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香烤麸的过往今生

五香烤麸的过往今生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外地人看来,烤麸烤麸,当然是要烤的嘛。这种名为烤麸的面筋制品当初是谁发明的呢?功德林首推“五香烤麸”之后,这种新鲜食材在上海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这道菜在上海摊迅速普及了开来,并迅速地被纳入了本帮菜的体系,理由很简单,客户都需要它。而含水较多的烤麸最好经过两次复炸。

上好的五香烤麸应色如黄栗,卤汁浓厚、外干里润、饱含卤汁。色偏浓是酱油太多,卤汁太稀是焖烧时间不够。

烤麸入口应糯中带脆、柔中带刚。没炸透的,有柔无刚;没烧透的,有刚无柔。

五香烤麸的味感应香浓醇厚,有典型的酱汁五香味感,且应“甜上口、咸收口”。

不放糖会发苦;糖放太多了会太腻;熬制时间太长,卤汁干了,糖也会变苦,这是最常见的败笔。

鉴定一个说普通话的人是不是上海人,只要问他两句话:

“烤麸是豆制品吗?”

上海人会说“是”,外地人则会说“不是”;

“烤麸是烤出来的吗?”

上海人会说“不是”,外地人则会说“是”。

这是个屡试不爽的检验标准。

“烤麸是豆制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烤麸是面筋发酵后蒸煮出来的,这里面并没有豆子什么事,甚至连一点豆渣都没有。只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上海,它曾经是要拿豆制品票来买的,那个年代,豆制品票和粮票、油票、布票乃至香烟票一样,家家户户都是有限额的。这种习俗延续至今,烤麸仍然在菜场的豆制品摊位上卖。所以,在上海人看来,烤麸“理所当然”的是豆制品。这一印象对于上海人来说已经根深蒂固了,乃至于现在还有人想要跟你掰一掰。

那么“烤麸是不是烤出来的”,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上海人眼里的烤麸,往往只有一种吃法,那就是油炸过以后再红烧,它当然不是烤出来的。而在外地人看来,烤麸烤麸,当然是要烤的嘛。

这当然是一段闲话,但闲话的背后却很少有人再往下问下去:上海人为什么会把烤麸归为豆制品?这种名为烤麸的面筋制品当初是谁发明的呢?

面筋的这种类似于变形金刚的特性,当然会引起素菜馆厨师们的注意。所以它当仁不让地被纳入素菜馆“豆腐、面筋、笋子、蘑菇”这四大金刚之列。

据史料记载,面筋始创于南北朝时期。其制法是将面粉加入适量水、少许食盐,搅匀上劲,形成面团,稍后用清水反复搓洗,把面团中的活粉(淀粉质)和其他杂质全部洗掉,剩下的即是面筋(植物蛋白),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面筋”。

把生面筋放在汤水里煮熟,就成了“水面筋”;放到笼里蒸熟,就成了“熟面筋”,放到油里炸熟,就成了“油面筋”。

到了两宋年间,面筋深加工的各种做法,已经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了。

烤麸常被上海人视为豆制品

1922年,上海功德林素菜馆开张,面筋当然是他们最重要的原料之一。随着上海人流和商流的膨胀,他们意识到传统的面筋做法很难在市场上取得突破。再加上素菜馆对各类豆制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功德林迫切需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质量稳定的加工作坊。

1933年,功德林的“前店”终于催生出了一个“后坊”,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加工各式豆制品,当然,也包括面筋制品。

此前江南一带的面筋制品无非是“水面筋”、“熟面筋”、“油面筋”这几种,但红烧面筋所用的“熟面筋”有个问题,那就是内部质地不够膨松,这样经过油炸以后就吸不了太多的卤汁。怎么才能使面筋更好地涨发起来呢?功德林的师傅们当然会想起蒸包子的发面。

于是“发酵法”被引入了进来,经过充分发酵的生面筋,再经过蒸制,这样就变成了一种海绵状的新品种,它显然要比直接蒸制的“熟面筋”要更膨松。

我们很难说清楚最早的“烤麸”到底是由谁发明的。一个可考的史料是,当年赵云韶在创办功德林之初,重金请来了宁波天童寺素斋的当家主厨马阿二,而马阿二正是后来功德林豆制作坊的始作俑者。烤麸是他从天童寺里带来的品种还是他在上海研制出来的新品种,那就无从可考了。

不过,从此以后,人们都把“烤麸”这种半成品等同于“上海烤麸”了,而上海人也都约定俗成地把烤麸放在了豆制品作坊里生产。直至今天,烤麸这种半成品还是在豆制品摊位上卖的。以前上海人用豆制品券来买它,现在要到豆制品摊上去买它,不明就里的上海人当然会把它当做豆制品。这也算是后世上海人对功德林那个小作坊的一种纪念吧。

面筋其实是小麦里的植物蛋白,不含面筋的那碗水烘干就成了生粉(上)

将烤麸放在豆制品摊位上卖也许是对功德林的一种尊重(下)

五香烤麸与四喜烤麸

功德林首推“五香烤麸”之后,这种新鲜食材在上海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这道菜在上海摊迅速普及了开来,并迅速地被纳入了本帮菜的体系,理由很简单,客户都需要它。

所谓“四喜”原来指的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种人生喜事。但后来四喜几乎被用滥了,从四喜丸子到四喜汤圆,甭管有没有名堂,甚至是不是四样,大家都要皆大欢喜地沾上四喜的喜气。

为了美观,饭店里都是这样切烤麸的

烤麸宜撕不宜切,但这只是一种表演了

只不过,本帮菜里的这道菜往往叫做“四喜烤麸”。

大凡商业氛围较重的地方,人们对于菜肴命名的“口彩”要求往往也较高。而上海方言中 “烤麸”与“靠夫”音同,这在年夜饭上当然就寓意家里的男丁,来年取得更高的成就。而冠以四喜的名字,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源于最早的名字“四鲜烤麸”,上海话“鲜”和“喜”音同,而这个喜字又更能讨口彩,所以有了“四喜烤麸”之称。

“四喜”和“八宝”一样,这种命名法都是一种市俗文化的产物,其实四喜里到底该是哪几种,从来就分得不太清,木耳金针、花生、笋子、香菇缺了哪样都可以,一起放进去也没错,四喜烤麸里只要主料是烤麸就行了,反正味道都是差不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它叫做“五香烤麸”可能会更准确一些。

不过,如今无厘头的是,点菜单上的“烤麸”往往会被写成“烤夫”。这就像“宫保鸡丁”常常被人误写成“宫爆鸡丁”一样,实在是让人费解了。

焯过水的烤麸最好要摁干再下油锅

烤麸一定要先焯个水,才能去净异味

这种没文化的还只是表层现象,比这个更鲜为人知的还有很多。

五香烤麸的选料是第一道难关。

作为一种半成品,烤麸是生面筋经过发酵后再蒸出来的,所以它应该看上去像馒头那样有着许多均匀的孔洞的质地。因为水汽重,所以刚出来的鲜烤麸会有一定的含水量,但你在菜市场上看到的烤麸往往不是这样的。

买烤麸最好是一大早就去,因为鲜烤麸质地极像海绵,孔洞里的水分极易变质,尤其是大热天,所以小贩们常常会不时用清水将烤麸泡一下再挤干,算是给它洗了个澡。这样的确是不太容易变质了,但烤麸独有的那种质感也被破坏掉了。

此外,超市里出售的烤麸常常是干制的,风干或烤干的烤麸虽然摆放时间更长,但这些常常也是不太靠谱的,卖不掉的烤麸才会拿来脱水干制,新鲜出炉的干嘛要多加一道工序呢?这不是人为地增加成本吗?

“炸得脆、回得软”是四喜烤麸的技术要求 

酱油和糖是本帮红烧的主要调味品,不过烤麸里要放一点八角

新鲜的烤麸质地一定要像海绵,闻起来必须有清香、捏起来必须有弹性。那些发粘的、萎缩的、水叽叽的、干巴巴的千万别买。

这些烹饪原料鉴别一般是菜谱上不讲的。但不懂原料怎么行呢?

烤麸的刀功是第二道难关。

一般来说,饭店里的四喜烤麸都是刀切的,这样的好处是“卖相好”,但有经验的厨师一般会选择将烤麸顺纹撕成条,这样虽然不太好看,但吃口会更佳,因为烤麸会自动寻找哪里的纤维最受不住力,它会在那里断开,这样断面部位经油炸后更容易回软。

宜撕不宜切的还有包菜,宜捣不宜剁的还有蒜泥,宜拍不宜片的还有黄瓜,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处理好断面的问题。

这是菜谱上一般不讲的菜理。

烤麸的预处理是第三道难关。

烤麸很难保鲜,原因就在于它里面的水分多少是含有些不雅之味的,所以不管是撕成长条或切成骨牌块的烤麸,最好要先焯个水。

这个不难,难就难在它一定要用在下油锅以前把水分尽可能挤出来,人们常见的手法是用双手合掌去挤压一下,但这样不仅效率太低,而且受体力的影响太大。

烤麸收汁一定要恰到好处

比较好的方法是用干净的毛巾包起烤麸条或烤麸块来,将其拧干,烤麸有一定的弹性,力道适中一般不会将其拧碎。

油炸烤麸是个考工夫的细节,“炸要炸得干,烧要回得软”,这样的烤麸吃起来口感才好。而含水较多的烤麸最好经过两次复炸。第一次下油锅,油温不必太高,五六成即可,油温太高了,含水较多的烤麸下去会使油星溅得到处都是,这一步只是初步收干烤麸的水分。油面不再有响声了,就表示水分基本排干了,捞起它来,要知道这会儿油的力道还不够呢。将油温升至八成,再将烤麸下去炸,这时烤麸就容易炸得干爽挺身了。

烤麸什么时候才算是炸好了呢,厨师一般会捞出一块来,放到另一口铁锅中晃一晃,如果这块烤麸在锅里像骨头一样当啷啷地响,那就算炸脆了,下面该出锅沥油了。

这也是菜谱上一般不写的细节。

接下来的做法不算太难,照着菜谱做就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