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乐于助人,身体力行

乐于助人,身体力行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国内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刘秦玉教授在中国海洋大学大气和海洋学科建设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显著的成绩。刘秦玉教授不仅始终活跃在国内外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在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还乐于帮助年青教师,指导他们申请科研项目,协助他们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困难,身体力行地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国内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刘秦玉教授在中国海洋大学大气和海洋学科建设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显著的成绩。

刘秦玉教授不仅始终活跃在国内外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在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还乐于帮助年青教师,指导他们申请科研项目,协助他们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困难,身体力行地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为了使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常年来她不辞辛苦地邀请一批国际著名的科学家经常到学校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经常组织召开的各种国内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视野,在带领大家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秦玉教授常说:“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是啃硬骨头,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正因为工作的艰难,才能享受到工作中的快乐和获得成功后的幸福。”她是用她的实际行动来向年轻教师证明这一基本的道理的。她一直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一直坚持每天愉快的工作,积极地锻炼身体。即时得癌症住院期间,也保持高涨的热情去考虑科学问题,在病床前与青年人讨论科学问题。她的言行对培养青年人在科学研究中的吃苦耐劳精神,激发青年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起到积极作用,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刘秦玉教授也经常邀请国内外在科研一线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来校访问。这些学者对科学的执著精神和在争分夺秒的工作态度对研究生也有非常好的带动作用,他们带来的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更容易激发研究生的兴趣。研究生们也从科学研究的态度上得到启迪,逐渐养成刻苦钻研,从研究工作中获取知识与能力,从知识增多和能力提高中获得快乐、培养兴趣。

刘秦玉教授非常注意青年人才的引进,千方百计地解决高水平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把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放到第一位。以严谨、认真的学风和平等、开放的学术气氛,将愿意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人才聚集在她的周围。2005年,她从美国引进的吴立新教授,已在2013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海洋大学的大气科学已经建设为国家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拥有2个博士学位点,是山东省作为重点建设的学科。她还建立了“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她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这一交叉科学研究领域带出一支目前活跃在国际舞台的创新团队,也为国家海洋科学向深海大洋进军打下基础,培养了人才。该团队2009年、2013年连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团队的支持。

【作者简介】

刘晓春,女,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副院长兼办公室主任。

刘素美

刘素美,女,1967年3月生,辽宁省抚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1989年,就读于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化学系。1992年任职于青岛海洋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02年,任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12年至今,为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并且是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方向的首席科学家。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我国海洋界首位女杰青。201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被聘为“泰山学者”。任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整合研究(IGBP-IMBER)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0年—2015年)、法国系列杰出实验室计划(LabexMER)国际科学委员会成员(2012年—2015年)、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东亚边缘海研究(PICES/CREAMS)顾问委员会委员(2005年至今)以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