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事当慎,小节当拘,防微杜渐

◇小事当慎,小节当拘,防微杜渐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腐败分子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逐步走向腐化堕落的。小事当慎,小节当拘,是对领导干部的金玉良言。他认为,皇位得来不易,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事事都应过问,唯恐有所失误。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由于上朝时忙于政事,往往来不及静思,退朝后则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经常默坐冥想,以管束自己的欲心。一次,朱棣派宦官去山西采办天花,但事后很快感到后悔,立即下令停办了。

大多数腐败分子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逐步走向腐化堕落的。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在轻歌曼舞中丧失了人格,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出现的作风不正的问题,就是“小节无大碍”思想在作祟。

小事当慎,小节当拘,是对领导干部的金玉良言。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慎独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懂得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在修身方面也是如此。

明朝的朱棣当上皇帝后,简直是个事无巨细一概过问的人,事情管得过多,总显得有些应接不暇。他认为,皇位得来不易,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事事都应过问,唯恐有所失误。

一天,朱棣在看四方奏牍,精神过度集中,御案上一个镇纸金狮被碰到案边,险些掉到地上,站在一旁的给事中耿通连忙上前将金狮往里边移了移。朱棣这时候才发觉,立刻同刚批阅的奏疏上的国家大事联系了起来:一个小小的东西,放在不稳定的地方就危险,放在稳妥的地方就安全。他指着那尊镇纸金狮感慨道:“天下是最重要的‘大器’,更应放在安全的地方,怎么可以放在危险的地方呢?即使天下太平,也不可忘了危险。在小事上必须谨慎,小事上如果不谨慎,长此以往,就可能招致大的祸患。”

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处处克己,以求天下之治。他把大臣送上的《大学正心章讲义》反复读了多遍,特别欣赏其中静心寡欲的道理,认为做皇帝的尤其不能有所好乐,应该尽量做到心静而虚。

由于上朝时忙于政事,往往来不及静思,退朝后则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经常默坐冥想,以管束自己的欲心。他将欲心与天下联系在一起:“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一想到天下,他顿时警觉起来,克己之心便占了上风。

一次,朱棣派宦官去山西采办天花,但事后很快感到后悔,立即下令停办了。外国使臣朝贡玉碗,他拒而不受,让礼部赐钞遣还。对于这类平日不用、府库中又已有的东西尽量限制,免得人们察其所好,争相进献,于国事无益。

朱棣的生活很俭朴,有时候上朝穿的内衣破旧了,甚至衣袖外露,但补补还穿,侍臣看到后常赞颂其“圣德”。他这样做,当然主要是给臣属们看的,他主要还是怕宫中奢侈,惹百姓生怨,致使天下不稳。

朱棣每年只有正月十一日至正月二十日这短短的十天休息日,其他时间几乎没有假日。

朱棣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使他在位时期的国家经济有所发展,给他子孙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曾提出过“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了历代仁人志士的响应。史实证明,欲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不在修身方面下足功夫是不行的!

道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应该如此。一个人可以缺一点“本事”,但绝不可缺“德”,缺“德”的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危害,是对国家和人民最大的折腾,这样的人必然遭到人民的唾弃。陈良宇、郑晓萸等应该是前车之鉴!

各级领导干部在生活、工作中一定要慎之又慎。一要慎欲,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定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二要慎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权为民所用;三要慎名,不图虚名,务求实效;四要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五要慎初,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要不为所动;六要慎独,在一人独处、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要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自己管好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