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有:
1.外文资源受制于人。
国内所采购的外文数据库数量繁多,经费庞大。
外文数据库连年涨价,让国内图书馆叫苦不迭。
举例:
每年仅大陆高校组团购买爱思唯尔产品的经费已达2600万美元。中科院系统每年购买爱思唯尔产品的经费为600多万美元。2008年,中国用户与爱思唯尔之间曾有过一次议价谈判,那一年,爱思唯尔的征订方案是今后3年在华年均提价15%(实际16.7%)。谈判最终破裂。2010年,鉴于爱思唯尔(Elsevier)在中国提出的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三年)内每年涨价14%以上的方案,2010年9月2日还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33家图书馆联合署名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资料来源: 外刊及数据库涨价太离谱.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0-09/06/c_13480109.htm)
2.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差强人意,劳民伤财。
一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仅第一期投资估计就有12.3亿元。
二是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第三期项目投资2.1亿。
3.尚未出现真正的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
实际的希望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合一的管理系统,与传统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一样,能在新一代管理系统中,将全部资源管理和服务统一在一个平台上。这是业界在继数字资源整合之后的又一重大长期以来的期盼。只是呼唤已久,但至今尚未真正应运而生。
图书馆虽然关心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服务,但现在除了从事采购,实在是无从下手。形象的说,读者在一层,数字资源(平台)供应商在一层,图书馆在一层,图书馆与读者似乎被隔离着。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新一代的图书馆系统,资源(平台)供应商响应并不积极。
4.数字图书馆读者的定位和服务
在数字图书馆中,访问到数字图书馆网站的,就应该称为其读者。只是现在数字图书馆中,这类读者仍然未被重视,没有为他们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务,数字图书馆仍然局限在其原有的读者范围中,服务的围墙(或IP范围)并没有因为网络而突破,网络的优势在数字图书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实际上,网络带来的便利,正是图书馆服务扩展延伸的大好良机。尤其可以借助移动图书馆、歌德机这类工具,充分发挥其优势,引导读者方便顺利的进入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从而变成自己服务对象,将原本远离的读者纳入到服务范围。
读者争夺战,再不打响,更待何时。
外文资源的服务该怎么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