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叶圣陶论儿童教育改革

叶圣陶论儿童教育改革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叶圣陶论儿童教育改革儿童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是因为老师教授的知识并“不是他们当前所必需的”。还是在一九一九年,叶圣陶提出改革小学教育的四点意见:第一,要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到了一九四二年,叶圣陶在《当前教育必须改进》中说,任何事业都有个质和量的问题,教育也不例外。一九四五年,叶圣陶又在《改变教育》中强调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叶圣陶论儿童教育改革

儿童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是因为老师教授的知识并“不是他们当前所必需的”。

还是在一九一九年,叶圣陶提出改革小学教育的四点意见:第一,要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个人的功利便是社会的福祉,社会的进步就是个人的快乐。”只有那些把知识和才能贡献于社会的人,才是更高尚、更合理、更幸福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我和他人的欲求、利害、感情都相同,彼此相助,力量就愈大,收益就愈宏,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伴侣,赞助我们的伴侣……人类方始可以得到圆满的、普遍的、永久的快乐”。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小学教育应该帮助儿童树立“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生观,让他们献身于社会的同时,获得最大的快乐。

第二,要明白知识究竟是什么。由于求知的动机是“需求”,而“所谓需求,就是满足现在的欲望,达到愉快的境地,所以知识是帮助我们计划、支配我们行动的”。儿童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是因为老师教授的知识并“不是他们当前所必需的”。只有生活环境中最需要的东西,即“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兴趣的结晶体”,才是真正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质是可以授予的,属于精神领域的知识,是不可以传授的。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儿童自己在生活中寻求真正的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别人所掌握的知识。

第三,要激发儿童求知的动机。儿童求知动机与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有关。儿童的本能是“教育的原料……如果能引导,没有一种本能没有积极的倾向”。儿童的欲望来自好奇,如果教育能够顺着他们的欲望,“使他们如愿以偿……归结到合理而有系统的道路上去”,那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就是一种好的教育。如果儿童的欲望一时不能达到,或者具有破坏性,也不应该遏止。因为一味地遏止会伤害他们的创造性。合理的办法,是引导他们用新的更好的欲望代替原来的欲望。另外,人对外在世界的关注,与他的兴趣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是生命的寄托,是一个人“内在的真实的世界”。好的教育应该是了解儿童的兴趣,并不断扩大其范围,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第四,要改革以往的教育设施。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根据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出要铲除过去的各种制度。“今后小学必须的设备是会场,工场,农场,运动场,试验室,娱乐所,图书馆,博物馆,卫生处等等,(使)一个学校便是一个社会。”教师的任务是对儿童“担负帮助和指导的责任”。

到了一九四二年,叶圣陶在《当前教育必须改进》中说,任何事业都有个质和量的问题,教育也不例外。他还说:这些年来,教育在“量”的方面进步很大,有人以为这就是教育的进步,这“未免想得太简单了”。因为除了数量之外,还有个质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让学校的教育变得“货真价实”,那才是教育的进步。可见,近年来大学升格、合并和扩招等现象,未必是一种进步。什么时候大家认为我们的大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教养了,那才是教育的进步。

一九四五年,叶圣陶又在《改变教育》中强调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他说,学生是受教育者,“这个‘受’字,似乎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改变教育恐怕作不得主,用不上力”。但是,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好不好,有没有实际效益,他们“知道得最清楚,体会得最亲切”。从这个角度来看,受教育者不是一个被动的张开口的空袋子,也不是非要等别人把东西倒进来才行。受教育者的含义是学习。要学习,就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因此,要进行教育改革,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

一九四七年,叶圣陶在一篇文章中说,学校的毛病很多,但有一种很少有人注意,那就是“枯坐听讲”的毛病。他指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年,几乎每天都要消磨在教室的椅子上听老师讲课。坐在那儿听讲,不但肢体不能活动,而且精神也不自由。于是疲惫、厌倦就“像两道纠缠不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这十六年下来,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就会变得老气横秋。因此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刑罚,它“将永远是人生的缺陷”。在这篇文章结束时,叶圣陶介绍了外国试验学校的情况。这些学校不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研讨,就是把学校变成工场,把上课与工作结合起来。他认为,“要谋改革,自然得走这条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