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同社会一直是人们的理想社会。实现阶级斗争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最高理想,但是,毛泽东曾一再告诫全党,实现这一目标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幻想可以一蹴而就。这些方面如果没有切实做到、做好,小康社会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指标,就是能否实现高中普及教育,大学教育在适龄青年和就业者中占有足够高的比重。

全面实现小康,吸取并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了儒家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与学说。

小康系对应于大同而言,二者俱出自《礼记·礼运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同社会一直是人们的理想社会。孙中山题词,最喜手书“大道之行也”一段语录及“天下为公”四字,是以实现大同为其一身奋斗的终极目标。康有为专门撰写了一部著作《大同书》,毛泽东批评“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2]。实现阶级斗争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最高理想,但是,毛泽东曾一再告诫全党,实现这一目标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幻想可以一蹴而就。1944年8月31日,他在给秦邦宪的信中指出: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3]。1948年4月1日,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又特别强调要批判“农业社会主义思想”,说“这种思想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4]。邓小平确定我国相当长时间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当前奋斗的目标应是建设一个小康社会,正是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的最大区别,就是承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仍然存在,承认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在社会生产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仍然非常必要,具有不容忽视的合理性、积极性,“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家庭为中心对于财富和利益的追逐,仍是社会发展不容否认的一个重要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已经使我们的国民经济从原先以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为主要基础,发展到以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基础,为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举国上下正在全力以赴进行一场新的长征。我们的国家已经摆脱了普遍的贫困,走出了严重的落后。根据林毅夫在《中国的奇迹》新版序言中提供的材料,2013年中国的GDP总量已达8.3万亿美元,人均6 800美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最新汇价(PPP)估算,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7.4万亿美元,人均已近13 000美元。这一统计数字不无某些夸大成分,但它仍可表明,安定富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新常态。当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不同教育文化程度人群,财富的创造和所获得的收入差别常常还很大,甚至还非常悬殊。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除去保证经济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外,如何缩小乃至消除上述财富的创造和所获得的收入上的巨大差别,尤其是面对“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如何有效防止使用各种非法的手段将社会财富攫取为私人所有并传承其子女及亲朋好友,任务还异常艰巨。

正因为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像《礼记·礼运》中所说的那样,真正做到“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真正做到“谨于礼”,“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这里的“以正君臣”,是指解决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权力关系问题;“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是指解决家庭内部各种关系问题;“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指解决生产、流通、分配如何合理合法的问题;“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指解决如何敬贤任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问题;而借助“谨于礼”,“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则是指解决如何通过礼仪来纠正人们错误的日常行为规范。所有这些,其实就是社会人文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尤为关键的,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社会信仰、社会道德建设;将社会信仰、社会道德变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日常行为准则的社会礼仪建设;保障社会信仰、社会道德、社会礼仪落到实处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建设。这些方面如果没有切实做到、做好,小康社会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建成”。

由此可知,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看GDP总量和人均GDP,而且更要看达到中等收入以上水平者在全部人口中占多大比重,是60%,70%,还是80%,或者更高?要看是否完全消除了贫困人口?不仅要看人们物质生活有了多大改善,是否劳有所得,是否有房、有车,是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而且要看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尤其是社会信仰、社会道德、社会礼仪教育的建设水平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指标,就是能否实现高中普及教育,大学教育在适龄青年和就业者中占有足够高的比重。经常被忽视了的,还有生态环境有了多大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建设有了多大实质性的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