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于助人的叶圣陶

乐于助人的叶圣陶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圣陶是1923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的。叶圣陶就是这样帮助了处于困难中的沈雁冰,更重要的是,使作为文学评论家的沈雁冰成了大作家茅盾。作家巴金的成名也得益于叶圣陶的发现和提携。叶老把奖掖后进,为青年作家开路,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是年叶老的大儿子叶至善也已61岁了。叶圣陶后来在编辑《中学生》时期,又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布莱克

我国现代文坛上群星璀璨,茅盾、巴金、丁玲等等一系列的新文学的明星,妇孺皆知。然而,他们是怎样被扶上文学这个楼梯的呢?今天,当叶圣陶这颗巨星陨落之后,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的人众多,而知晓他是一个伟大的“伯乐”的人恐怕就很少了。叶老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我国的文学和教育事业,他这种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名垂青史,光照后人。

叶圣陶是1923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的。1928年前后,他负责编《小说月报》,该刊当时规定,文章登出之后才支付稿费。那时,作为共产党员的冯雪峰,和叶老关系很好,经常去看望叶圣陶,也给《小说月报》投稿,冯雪峰和钱杏邨(阿英)等人都是交了稿就领稿费,甚至有些稿件领过稿费后,也不见得能刊用。

对于这一点,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则感受更深。王力1932年在法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清华大学执教,他那时多次对人说:“我在法国上大学的学费都是叶老给的。”王力在巴黎留学时,穷得连学费都交不起。一位在巴黎的中国教授就建议他翻译一些法国文学作品寄回国内,也好换些稿酬解决一点困难。王力于是就先把一些译稿寄到国内的一些小出版社,但想不到的是,稿件都被退了回来。王力索性把稿件寄给商务印书馆,竟然都投中了,他很快就得到了稿费。就这样不断寄译作,不断有稿酬。有时在不得法时,就先索取稿费,竟也能够满足。连王力也解不开其中的谜。其实就是叶老在默默地扶持王力,使王力在法国渡过不少的难关。这对文坛挚友直到1950年才首次谋面。王力在晚年还根据叶老的建议,将他的音韵学通俗化,写成了《音韵学初探》一书,并在扉页上题道:“献给叶圣陶先生。”

大革命失败以后,沈雁冰(茅盾)隐藏在上海景云里19号半的三楼上,在没办法生活的情况下,只好重新拿起笔来,卖文为生。就这样,他写出了反映大革命失败前后形形色色青年思想、生活和斗争的第一部小说《幻灭》。茅盾在《创作生涯的开始》一文中回忆道:“我把《幻灭》的前半部原稿交给了圣陶后,第二天他就来找我了,说,写得好,《小说月报》正缺这样的稿件,就准备登在9月份的杂志上,今天就发稿。我吃惊道,小说还没有写完呢?他说不妨事,9月号登一半,10月号再登后一半,又解释道,9月号再有10天就要出版,等你写完是来不及的。我只好同意。他又说,这笔名‘矛盾’一看就知道是假名,如果国民党方面有人来查问原作者,我们就为难了,不如‘矛’上加上草头,‘茅’姓甚多,不会引起注意,我也同意了。这样就用了茅盾这笔名。”叶圣陶就是这样帮助了处于困难中的沈雁冰,更重要的是,使作为文学评论家的沈雁冰成了大作家茅盾。

作家巴金的成名也得益于叶圣陶的发现和提携。1927年初,巴金去巴黎。1928年8月,巴金在巴黎写完他的第一个中篇小说《灭亡》,抄在五个硬皮练习本上,寄给他在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索非,准备自费出版。但索非却把书稿转交给了当时影响最大的著名文学杂志《小说月报》。编者叶圣陶看过后,认为作者很有才华,决定在1929年1月~4月号连载发表。这使24岁的巴金犹如一颗新星在中国文坛升起,一举成名。

叶老把奖掖后进,为青年作家开路,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在编辑工作上,严格执行亲自阅稿、择优采用的原则。不论谁来的稿,都亲自过目。碰到好作品后,不管是否无名之辈所写,都要刊在头条。这样,使一些无名作者成了著名作家。丁玲就是其中一人。叶圣陶代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时,从来稿中发现了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梦珂》,觉得写得好,就以头条位置发表。丁玲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日记》、第三篇《暑假中》、第四篇《阿毛姑娘》都是在头条发表的,这极大地鼓励了丁玲。接着,他又给丁玲写信,说可以出一本集子了,又帮助她去开明书店交涉,使丁玲的第一个短篇集《在黑暗中》得以出版。叶老还在生活上尽量给丁玲以关怀。有一次,他和王伯祥等人去海宁看钱塘潮时,还邀请丁玲和胡也频同去。半个世纪过去后,经历了浩劫,大难不死的丁玲于1979年5月16日来到北京,立即去拜访叶老。丁玲的来访使叶老非常高兴,写了一首《六幺令》词赠给丁玲:“启关狂喜,难记何年别。相看旧时容态,执手无言说。塞北山西久旅,所患惟消渴。不须愁绝。兔毫在握,赓续前书尚心热。回思时越半纪,一语弥深切。那日文字因缘,决定今生辙。更忆钱塘午夜,共赏潮头雪。景云投辖。当时儿女,今亦颠见华发。”是年叶老的大儿子叶至善也已61岁了。叶至善随即写了《<六幺令>书后》一文,记述了这件事和叶老、丁玲之间“文字因缘”的经过。刊于同年6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

叶圣陶后来在编辑《中学生》时期,又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如胡绳和吴全衡夫妇、徐盈和彭子冈夫妇等都是在这期间被叶老扶持起来的,并成为后来的一代名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