沟没发现恐龙化石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