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若干相关专题分析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若干相关专题分析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教育直接相关的重要举措,包括“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有必要观察北京市现有中小学生、在园儿童的户籍特征和借读状况,同时还要分析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状况,最后对京津冀三地财政性教育经费水平作一概要研判。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借读学生占近47万人,占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比重42%。京津冀三地教育有地区差异,同时还有城乡差距。

考虑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教育直接相关的重要举措,包括“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有必要观察北京市现有中小学生、在园儿童的户籍特征和借读状况,同时还要分析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状况,最后对京津冀三地财政性教育经费水平作一概要研判。

1.北京市中小学生、在园儿童的户籍特征和借读状况

北京市中小学在校生中有大量非本市户籍生借读,2013年北京在校生数约179万人(包括在园儿童和中职学校在校生),其中非本市户籍借读生有近66.3万人,占北京在校生总数的36.9%。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借读学生占近47万人,占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比重42%。以下仅就2007—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作一初步分析。

(1)小学非本市户籍学生状况。2007—2014年非本市户籍在校生数逐年增加,非本市户籍小学在校生数达到36.9万人,占在校生比重45%;2007—2013年非本市户籍招生数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7.5万人,2010年占比重最高达到47.6%。2014年开始,在京借读政策收紧,招生数急剧下降,与2013年比,减少近2万人。非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数及占比逐年增加,人数由2007年的2.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5万人,占北京市毕业生的49%,将近一半。北京市户籍招生数在2007—2009年间逐年减少,2009年招生数仅为5.5万人,从2010年开始招生数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9.8万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北京市户籍小学生招生人数还会继续增加。

(2)初中非本市户籍生状况。2007—2014年间,北京市初中在校生由2007年的33.3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30.2万人,大体保持在30万~31万人左右,发展趋势是逐年减少。但本市户籍与非本市户籍在校生数往相反方向发展,本市户籍初中生逐年减少,非本市户籍初中生逐年增加。

2014年北京市初中非本市户籍在校生有10多万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33.4%,从2007年起到2013年占比逐年上升,2013年达到38.4%;招生数从2007年的2.4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4.1万人,2014年政策收紧,学生数减少到3.7万人;毕业生数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0.9万人到2014年增加到2.2万人,占毕业生的比例由2007年的8.3%上升到24.9%。

(3)高中阶段借读生状况。北京市非本市户籍普通高中生人数达到1.86万人,占普通高中生总数的10.5%,从2007年11515人增加到2013年21365人,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14年开始政策收紧,人数开始减少。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普通高中在校生在持续减少,从2007年24万人减少到2014年17.8万人,今后3~5年还将持续减少。另外,2013年北京市中职教育非本市户籍生人数达到7.26万人,占中职生的34.8%,人数和比重呈逐年增加趋势。

(4)非本市户籍幼儿入园状况。2014年在北京借入园的幼儿数达到10.2万人,占幼儿数的27.84%。2009—2014年间,在京借入园的幼儿数逐年增加,从6.0万人增加到10.2万人,5年累计增加40%左右。

特别是表1-10所示全口径生师比与户籍生生师比的三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中小学非京籍在校生的影响。例如,2014年北京市在校小学生82.12万人,教职工5.8万人,生师比为14∶1。按生师比19∶1的国家规定配置小学教职工,北京户籍小学在校生数为45.27万人,需教职工数仅为2.38万人。有分析认为,若没有非本市户籍生,北京市小学特别是远郊区小学会遇到招生的困难,多半小学教师可能面临没有学生可教的局面。因此,从近期来看,即使将所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因素全部考虑进来,北京市普通中小学现有公办学校和师资资源尚有承受空间,但若考虑未来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北京市民全面放开一对夫妇可生育两孩的较长期效应,也会逐渐影响到京籍义务教育乃至普通高中的入学人口基数。

表1-10 2007—2014年北京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的生师比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07—2014年)测算。

2.河北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京津冀三地教育有地区差异,同时还有城乡差距。北京和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是86%和51%,农村教育在河北基础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图1-1)。

图1-1 分年河北省人口数、乡村人口数及占人口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14年河北经济年鉴》,均为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本节农村教育在统计数据方面包括乡村和镇区。

(1)小学教育。2014年河北省小学生数近550万人,其中227万学生在农村上学,占小学生总数的41.2%,镇区学生占37.4%,城市学生占21.4%。2005—2014年间农村小学生数从305万人下降到227万人(图1-2)。与此同时,镇区小学生逐年增加,从90.7万人增加到205.4万人;城市学生从72.4万人增加到117.5万人;目前还是农村小学生占多数。农村小学学生减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2005—2014年间农村人口占比重下降10.4%;其次,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撤点并校导致农村小学生减少。总体上看,小学生总数逐年增加,2006—2014年间增加了107万人(图1-3)。

图1-2 2005—2014年河北乡村小学生数及占在校生比重
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2013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数据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提供。(图1-2至图1-9均同)

图1-3 2005—2014年河北小学生数及分城乡小学生数(人)

(2)初中教育。与小学教育农村学生占多数不同,河北省初中教育镇区学生人数较多,占初中生53.6%,农村初中生占初中生总数的17.5%(图1-4),城市学生占28.9%。2005—2014年间全省初中学生总数由326.8万人下降到207.9万人,十年减少118.9万人(图1-5)。

图1-4 2005—2014年河北乡村初中生数及占在校生比重

图1-5 2005—2014年河北省初中生数及分城乡初中生数(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龄人口减少及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乡村初中生数及占初中生比重急剧减小,学生数由145万人下降到36万人,减少了109万人,比重由44.5%下降到17.5%(图1-4);镇区学生由133万人下降到112万人,减少21万人(图1-5);城市学生十年增加了12万人(图1-5)。农村初中超大班数比例逐年下降,城市和镇区保持在1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京津这一指标已经降至千分位以下(图1-6)。

图1-6 历年河北初中超大班额(66人以上)班级数比例情况

从表1-11可以看出,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以上,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与京津等其他地区有明显差距。这里不仅有城乡差距,还存在地区差异。

表1-11 2013年京津及河北省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3)高中教育。2005年河北省普通高中人数139万人,2014年降至110万人,减少29万人。全省普通高中乡村生3.9万人,占高中生的比重仅为3.5%,主要是由于多数农村学生进入镇区和城市的普通高中就读(图1-7和图1-8)。

图1-7 2005—2014年河北省高中生数及分城乡高中在校生(人)

图1-8 普通高中乡村在校生数及占高中生比重

(4)学前教育。2001—2014年间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较快,在园儿童数由18.8万人增至160.9万人。其中,农村在园儿童数由3.3万人增至58.5万人,占在园儿童总数从17.7%增加到36.3%,发展更快(图1-9和图1-10)。但农村学前教育依然是农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从农村中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看,北京一般是河北的5倍左右,但是幼儿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北京是河北的8.5倍。

图1-9 2001—2014年分城乡在园幼儿数

图1-10 2001—2014年乡村幼儿在园数及占在园幼儿的比重

3.京津冀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结构

从表1-12所示2014年京津冀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基本数据看,京津两地财政教育支出基数大,迈进稳定增长阶段。但河北明显受到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期下行压力的影响,虽在部分指标上显现出一定的追赶态势,但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本年比上年增幅低于京津两市,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比较,高于北京市而低于天津市。

表1-12 2014年京津冀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较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5年10月9日,教育部主网站),表1-13至表1-15均同。

其中,表1-13和表1-14中的河北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的增幅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普通高校则出现负增长。其实,某两个年份之间对比的增幅并不能反映公共财政对教育事业拨款的稳定性,但地区之间同期相比就可以看出一定问题。由于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基础不同,北京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往往是同期河北的数倍。即使天津在部分指标方面与北京也有不小差距,而且与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总体状况相关;三地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更是呈现差别很大的格局,河北政府对教育投入水平方面的落后态势十分明显。

表1-13 2013—2014年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单位:元)

表1-14 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情况(单位:元)

从表1-15来观察2005—2014年间京津冀普通高校、职业中学、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全国排位变化状况,尽管京津冀三地各自纵向相比,在经费总量上均有很大增加,但是,历史上形成的公共财政经费基本格局在短期内将不易改变。在多数指标上,北京处于全国冠亚军位置,中间有上海穿插;天津紧随其后,基本稳定在季军位置(特别是普通中小学),但天津普通高校往往在4~5位上下浮动;河北各项指标多排在全国第20位上下。其中,河北2012年个别项指标出现大的跳动,高校经费从2011年全国倒数第2跃至2012年的正数第10(有分析表明,在此年份前后,部分省市政府曾为高校基本建设历史债务进行程度不同的化解,导致全国排位变化出现异常波动),又回落到2013年的第17,但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均有下滑,小学跌至全国倒数第2,初中和中职排名倒数第5。

表1-15 2005—2014年京津冀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及排位(单位: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