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事事都要防微杜渐

事事都要防微杜渐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破窗理论:事事都要防微杜渐如果第一扇窗户被打破后不及时修好,就很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王凯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他半天,并声称要作废王凯一整天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维持秩序和保护集体的行为准则。

破窗理论:事事都要防微杜渐

如果第一扇窗户被打破后不及时修好,就很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突发奇想,曾进行了一项很有启发性的实验。

他找了两辆外观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后来,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受到这个实验的启示,提出了一个现在我们所说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心理就会滋生更快。

“破窗理论”是人心理的一种潜在的效应。每个人在心里都有一个准则,也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行为准则。如果这个公认的行为准则遭到破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应,那么个人行为的堤坝也会出现漏洞,久而久之,就会走入溃堤的境地。

“破窗理论”在犯罪行为中体现较为直接,其主要应用在管理上。一位管理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现今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产品要质量一流,而且需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制度化建设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有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在发展了几十年后,逐渐走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的老板没有管理理念,很少炒员工鱿鱼。

这一天,资深车工王凯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王凯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

当上午的工作快结束时,车间巡视的主管看到了王凯的做法。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他半天,并声称要作废王凯一整天的工作。

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第二天刚上班,王凯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了的……”

离开公司那天,王凯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王凯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前人留下来的古训。王凯之所以被炒鱿鱼,是因为公司的老板明白了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很有必要坚持严格管理。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破窗理论”的本质是主张建立一种防范和修复“破窗”的机制,亡羊补牢,并严厉惩治“破窗”者。只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维持秩序和保护集体的行为准则。

心理学家分析,“破窗理论”的直接受益者是公共,是集体,而不是管理者或哪个人。在18世纪的纽约,脏乱差现象严重。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从地铁的车厢开始治理:车厢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也就是说,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更糟糕的是让自己的心理受到这种效应的影响,做出一些有违自己行为准则的事情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