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体力行地塑造

身体力行地塑造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年纪大了,身体极其虚弱,生活难以自理。由于中风留下的后遗症,老人的手经常不由自主地颤抖,步履蹒跚。然而,这对夫妇所能够给予老人的唯一话语仍旧是警告他不要弄翻食物。其实这是父母对熏陶的错误理解,熏陶不仅是言传,更重要的是辅以身教,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不能不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身体力行地塑造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把这种观点应用到儿童教育中就是,要想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就要先严格自律,通过自己的良言善行熏陶孩子,这样父母根本不必向孩子说教,孩子自然就品行优良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年纪大了,身体极其虚弱,生活难以自理。于是,就搬去与儿子、儿媳及5岁的小孙子同住。由于中风留下的后遗症,老人的手经常不由自主地颤抖,步履蹒跚。刚开始,全家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用餐。可是很快地,儿子儿媳就发现上了年纪的老父亲摇晃着的手与衰弱的视力使他无法顺利进餐。比如米饭会经常从父亲拿着的汤勺上抖落下来;当他握着杯子时,牛奶会泼到桌布上。儿子儿媳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对老人白眼相对,有一天,儿子甚至因为老人弄翻饭碗而呵斥老人。

没过多久,夫妇俩就在墙角设置了一张小饭桌。在那个角落,父亲一个人孤独地吃着饭,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另一边享用着美食。再后来,当父亲打了两个盘子之后,他的食物就被盛在一个木碗里面——饭和菜被拌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老人的眼里总是含着泪,他显得那么孤独和无奈。然而,这对夫妇所能够给予老人的唯一话语仍旧是警告他不要弄翻食物。

这一切,5岁的孩子都默默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晚饭前,孩子在地板上用小刀削小木块,父亲见了,觉得好奇,就走过去,柔声问道:“你在做什么呀?”也许是被父亲特别的语调所感染,孩子回答道:“哦,我在做木碗,等我长大以后好拿来给你们用。”5岁的孩子一边说一边开心地削他的小木块。

父母一下子呆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大滴大滴地从面颊上滚落。虽然都没有说什么,他们却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了。那晚,丈夫小心地扶着老父亲的手,将他带到饭桌上,从此后,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都没有再在意诸如菜掉到桌子上、牛奶泼出来、或者桌布被玷污了之类的事了。

父母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原则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植根于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将来人生态度中的一部分。因此家长如果想塑造孩子的人格,就必须先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孩子,让孩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获得好的影响。

有的父母不断地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听话,要乐于助人,要尊老爱幼,要……可是他们自己做起事来却无所顾忌。等到发现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就会说:孩子在外面学坏了,在家里我们给他的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熏陶。其实这是父母对熏陶的错误理解,熏陶不仅是言传,更重要的是辅以身教,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不能不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做某一件事说某一句话,本不是有意做给孩子看、说给孩子听的,但事情往往很奇怪,做者、说者无心,而看者、听者却是有意,看到、听到了就会跟着学。

要熏陶孩子,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不看书,说一套做一套;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要讲道德、守纪律、求上进,自己却不学无术,整日沉浸在吃喝玩乐之中,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接受。一位母亲平时不断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可是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位老人摇摇晃晃在她身边站着,她却一点也没有起身让座的意思,那么坐在身旁的孩子该怎么想呢?他到底该接受母亲语言熏陶还是行为熏陶呢?

img8

因此,为人父母者要熏陶孩子,就要先严格自律,切莫让自己的不良言行影响到孩子的健康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