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陕南移民安置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论陕南移民安置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应划定为二级或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精度应达到定性或半定量。

李圣灯1,张有军1,强 帆1,程芳芳2

(1.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陕西西安 710054;2.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一四大队,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本文针对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特点,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分别就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等方面若干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为做好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供一点借鉴之处。

关键词:陕南移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方法;秦巴山区

0 引 言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的宏大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提出,从2011年起到2020年用10年时间,对陕南三市受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威胁的贫困(特困)户和偏远山区的60万户24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这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陕南移民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将其细化成两个目的,一是“挖险根”,二是“挖穷根”。所谓“挖险根”,就是着力解决长期受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威胁的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所谓“挖穷根”,就是着力解决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问题。而为了达到“挖险根”这个目的,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此项评估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且因其是在建设项目可研阶段开展的重要工作,因选址不明确或评估工作不到位将从根本上影响移民安置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笔者根据长期实践经验,结合几年来所参与编制或评审的多个此类评估报告中所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作分析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提出批评指正。

1 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相关政策,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一般选择在地势较开阔、地质环境问题少的区域,且不得占用基本农田,这些区域原生地质灾害弱发育。但由于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地形变化较大,具有“山高坡陡”“沟谷纵横”等特点,移民安置工程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山体切坡或分台阶进行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为科学合理地确定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评估工作开始前,首先应向相关部门收集以下资料:安置点所在县域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建设项目规划区范围、规划功能和布局;建设项目用地范围、拟建工程平面布置、功能、整平高程和项目投资等。

也就是说,评估范围的确定可在充分分析研究建设场地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将影响到的整个区域进行划定。所谓的“影响区域”则主要从“斜坡”“沟系”两个方面来充分考虑。

(1)斜坡:充分调查研究斜坡体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岩土体组成、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地形坡度、植被情况等以及工程建设是否存在扰动斜坡体的情况。从而分析所涉及到的与边坡有关的评估范围应以斜坡一级分水岭为限较为合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所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全部包含,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因评估范围考虑不全而出现一些地质灾害被遗漏评估的情况发生。

作者简介:李圣灯(1983—),江西上饶人,水工环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工作。E-mail:49107577@qq.com

(2)沟系:根据沟谷两侧植被发育情况、沟宽、物源大小、坡度、比降等条件重点研究沟系泥石流隐患的存在与否,定性分析泥石流沟影响范围与移民安置点的位置关系,以及沟系洪水淹没的可能性。进而为移民安置点选址提供地质依据。也就是说应以沟系内泥石流沟可能发生的边界及其影响区域划分评估范围。

2 评估级别的确定

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评估级别的确定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两个重要指标综合确定。

2.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问题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一般选择在地势较开阔处,表现为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等普遍在简单—中等之间,因此总的地质环境条件也相应为简单或中等。

2.2 建设项目重要性问题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针对贫困山区的惠民工程,集中安置规模均大于30户,根据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建筑物多为低矮多层建筑,且移民安置规模一般为“新建村庄”,因此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一般划分为较重要建设项目(表1)。

表1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综上所述,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应划定为二级或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精度应达到定性或半定量。

3 现状、预测及综合分区评估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分区评估三者之间在内容上既相互联系又各有所侧重,在认识上是一个循序渐进且相互叠加的过程,而综合分区评估直接影响着建设场地适宜性划分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选择,因此在每个环节均应重视。

3.1 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主要以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为依据来进行编写。可采用以下步骤来进行现状评估: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现状评估。

首先分析研究安置点所在县域最新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着重对评估区范围内分布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稳定性,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等情况进行详尽的掌握并做好记录。然后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6个灾种逐一进行具体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并对各灾点的危险性大小进行判定。

3.2 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从建设项目遭受、加剧、引发3个方面进行。

(1)建设项目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对安置点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可能性、危害程度、危险性大小进行预测评估。评估方法主要根据现有地质灾害点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影响区域与建设工程的关联性,进而判定建设项目整体或局部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大小。

(2)建设项目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从工程建设对山体切坡或分台阶进行工程建设是否扰动现有地质灾害及其扰动大小角度来进行。评估方法主要根据工程建设用地范围内存在的挖方(切坡)、填方情况进行判定,如挖方工程开挖滑坡或崩塌体坡脚使灾体稳定性变差、危险性增大;填方工程增大泥石流物源从而加剧现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大小。

(3)建设项目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则从工程建设开挖山体造成的挖方、弃方角度预测引发的新的地质灾害问题。评估方法主要根据工程建设切坡形成的新的坡体规模、岩性组成等来进行。挖方原因造成的影响坡体稳定因素有坡体高度,岩质边坡完整性、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等。弃方原因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有堵塞沟道,形成新的不稳定松散坡面等。

3.3 综合分区评估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程度。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安置点适宜性做出评估,并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综合评估的侧重点是在前两项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和潜在的地质灾害成灾的可能性和成灾的严重性,对评估区(或分地段、部位)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定。综合评估应简明扼要,把前两项评估的主要认识反映出来,又不能是上述评估的简单重复。把握好这种分寸,体现了评估人员成果编制驾驭资料,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施工程中,应合理规划、科学防治,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列入安置点建设设计中,坚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原则。科学合理提出护坡(挡墙)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地方国土资源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提供依据。

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有挡墙(护坡)+截排水沟,个别不稳定斜坡采取挡墙(护坡)+挂网锚喷+截排水沟,因地制宜而定。

5 评估实例

根据以上论述,下面以陕南某移民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介绍其工作思路。

5.1 项目概况

某移民安置点建设项目用地占地总面积9900m2(约合14.9亩),总建筑面积4900m2,该项目建成后共入住35户,约158人,每户设计为2间2层,占地面积约80m2。因场地整平需要,其西侧将切坡形成一高度约4m的高边坡;场地东侧将切坡形成一高度约3m的边坡,均为岩质边坡。

5.2 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

5.2.1 评估范围

考虑到该移民安置点地处米仓山北坡低山地貌区,且东、西两侧均有切坡(西侧切坡高度约4m;东侧切坡高度约3m),形成的岩质边坡可见贯通节理面,有引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评估区四周以一级分水岭为边界,即涵盖了潜在滑坡影响区域之东西侧整个边坡,评估区面积0.18km2

5.2.2 评估级别

评估区地处米仓山北坡低山地貌区;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处于构造稳定区;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结合上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移民安置户数为35户,属较重要建设项目。因此评估级别划分为二级。

5.3 现状、预测及综合评估

5.3.1 现状评估

通过收集资料显示,评估区地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了解,评估区内未发现现状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5.3.2 预测评估

1)建设工程遭受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现状评估结果,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因此建设工程遭受或加剧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建设工程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过程中,场地整平后将在场地东侧形成长约130m、高约4.0m的边坡,在场地西侧将形成长约80m、高约3.0m的边坡,边坡均属花岗岩岩质边坡,花岗岩表面强风化层厚度1.5~3.0m,最大可达4.50m,岩体完整性较差,节理较发育,发育有两组节理,第一组,28°∠79°,节间距0.40m,呈闭合状,延伸长度约为2m,为次要节理;第二组,346°∠52°,呈闭合状,延伸长度大于5.0m,为主要节理,该组节理顺坡向,与斜坡体构成不稳定组合,以致岩体在重力应力条件下易沿临空面失稳崩落,也即使得该区域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遭受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建设场地东侧、西侧切坡区域工程建设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5.3.3 综合评估

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2个、小区1个:中等区位于建设场地东、西两侧所含区域,面积分别为0.030km2、0.038km2,约占评估区面积的37.78%,通过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后建设场地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位于评估区范围内危险性中等区以外的区域,面积0.112km2,约占评估区面积的62.22%,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建设场地适宜。因此,整个建设场地作为工程建设为基本适宜。

5.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在建设场地东、西两侧开挖的斜坡坡脚处修建挡墙、护坡,并在挡墙顶部预留落石槽;在斜坡顶部及周边修建截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坡面,或入渗造成坡体失稳。挡墙、护坡等应由资质单位进行设计施工。

(2)在建设场地内及周边区域修建完善的排水设施,保障地表水有序排放,防止地表水或污水下渗软化地基土和基础。

(3)开挖边坡治理工程应坚持“三同时”制度,应当与房屋建设同时完成。

6 结 论

移民点安置建设作为民生工程而言,由于其工程规模大、涉及范围广,使得工程师在接受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任务后应对建设工程特点结合其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估工作,以便为移民安置点选址提供地质依据,也为地方国土部门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撑。此项工作功在当代,利于千秋,评估工程师应予以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范立民,何进军,李存购.秦巴山区滑坡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1):44-48.

姬怡微,李永红,向茂西,等.陕西秦岭南麓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5,30(2):199-204.

贾少杰,张小萌,马晓斐.丹凤县滑坡隐患点危险性计算[J].陕西煤炭,2015,34(2):14-16.

蒋泽泉,曹虎生,李欣睿,等.城固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规律[C]∥范立民.陕西环境地质研究——2014年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86-91.

李勇.汶川地震对陕南滑坡稳定性的影响[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5,26(2):27-31.

强菲,赵法锁,段钊.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及空间分布规律[J].灾害学,2015,30(2):193-198.

秦建强.南郑县黏性土滑坡发育特征[J].陕西煤炭,2008,27(2):42-44.

向茂西,李永红,贺卫中,等.汉中市汉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4,25(2):7-11.

杨冠军.关于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N].商洛日报,2011-06-23.

殷翔,齐普荣,王滔.陕西省石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形成条件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4,25(2):16-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