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劳动保障监察关于立案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保障监察关于立案是如何规定的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保障监察立案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过初步审查,认为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需要进行调查处理的,依法决定案件成立并继续进行处理的活动。立案不仅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监察的内部工作程序,而且具有明显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后果。立案应有时限要求,这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规范监察执法程序,提高监察执法效率的体现。

劳动保障监察立案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过初步审查,认为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需要进行调查处理的,依法决定案件成立并继续进行处理的活动。立案的任务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审查初步调查阶段获得的有关材料,对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进行调查,并依法追究用人单位相应的法律责任。所谓初步调查,是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发现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正式立案前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初步了解核实,确认是否符合立案条件的活动。初步调查,能够为劳动保障监察立案提供依据,是立案的前提和基础,是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案件处理程序的一个必经阶段。

劳动保障监察立案的案件来源主要有:一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开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执法检查等主动监察执法活动中发现的;二是审查用人单位报送的书面材料时发现的;三是接受举报、投诉获得的用人单位违法线索;四是上级机关交办、有关部门移送、下级机关报送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材料。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立案的,还应遵守时效的规定。根据规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即超过法定期限后才发现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立案。该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劳动保障监察立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发现用人单位可能存在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包括用人单位实施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动机、侵犯对象及后果等事实的总和,如检查用人单位工作现场、考勤卡可以发现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等情况,监察执法人员就应及时登记立案。二是需要进行调查处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初步了解到的用人单位可能存在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线索和材料,经过分析后认为需要进行调查取证,并作出相关处理的。上述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立案。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经过审查并有证据证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认有违法事实,还需要调查处理的,应当立案。立案应履行法定手续,制作案卷,填写立案审批表,记载案件来源(即检查中发现、举报、移送、交办等)、用人单位的主要情况和案情简介、现有证据材料、立案的法律依据等,并由监察员签名、监察机构负责人签署审批意见。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批准的,批准之日即为立案之日。

立案不仅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监察的内部工作程序,而且具有明显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后果。是否立案涉及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确认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存在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必须要立案,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立案应有时限要求,这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规范监察执法程序,提高监察执法效率的体现。立案之日就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案件的时限起算日,即此日开始进入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案件处理程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