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众传播下的国家身份建构

大众传播下的国家身份建构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际关系学界,有关国家身份的研究一直在被称为“身份政治”的建构主义范式下进行。许多建构主义的批评者指出,国家身份的建构主义范式是把国际社会还原(简化)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国内)社会,相应地,把国家还原成了一般意义上的个人。[1]针对建构主义对国家身份建构的解释的局限性,人们一直在寻求其他解释国家身份建构的范式。

大众传播下的国家身份建构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李 智

在国际关系学界,有关国家身份的研究一直在被称为“身份政治”(politics of identity)的建构主义范式下进行。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动物”,因而也是(国际)社会的产物。国际社会成员——国家的身份(identity)是在与他国的交往所形成的国际社会中,通过集体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社会地”建构起来的。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国家间只要在互动中累积了足够多的共有观念、信念(shared ideas)或共有知识,就能够在某种共享的知识、文化类型(或敌对,或竞争,或合作)中确立起相互认同的关系,从而把各自的国家身份构建起来。

许多建构主义的批评者指出,国家身份的建构主义范式是把国际社会还原(简化)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国内)社会,相应地,把国家还原成了一般意义上的个人。显然,这种研究范式缺乏对国际政治生活的社会性(即互动的密度)限度的认识。经验告诉我们,国际社会同国内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国际社会的社会性要弱于国内社会的社会性:一方面,“共享”的国际文化和规范(制度、规制)对国家的影响力相对于国内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力要小;另一方面,国家对国际社会的依赖性相对于个人对国内社会的依赖性要小。因此,不能直接把国际社会比附成国内社会,把国家比附成个人,把国际社会中的国家比附成国内社会中的个人,从而就不能用解释国内社会中的个人身份建构的方式来解释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身份建构。[1]

针对建构主义对国家身份建构的解释的局限性,人们一直在寻求其他解释国家身份建构的范式。但不管作出多大的努力,似乎都跳不出体系结构(文化)-单位个体(身份)这一建构主义的社会学范式。这不足为怪,因为身份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的范畴。无论如何,国家所处的国际社会是由国家与国家的社会性实践即互动所组建的,而国家的身份是国际社会中的共有知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所建构出来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跳出社会学范畴,而在于如何把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身份建构相对于国内社会中的个人身份建构的特殊性揭示出来。为此,我们不妨引入大众传播的视角,从分析国家间互动的大众媒介性出发来展开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