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强化迁移说理

强化迁移说理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是“比”这部分知识中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条:对于第①条目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强化它与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联系,引导学生去经历联系说理的过程。 学生能类推迁移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并不表明学生完全理解了基本性质,教学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把“比”转化成“除法”和“分数”进行沟通。这时大部分学生写出每一杯糖的质量与水的质量的比,并马上化成最简整数比。

陈庆宪

◎课前思考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单独编排了“比”的单元,它被编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而原来的实验教材是把“比”的知识编排在“分数除法”的单元之中。这两种编排都说明“比”和“分数除法”紧密联系着。“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是“比”这部分知识中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条:

①让学生在经历联系的过程中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②能运用性质把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进行化简;

④让学生在化简比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初步感受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

对于第①条目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强化它与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联系,引导学生去经历联系说理的过程。对于第②条目标,涉及计算的技能,在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形的“比”去灵活掌握化简的方法。对于第③条目标,教学的关键是选择怎样的问题素材,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又能获得学习这一性质后的价值体验。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对此课做了一些改进与尝试,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实录与评析

1.类推迁移,探究说理。

(1)引发联系。

教师先板书:6 :8,6÷8,,并提出:上节课我们已认识了“比”,那看到这里的比、除法、分数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生:它们是相等的。(教师把以上式子和数用等号连接)

师:为什么相等呢?

(使学生回忆“比的意义”)

在引发学生互动交流后,让每位学生填好右表:

(2)引发联想。

师:请同学们先来填一填下面两组式子,你能回想起什么规律吗?

式组①:6÷8=(6×2)÷(8× )=(6×a)÷(8× );

式组②:

(以上两个式组中的a均不等于0)

学生很快填好以上两组式子,再次组织互动质疑,集中交流。学生通过式组①的填空回忆了商不变的性质;通过式组②的填空回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投影在以上表格中接着呈现这两条性质(如下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

这时学生发挥迁移的作用,很快说出了比的基本性质。(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表格中呈现出比的基本性质)

【思考】 类推迁移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这一方法的应用,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空对空的提问,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具体的素材来帮助学生思考。如在教学开始时,教师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比、除法、分数,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数量和式子回忆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填写表格。接着我们又给学生提供了两组式子,让学生对具体素材进行观察,完整地表述出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借助于表格的对比,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导了比的基本性质。

(3)引发说理。

师:你们的推想是正确的。下面先请同学们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写出比值是“0.5”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再看看自己所写的比,前项与前项、后项与后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随机板书:( )∶( )=0.5

       ( )∶( )=0.5

       ( )∶( )=0.5

学生很快填出了许多组比。教师根据学生所写的比,有选择地进行了板书(如右式组)。同时引导他们寻找“比”与“比”之间的关系,说一说比的前后项是否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为什么根据这一规律填出的比,比值一定是不变的呢?你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接着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生1:因为这里的比的前项都是后项的一半,所以每一个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都是0.5 。

师:这位同学是把每一个比看成了什么来说理的?

生2:是把比看成了除法来说理的。

师:也就是被除数是除数的一半。(教师板书)

1÷2=2÷4=3÷6=4:8=……=0.5

1:2=2:4=3:6=4:8=……=0.5

对照板书,让学生再说一说: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与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对应的“比”的前项与后项又是怎样变化的。(使学生明确这种变化的规律是一样的)

师:那除了把“比”看成除法,还可以看成什么去说理呢?

生3:可以看成分数来说理。(教师板书)

因为:

所以:1:2=2:4=3:6=4:8=……

师:看来比值是“0.5”的题目是难不住同学们的,那能不能写出比值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呢?

这时学生又很快写出了许多比,教师也同样有选择地做了板书(如右式组)。

学生再次把比转化为除法或分数进行说理。(过程略)

学生说理后,教师又提出延伸性的问题:对于“3:4”这个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2,就会得到比是“1.5:2”,那这个比的比值还是吗?

师:如果把“3:4”这个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4,就会得到“0.75:1”;对“1:2”这个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2,就会得到“0.5:1”。

教师接着以上板书呈现以下两组式子:

……=0.5:1=1:2=2:4=3:6=4:8=……

……=0.75:1=1.5:2=3:4=6:8=12:16=……

【思考】 学生能类推迁移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并不表明学生完全理解了基本性质,教学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把“比”转化成“除法”和“分数”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在以上教学中特意创设了开放的形式,先让学生按比的基本性质填写多个比,然后再要求学生把这些“比”转化成“除法”或“分数”进行说理论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素材虽然简洁,但学生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不仅在自主、开放的思考过程中对比的性质加深了理解,而且对“比”“除法”和“分数”进行了再次的联系。

2.运用规律,学会化简。

(1)认识最简整数比。

师:在以上两组比的等式中,你觉得每一组中哪一个“比”的前后项的数值较简单一些?

这时学生有不同说法,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第一组的等式中“1:2”相对简单一些;第二组的等式中“3:4”相对简单一些。

通过质疑交流,使学生知道:它们的前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整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样的前后项叫“最简整数比”。

(2)初步了解化简方法。

教师针对以上两组等式提出:如果给你的比是“0.5:1”,怎样化成“1:2”?

生:把“0.5 :1”的前后项同时乘2。

师:那如果给你的比是“0.375:0.5”,那怎样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请你们把化简过程写一写。

在学生独立探究后,教师依次呈现了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评讲:

通过评讲使学生初步知道:一般先把比的前后项的小数化成整数,如果碰到特殊的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先化成分数。(以上方法是在学生的反馈中做了书写的调整,并注上括号内的化简依据)

(3)独立化简,总结方法。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生独立化简,通过反馈评讲,帮助学生总结化简的一般方法:

①如果前后都是整数,通常要同时除以前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②如果前后项都是分数,通常要同时乘前后项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③如果前后项中有小数,一般把前后项先转化成整数;但有时要根据数的特点灵活处理,如“0.75:2”可以把它转化成“”,接着前后同时乘4进行化简,会更快。

(4)及时巩固化简方法。

①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学生独立练习)

②直接说出下面各比的最简整数比:(教师采用逐个出示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说出最简整数比)

【思考】 化简比的技能对今后数的计算,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都非常重要,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一技能,首先应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最简单的整数比。为此,我们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先给学生创设了具体感悟素材,让学生针对两组相等比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自己去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这样就避开了教师用说教的方法去介绍什么叫最简单的整数比,以及为什么要化简比。其次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化简技能,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中自己去感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对教材的例题与练习做了精心选择和组合,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达到灵活掌握化简方法。

3.联系实例,感受价值。

(1)针对教材的例1第⑴小题:我国“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学生得出“15:10=3:2”“180:120=3:2”后,教师提出:这两面联合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化简后都是“3:2”,你觉得在制作联合国旗时要注意什么?

生1:要按长与宽的比是3:2来做。

师:是否就是按长3m、宽2m来做呢?

生:不是的。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2:是按长是3份、宽是2份的比例来做。

师:是的,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去解决类似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利用比的基本性质的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下面有两面旗,按联合国旗的标准,你认为哪一面是标准的?

让学生写出第一面长与宽的比化简得到:“100:60=5:3”;第二面长与宽的比化简得到:“120:80=3:2”。进而说明第二面联合国旗是标准的。

(2)针对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图案提出下面问题:

在一次利用“海宝”设计图案时,要求大小可以变化,但它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必须是“3:2”。小张叔叔在方格纸上设计了四个“海宝”图案,你能找出哪两个是没有按这一要求设计的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数格,写出每一个图案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并进行化简。

第①个图案:6:4=3:2;

第②个图案:8:6=4:3;

第③个图案:8:5;

第④个图案:12:8=3:2。

学生找出②③这两个图案没有按标准设计。

(3)出示下面生活中的例子:

有两杯水,第一杯水的质量是50克,第二杯水的质量是200克;如果在第一杯中加入糖8克,在第二杯中加入糖30克。搅拌后哪一杯的糖水比较甜一些?

这时大部分学生写出每一杯糖的质量与水的质量的比,并马上化成最简整数比。第一杯:8:50=4:25;第二杯:30:200=3:20。

学生进入沉思。过了一会儿,一部分学生想到把这两个“比”转化为除法,求出比值。即:8:50=8÷50=0.16,30:200=30÷200=0.15,因为0.16>0.15,所以第一杯比第二杯要甜一些。

教师在肯定学生采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比较的同时,又提出:如果要求你利用比的基本性质,那把它们化成怎样的比就能比较了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总结了以下两种比较方法:

①把第一杯糖与水的比化成8:50=32:200,再与第二杯糖与水的比“30:200”来比较,得出第一杯的糖水比第二杯要甜一些。

②把两杯中的糖与水的比都化成后项是100的比。第一杯是8:50=16:100;第二杯是30:200=15:100。也能得出第一杯的糖水比第二杯要甜一些。

【思考】 在化简比的计算中,学生已体会到了比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但我觉得仅在计算上的体验是不够的,它需要增加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去感受性质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在以上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三个例子,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确实体验到了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再次被点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