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纺织机的发明和改进

纺织机的发明和改进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决纺和织失调的矛盾,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技术与工业奖励协会”公开悬赏纺纱技术的改革者。走锭精纺机的出现标志着纺纱机械的革新已初步完成。织布机的改革势在必行。卡特莱特偶然了解到由于纺纱机革新,棉纱过剩,织布机跟不上,便决心从事织布机的发明。由于新式的动力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英国的纺织工业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轻工业。
纺织机的发明和改进_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

那时,欧洲纺织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织机是传统的荷兰织机,其工作方式是:一条很长的棉纺线拉在主架上,架子上装有若干弹簧片,用它们可以把每一根棉线提起来,这样就可以与纬线交织起来,织出棉布。织布过程中,织布工人将纬线绕在梭子上,梭子在织机的两头来回运动,工人踩脚踏板来操作簧片。由此可见,荷兰织机的效率受限于两个因素:一是纺织工人来会摆动梭子的速度,另一个是纺织工人两个手臂之间的跨度(这意味着这种织机只能织出窄幅的布匹)。 1733年,英国29岁的织布工约翰·凯伊(1704年—1764年)成功地实现了梭子的机械化操作,这就是飞梭。其工作方式是,两个装了弹簧的箱子,可以自动地把飞梭从布匹的一端摆动到另一端,而这两个箱子则是通过拉动一根弦来操作。梭子在经线之间来回摆动,到达端点时则被梭箱接住。织布工人改变簧片,并拉动梭线,循环往复。飞梭的发明,不仅能织出宽度加倍的织物,而且使织布机效率提高一倍。这就引起了纺纱和织布之间的不平衡。当时一架织布机需要五六架纺车纺纱;纺纱跟不上了,引起了“纱荒”。

18世纪50年代,飞梭得到普遍的使用后,织布工的生产率得到大大提高,这就使得纺纱工短缺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了。从飞梭的发明到普遍应用花了20年之久,究其原因:一方面,飞梭遭到了来自织布工的反对,他们指责这项发明抢了他们的饭碗;另一方面,飞梭也遭到了制造商的抵制,他们愿意采用这项创新,但是他们拒绝向发明人交纳专利使用费。飞梭的发明人约翰·凯伊命运多舛,最后被迫逃亡到法国避难。

为了解决纺和织失调的矛盾,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技术与工业奖励协会”公开悬赏纺纱技术的改革者。1765年,英国织布工兼木匠哈格里夫斯(1720年—1778年)发明了一种由一个手摇转轮同时带动8个直立纱锭的纺纱机,并以他的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珍妮机是一个四边形的架子,由四个脚支撑起来,一端是一排竖着的锭子。横跨主架的是两个平行的木制轨道,相互很靠近,这两根轨道装配在一个类似马车的架子上,可以自如地前后滑动。经过梳理和绕成一根根的棉线,在两个轨道之间运动,然后把它们绕在锭子上。纺纱工一手操作架子,前后运动,另一手则转动把柄,驱动锭子,就这样纺出了纱线。与此同时,它们绕成圈。最初的珍妮机有6个锭子,后来经过改进,提高到了8个锭子。开始时,哈格里夫斯怕人反对新发明的机器,只在家里使用,不敢对外公开。后来因为贫困,到1767年才制造了几架纺纱机出售,不料遭到了纺纱工人的反对,把他家砸得一塌糊涂。他在1770年才领到多轴纺纱机的专利证。后来人们又造了带有80个锭子的多轴纺纱机。

1767年,英国理发师阿尔克莱特(1732年—1792年)发明了用水力带动的“水力纺纱机”。阿尔克莱特作为发明家一直被人怀疑,因为他早先是一名理发师,对机械制造一窍不通。据说他偷窃了木匠海斯于1767年发明的“环铃纺纱机”,加装一套转动设备由水轮带动,初步解决了动力不足的困难。因为他没有任何技术经验,他对纺织工业及其需要,是从理发店里的谈话和在兰开夏乡村中兜售假发时道听途说得知的。但是,他是一个工厂主的典型,具有企业家的才能,是工业革命的开路先锋之一。1771年,阿尔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棉纺纱厂。到1779年,他有几千个纱锭并雇用了300个工人。由于拥有发明专利权,阿尔克莱特可以独家使用“水力纺纱机”,大赚其钱,并用这些钱来进行扩大再生产。在18世纪70年代,他分别在多地开办了多家工厂。当他的专利将于1785年过期时,他已经是英格兰最富裕的棉纺商人了。他受到了国王的册封,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制造商,并被委任为德比(英国中部的都市)的州长。当他去世时,他给其继承人留下了50万英镑的巨额遗产。阿尔克莱特就是这样一种人,起初身无分文, 白手起家,但是由于抓住了早期产业革命提供的机遇而功成名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代表着新兴的中产阶级、商人、金融家和工业主义者,正是这些人,后来登上了社会大舞台,开始主导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到1790年,使用阿尔克莱特水力棉纺机的工厂已达150家之多,大部分工厂拥有七八百工人,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手工业。

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虽然结实,但略嫌粗些;多轴纺纱机纺出的纱虽然细,但易断。1779年,童工出身的英国人克隆普顿(1753年—1827年)综合了两机的优点,发明了走锭精纺机——俗称“骡机”。“骡机”纺出的纱线既结实又精细。这种机器可以同时转动三四百个纱锭,开始时用水力带动,1790年左右开始用蒸汽机带动。走锭精纺机的出现标志着纺纱机械的革新已初步完成。

纺纱机革新以后,使纺纱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又形成了棉纱过剩,出现了新的不平衡。织布机的改革势在必行。1785年,英国牧师卡特莱特(1743年—1823年)发明了水力推动的卧式自动织布机。卡特莱特偶然了解到由于纺纱机革新,棉纱过剩,织布机跟不上,便决心从事织布机的发明。他亲自到工厂参观、调查,并请了一个木匠和一个铁匠当助手,潜心钻研、实验才搞成功,将效率提高了40倍。1791年,他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座用这种机械织布机装备的大工厂,可是遭到了织工们的激烈仇视。一个月后,工厂就被烧掉了。当时出现了自动织机又是需要,又是不得人心的局面。然而技术革命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到卡特莱特1823年去世时,他发明的这种织机不仅在英国,而且在欧洲已经普遍被采用了。事实上,技术变迁并不是必然地会导致工人失业,技术变迁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技术变迁创造出的新的工作,是跟原来的工作性质大不一样。比如机械手,可以用来维修动力织机上的断线,这种工作与处于前工业社会的英国织布工所做的工作是大不相同的,那些不愿或不能适应新型工作的工人势必被淘汰。

在纺纱和织布机器革新的过程中,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机器,如净棉机、梳棉机、自动卷纱机、漂白机、染整机等,也都先后发明出来,实现了棉纺织业整个部门的机械化。由于新式的动力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英国的纺织工业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轻工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