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分析和认识困难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高职教育的某些特点,为高职院校团队建设带来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团队建设朝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发展和提高水平的方向进行。
第一,高职院校一般以专业而编制教研室(教学研究组织)。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参照高等教育,实行院系两级管理,而在系部一级,一般按照专业群而建立,通常为1—2个专业群,以下则按照专业为单位建立教研室,一个教研室通常为5—10人左右,最多的教研室不会超过20人,这种体制对开展教研活动也相对比较有利。一般而言,一个教研室就可以围绕专业建设团队,尽管这种团队有因行政管理划分的因素,但确实也据此完成好了教学与育人工作,在一定条件下,也正在做科研和社会服务,呈现出团队状态。
第二,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制度正在有序推进。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等学校大都实行学科带头人制度,以研究所为单位进行教师教学和科研团队划分,而高职院校则以专业为单位划分,专业一般都实行专业带头人(负责人)制度,而在条件成熟的系部,一般也是专业带头人兼任专业教研室主任,这样,教学的行政管理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也就比较容易联结。更何况,这几年我们在省级层面、校级层面都在积极重视和推进这项制度建设,并赋予专业带头人一定的培养措施和相应的待遇,这就使得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更加有利的形成。
第三,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正在不断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的日益健全和规范,校企合作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必然推动了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形成。如以专业为单位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按“六个一”机制建立,即专业建设指导、学生学习基地、学生就业渠道、教师实践基地、教师服务基地、兼职教师队伍等。这样,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比较容易形成。
正因为这样,我们认为,我们要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有利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