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幽默小辞典

幽默小辞典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希腊人在幽默与体液之间建立的关联,说明幽默作为一种液体,可以用来稀释人生艰难的事实,使其变得容易吞咽和消化。古罗马晚期的西塞罗也相当看重玩笑这个小玩意,他认为得体而恰到好处的玩笑、妙语是演说的一种必要修辞手段,能够拉近演说者与听众的

幽默小辞典

文/陈赛、薛巍     插图/甘甜

By Chen Sai, Xue Wei /Ilustration by Gantian

到17世纪,幽默逐渐成为一个美学概念,指一种“引人发笑或感受情趣的能力”。

ym1.jpg

动物行为学研究者认为,笑起源于动物攻击性的龇牙咧嘴,并渐渐演变为一种信号,用来表示威胁只是一个假警报,比如灌木丛中的沙沙声只是风的缘故,而不是有一只剑齿虎。这种生理行为的社会意义转变就是人类文明与动物世界的分野。

笑的这一起源部分解释了它的神秘之处:笑一方面是浓缩的瞬间的愉悦感,另一方面又包含了无尽的焦虑、痛苦、忧伤、愤怒、攻击性和破坏性,如俄国思想家赫尔岑所说:“伏尔泰的笑比卢梭的哭所毁坏的东西还要 多。”

捷克诗人赫鲁伯说,捷克有讲笑话的天才,擅长某类佯谬的反讽或者某种内敛的幽默。幽默或反讽或笑是第一美学范畴的。它是一个人能获得的最好的回应。面对一首严肃的诗,人们至多是倾听,或者睡着了。面对一首好玩的诗,他们微笑,显示出人类的休戚相关。

ym2.jpg

笑话

美国记忆力大师乔舒亚·福尔说:“进化使我们天生觉得两类事物特别有趣,因而容易记忆:笑话和性——关于性的笑话尤其好记。”但还有人说,越是好的笑话,听过之后越容易被忘记。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笑话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它们的结尾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笑话总是对日常思维的颠覆,而颠覆完了之后我们就很容易返回常态。比如这样一个笑话:初次约会时,一男一女在聊他们的过去。男的说:“曾经有一位神仙让我选择,想要那话儿更长,还是记性更好。”女的问:“你选了什么?”男的回答说:“我忘记了。”

关于笑的理论大致有三种:优越论、不协调论(乖谬论)、释放论,其他理论都只是这些理论的变体。如今比较被看好的是第二种理论,谐音、歧义都属于这一类。比如,一位小老太太老在周二排队要百吉饼,而面包店的告示说周二没有。当老太太第五次排到跟前时,面包师决定这样说:“老太太,你知道cat怎么拼吗?”老太太回答说:“catechism里的cat?当然知道。”“很好。那你知道dog怎么拼吗?”“dogmatic里的dog?知道。”“棒极了!那fuck怎么拼,bagel里的那个?”老太太说:“But there ain't no fuck in bagels!”老太太的意思是:“但是bagel这个词里没有fuck!”而面包师让她自己说出了“没他妈百吉饼了!”

有一个笑话,你既可以说它是出人意料,也可以用优越论来解释:一群律师和一群医生一起乘火车。医生都有票,律师们只有一张票。医生等看律师的好戏。车长来查票了,律师们躲进厕所,车长敲门,律师们从门下面把票塞出来。回程时,医生们学律师,也只买一张票,这回律师们一张票都没买。车长过来时,律师们跑进一个厕所,医生们跑进另一个厕所。车长验票,一位律师走出厕所,敲医生所在厕所的门说:“验票了。”他肯定拿到票之后交给车长验。

优越论笑话

笑源于人的一种“贬低冲动”——一种找出卑劣的,不体面的事物,并为之喜悦的心理倾向。当我们因为别人的错误、愚蠢或者坏运气而发笑时,同时还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根据这一理论,一切幽默都根植于嘲笑与鄙视,而一切笑中都带有轻微的精神上的咆哮。

四个外科医生闲聊,

第一个说:“我认为给会计师做手术最简单,你把他们切开之后,里面都已经标好数字了。”

第二个说:“我觉得给图书馆管理员做手术最简单,你把他们切开之后,里面已经按字母顺序排好了。”

第三个说:“我喜欢给电气技师做手术,你把他们切开之后,里面已经按颜色标记好了。”

第四个说:“我喜欢给律师做手术,他们没有心肝,没有脊梁骨,没有胆,脑袋和屁股还可以互换。”


ym3.jpg

幽默

Humor最初来自拉丁文humorr,起源于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人体内存有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体液,人类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性格类型,与这几种体液的不同混合密切相关:黄胆汁盛者易怒,黑胆汁盛者易悲,黏液盛者易麻木不仁,血气盛者性格暴烈。

古希腊人在幽默与体液之间建立的关联,说明幽默作为一种液体,可以用来稀释人生艰难的事实,使其变得容易吞咽和消化。

16世纪,humor从生物学概念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专指固执、古怪的癖性或脾气。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在法庭上曾对公爵说:“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接受三千块钱,而宁愿选择一块腐肉;那么我无可奉告,只能说,‘这是我的humor’”。据英国学者考证,莎士比亚在这里使用的humor一词就有双重含义,其一是“体液”、即生物本能,而非阶级立场;其二则是新的用法,即一种令人发笑的“癖性”。

Humor在艺术领域的广泛运用要归功于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喜剧作家本·琼森 ,他创作了两部以humor为名的喜剧,Everyman in His Humor和Everyman out of His Humor,均以风趣、幽默见称。

到17世纪,幽默逐渐成为一个美学概念,指一种“引人发笑或感受情趣的能力”。伏尔泰把这个词从英国引进法国,他在1761年写到:“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的这种取笑的话、这种真正的喜剧性、这种欢乐、这种文雅的风度、这种令人喷饭捧腹的言词,对这种东西,英国有一个专用的词来表达:‘幽默’。”

日本人把幽默翻译为“有情滑稽”,幽默代表了最低程度的侮辱和最大限度的怜悯,是笑的最高形式。

在中国,“幽默”最早见于屈原的《九章怀沙》:“胞兮杳杳,孔静幽默 ”,意为 “ 寂静无声 ”,与现在的“幽默”无关。林语堂以音译将humor引入中文,译为“幽默”,有“滑稽 ”、“谐趣”、“诙谐 ”等 涵 义 。

ym4.jpg

喜剧

Comedy源于古希腊酒神节中的komos(狂欢队伍)和komoidia(狂欢之歌)。酒神节是多利安人发起的,他们是古希腊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等地,以粗犷放荡闻名。所以,早期的狂欢活动大都是些放荡的内容,他们面对围观的人群又唱又叫,满嘴尽是下流而又有一定分寸的词语,正是这些粗俗的话语,后来发展成对人身的挖苦、奚落。参加活动的主要歌手当时叫komoidos,即现在的comedian(喜剧演员)。

西方的喜剧理论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里,“坏”不是指恶而言,而是指“丑”。他举喜剧演员的面具为例,认为它既丑又怪,但不会让人有痛苦之感。“丑”令人鄙夷,“怪”令人惊异,是喜剧效果之所以产生的必要条件。

希腊人喜欢笑话,认为说俏皮话有启迪心灵兼为欢乐之源。公元前二三百年,雅典已有“六十人会”(Group of Sixty),会员定期在大力神庙聚会,交换最近听到的笑话,据说当年马其顿大帝菲利普还曾斥巨资着人把此聚会中的笑话记录下来,可惜有关记录从未被发现。古罗马晚期的西塞罗也相当看重玩笑这个小玩意,他认为得体而恰到好处的玩笑、妙语是演说的一种必要修辞手段,能够拉近演说者与听众的距离,提高演说的效果。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西塞罗的某些笑话几乎可算刻薄,比如有一次他看到身材矮小的女婿带一把长剑出门,说道:“谁把我的女婿绑到剑上了?”

ym5.jpg

小丑

小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被用来取悦埃及法老;在古罗马,小丑单指愚笨;在中世纪的欧洲宫廷,宫廷小丑是宫廷中的人们嘲笑当权者的一种指定方式;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盛行西欧和英国的小丑人物是哑剧小丑,他们是一种笨手笨脚的丑角。

巴赫金认为,小丑的形象和面具有着深厚的民间根基,他们有着观察和反应生活的神圣特权,小说家和艺术家通过小丑和傻瓜的视角,“就为不管痛痒的生活参与者、为永远的生活窥察者和反应者,找到了一种生存形式,也找到了反映这一生活,将其公诸于众的特殊形式(而且同样把不可公开的领域公之于众,比如性领域。这一点是小丑自古以来的功用)。”

ym6.jpg

滑稽

Comic是Comedy的派生词,中文一般译为“滑稽”,泛指生活中存在的喜剧性对象,或曰可笑之处。

何为可笑呢?柏拉图认为,“缺乏自知之明”谓之可笑,即“不富自以为富,不美自以为美,不善自以为 善”。

18世纪英国作家菲尔丁认为,造作——具体而言是虚荣和虚伪,是滑稽的唯一源泉。“生活中的不幸与灾难,天生的缺陷,只有是假装的,才可作为嘲笑的对象。”当伪装被揭破,人们会在两相对比的惊奇中产生快感。

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在《笑:论滑稽的意义》中总结,一切滑稽都起源于“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的机械的东西”。每当我们在某个人的言语或姿势中发现有这种机械性的东西时(比如一个人踩在香蕉皮上),就要发笑。因此,笑是一种社会姿态,社会借助笑来纠正那些行为脱出常轨的人,纠正那些心不在焉的人,叫他们不要脱离社会,不要不合社会。


滑稽

“滑稽”语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索隐》:‘邹诞解云:‘滑、乱也,稽、同也。……谓能乱同异也’”。

《史记·滑稽列传》中,司马迁详细记载了优施、优旃、优孟等俳优的活动。俳优就是当时的搞笑艺人,他们善为言笑,滑稽多辩,擅隐语和讲笑话,经常在皇宫贵族面前表演。比如秦始皇有一次想把他的苑囿扩大,大得东到函谷关,西到今天的凤翔和宝鸡。俳优优旃说:“妙极了!多放些动物在里面吧。要是敌人从东边打过来,只要教麋鹿用角去抵抗,就够了。”秦始皇听了,就把这计划搁了下来。

刘勰《文心雕龙》将“滑稽”与“谐讔”区别开来,把“滑稽”主要理解为形体外表的可笑性,“谐讔”则指语言方面的喜剧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插科打诨

《中国文学通典·戏剧通典 》对“插科打浑”的解释是“戏曲里引观众发笑的各种穿插”。“科” 特指滑稽动作,“浑”特指滑稽语言。由宋杂剧中的滑稽、戏谑表演发展而成,到元杂剧中,“科浑”已成为喜剧性的穿插。


戏谑

《诗经》中“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是中国人最早对玩笑做出的规定,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度,开玩笑而不至于使人难堪。所以,“戏谑”不如“讽刺”尖锐辛辣,也不像“幽默”那样蕴含智慧,喜剧效果也比不上“滑稽”,其长处在于一个“戏”字,即游戏的精神和态度,具体体现为对一切人与事、物都抱以不严肃的、无所谓的、近乎轻慢的姿态,简言之,就是开玩笑。

ym7.jpg

诙谐

在西方,从19世纪中期开始,曾被视为由优越感、攻击性或淫欲激发的玩笑冲动开始获得一种智性光芒。Wit(诙谐)也由此经历了一次语义上的重大变迁,从最初泛指的“智力”转向一种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幽默,能深入到现象隐蔽的深处,迅速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制造相似性的联想,由此使它们在一种新的更清楚的光辉下出现。如薛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所说:“电光是天的诙谐(Wit)。”

陆建德在《于嬉笑诙谐处》一文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论笑的本质》中阐发了“智者发抖的时候才笑”这一命题,“波德莱尔认为笑是邪恶的,所以是深具人性的。人只是堕落了,才意识到自己的优越,于是笑得忘乎所以”,而我们应该“在嬉笑诙谐之处听到或看到中正和敦厚。”不过我们也可以想想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能够从一个思想中得到乐趣但并不接受它,这是受过教育的心灵的标志。”

英国喜剧演员约翰·克利斯说:“我在表演时会讲关于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的笑话。但是当我说有一个关于墨西哥人的笑话时,现场就僵住了。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不舒服?是因为墨西哥人需要特别的保护吗?这种想法太傲慢了。你无法给笑话划定明确的界限。你可以说笑话从下流到偏执到关于人类境况的,各种层次的都有。后一种是最好的笑话。所有的笑话都是对人类行为的批判。”

ym8.jpg

讽刺

Satire源于古希腊语的satyri和拉丁语的satura。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林神叫satyr,半人半兽,行为粗鄙,贪恋酒色,浑身多毛。因此,希腊人便把“讽刺”拼写成近似于satyr的satira或satyra,以说明讽刺诗是从粗鄙可笑的酒色之徒那里获得灵感。古拉丁语中的satura则是一个烹调术语,意为“盛满的”,前面加一个lanx,则意为“大杂烩”或者“混合物”,引申为“讽刺”。

西方古典喜剧理论一直以讽刺为正宗,并形成以否定“丑”来匡正时弊这一核心观念。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的剧作就极尽嘲讽之能事;但丁的《神曲》(意即“神的喜剧”)以辛辣的讽刺宣告旧事物的灭亡,被评为“在嘲笑的语言上把世界上所有其他诗人远远抛在了后边”。其后,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莫里哀、俄国的果戈理等喜剧大师也都以讽刺见长。

但是,讽刺并非纯粹的文学体裁或审美范畴,更多时候是创作者对现实缺憾的一种抒情——愤慨之情,其目的并非引人发笑,而是揭露愚行,谴责邪恶。夸张、变形、戏仿、对照、悖论等都可视为讽刺的武器。

18世纪初,爱尔兰人口过剩且普遍贫困,有人建议准许法国前来募兵,有人建议移民到澳大利亚为仆,斯威夫特以献策者的口吻写下这篇被后世评论家称为“史上最尖刻、最刻薄、纯属咒骂性的讽刺作品”——

“现谨建议如下,祈请公众垂鉴。已统计的十二万名儿童,两万可留下传种,其中四分之一可为男性,此数已超过牛羊猪豕之类留种的比例,理由是这类儿童大多非正式婚姻所生,粗鄙之流亦不介意此点,因此一男可配四女。余下的十万可在一岁时卖给国内有地位有钱者,事前切嘱母亲们在最后一月喂足儿童的奶水,使其肥嫩,以备筵席之用。友朋小集,一儿可作两莱;家庭自享,则一臂一腿可各作一道好菜,若能调以少量胡椒和盐,则存放四天后煮吃仍佳,冬季尤然。”——摘自乔纳森·斯威夫特《一个小小的提议》

讽刺词族(按照讽刺的激烈与恶意程度排列)


Inuendo(影射、暗讽)

最为温和的一种讽刺,它常以暗示,或兜个圈子、 拐个弯儿的方法来表达对叙述对象的轻蔑或贬损。


Satire(讽刺)

比较正式,字斟句酌,具有绅士味,讽刺的目的是揭短、责难、攻击,而非引人发笑。


Sarcasm(讥讽/挖苦)

源于希腊语sarkadzein,意思是“把肉切去”,后来词义演变成挖苦或讽刺的“口头叱责” 的(bitter and wounding remark),可见其尖刻程度。


Snark 嘲讽/毒舌

1874年,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猎捕蛇鲨》中创造了“snark”一词,卡罗尔本人对该词的解释是“胡说”(nonsense),与后来卡夫卡的“城堡”和贝克特的“戈多”一样,都属于不可解、无意义。但是,因为该词由snake(蛇)和shark(鲨)组合而成,逐渐演变为恶意/侮辱性的嘲讽的意思,往往具有个人针对性,并含有强烈的偏见。网络是snark的温床,因为它鼓励一种群体性的语言暴力。

ym9.jpg

滑稽模仿

Parody一词源于古希腊词“Paroidia”,para有两层含义:伴随 ( beside)/反对 ( counter / against); odes意为“歌曲,吟唱”,所以,Paroidia的原初意义是指一种特殊的歌曲(mock-epic,模仿史诗),它在模仿某一现成的歌曲的同时又对其进行变调和改编。

英语中的parody最早见于1598年英国学者约翰逊的《牛津英语词典》。在各类英语词典中,对parody一般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搞笑的模仿,其二是指拙劣的模仿。


“滑稽模仿”可以分为四种:


仿英雄诗体(Mock Poem)

以庄重的形式表现平庸的主题,如《鼠蛙之战》(传说也为荷马所著),模仿《伊利亚特》英雄格的笔法描写了一只老鼠到青蛙家做客,途中遭遇意外而招致杀身之祸,引起鼠蛙两大家族的战争,奥林匹斯山的诸神也被卷 入;


休迪布拉斯体(Hudibrastic)

以平庸的形式嘲讽庄严的主题,得名于17世纪英国讽刺诗人巴特勒的一首同名诗《休迪布拉斯》,以打油诗的体式和荒唐可笑的俗语表现一位游侠的现丑遭遇,从而讽刺清教徒的宗教观和政治观。


模拟(Travesty)

以惟妙惟肖的模仿手法处理某种作品的庄重体裁,使其降格为滑稽讽刺作品;或者以不敬的态度模仿著名作家维吉尔、荷马等人的作品。


戏仿(Parody)

指把典故、事件、话语从原有的语境中剥离出来,通过模仿进行颠覆性嘲弄,是造成反讽效果的重要手段。比如戴维·洛奇的《小世界》,将现代学者们在名利场与情场中的追逐与骑士寻找圣杯的过程两相对照,以达到对前者的揶揄和讽刺。


ym10.jpg

吊诡

“吊诡”一词出自《庄子》的《齐物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郭象注“吊诡”:“夫非常之谈,故非常人之所知,故谓之‘吊当卓诡’,而不识其悬解。”可见古人的意识形态里已经有既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的观念。后代沿用“吊诡”一词多用来表示怪诞、怪异、荒谬之意。现代台湾文学理论和批评界借用该词翻译Paradox,大陆则译为“悖谬”。

Paradox 源自古希腊语 para(超越,在……之上)和 Doxa(信念),从字面意义上说,它意指某种与通常接受的观点相反的东西,某种看起来不合理但意味着哲学挑战的东西。在逻辑中,悖论是从可靠的前提或可靠的证明中产生的矛盾立场,从而昭示理性思维的困境。

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愿意造就单一真理的世界,例如笛卡尔,他是一个坚定的理性主义者,试图用理性挖掘出社会的“本质”,并用真理的名义灌输给人类。“悖谬”则是一种与之相反的思维方式,是面对种种相互矛盾的真理混乱状态,让观者感觉到事件本身隐藏的可能性、冲突、矛盾等等,从而打破单一的可能性,让世界超出因果关系之 外 。

ym11.jpg

反讽

从修辞学角度来说,Irony是“一种用来传达与文字表面意义迥然不同(而且通常相反)的内在含义的说话方式”。在英语中,Irony一般分为“词语反讽”(verbal irony)与“情景反讽”(situational irony),其分类依据是反讽隐含的意义主要是通过某一词语体现,还是依赖于上下文所构筑的情景。前者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表法方式,比如《傲慢与偏见》的开篇——“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就是一句绝妙的反讽,因为读者很快就会发现,是单身女人想要一个有钱丈夫,而非相反。这个反讽的开头预告了小说后来的一切道德冲突;后者则类似于黑色幽默,比如俄狄浦斯,一个表面上受到命运青睐的人,其实是在遭受命运的播弄,他在走向生命的辉煌时犯了杀父娶母的弥天大罪。他治理的国家遭到了不可抗拒的灾难,他执着地追查原因却接踵发现自己就是污染并因此被逐,受尽奔波之苦,客死他乡。

Irony源于古希腊语eironeia,意为“佯装”,源出于古希腊喜剧里一种叫eiron的角色,即“佯装无知的人”。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里,eiron明明了解事情的真相,却总在另一个角色alazon(妄自尊大者)面前假装无知,说些貌似愚蠢或迂腐的言论,引对方入套,由此取胜。

苏格拉底是反讽的始创者,他把“反讽”作为从辩论对方套取破绽的发问技巧,一步步将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引向自我否定的窘境,即“苏格拉底式的嘲弄”。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irony定义为一种“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谈话策略和论辩方式,与修辞不同,修辞是对语言的夸饰,而反讽是对真理的揭示。修辞的盛行,导致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泛滥成灾,反讽的运用,则有助于关于真理的追问和思想智慧的升华。

直到1502年,Irony一词才在英语中出现,而且直到18世纪初才被广泛使用。不过英语中有大量口头上用的俗语,可视为irony的雏形,包括fleer(嘲弄)、flout(以轻蔑的态度嘲笑)、glib(讥讽)、jeer(嘲讽)、mock(揶揄)、scoff(嘲笑)、scorn(奚落)、taunt(辱骂)等。

到了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阶段,在德国古典哲学的促进下,“反讽”升华为一种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模式、审视存在的思维方式。比如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施莱格尔认为,反讽是“对于世界在本质上即为矛盾、唯有爱恨交织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整体的事实的认可”。根据施莱格尔的理论,人的创造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即热情或“自我创造”;另一种则是对热情起限制、修正作用的怀疑因素,即“自我毁灭”。偏执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人性的失调,反讽的作用正是协调二者,既让热情保持无限发展自身的趋势,又让怀疑因为对它加以限制,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反讽由于与其力图拯救人类灵魂的主张相联系,成为人生与诗合一的重要手段,所以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20 世纪以后的许多哲学家更是以“反讽人”自居,极力推崇与传统哲学相悖的“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等等。

ym12.jpg

犬儒主义/愤世嫉俗

Cynic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像狗一样”。几百年以来,词源学界对此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其中一条所给出下面的原因——那些愤世嫉俗的(cynical)人在鄙夷别人的时候,就像是狗在低声咆哮时咧着嘴巴一样。但是,当下的众多词典都倾向于将犬儒主义(Cynicism)看作是这个单词的出处。

犬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又有一说是住在瓮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像条狗,他却甘之如饴,“犬儒”之称由此得名。关于狄奥根尼,有段故事很著名,一天,亚历山大御驾亲临,前来探望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狄奥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狄奥根尼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

现代犬儒主义则是“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的统一体。之所以“愤世嫉俗”,是因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看清现实世界的真面目,并对现实不满,对人性极度不信任;之所以“玩世不恭”,是因为在现实面前个人无能为力,对现实采取不认同、不拒绝、不反抗的态度。所以,有一种说法是,cyniscism是失望的理想主义的产物——天真被现实击碎。就世界观的消极程度而言,cynicism要远远超过sarcasm。“打酱油 ”、“神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土豪,我们做朋友吧”,都属于典型的现代式犬儒。

荒诞

Absurd,源出拉丁文的surdus,意为“耳聋”,最先用来形容音乐中的不协调音,难听的,后引申为不合理、不合逻辑、不可理喻的悖谬。

人类荒诞的经验与感受源远流长。在古希腊,荒诞被神话笼罩,一切不合情理都归咎于命运。中世纪的荒诞交给上帝;文艺复兴之后,荒诞消隐于理性光辉之下;易卜生把在社会矛盾中的迷茫认同为荒诞,相信通过努力一切都可以解决。到了现代社会,存在主义将荒诞归咎于存在的偶然性,正是这种偶然性造成了虚无和无意义感。他们反对理性,但同时又试图恢复理性的权威,就像西西弗斯的神话,石头是注定要从山上滚下来的,坚持只是一种姿态,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正是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悖谬和悖谬的无可奈何中,存在着似是而非或顾此失彼的喜剧性冲突。我们要么自杀,要么直面这种喜剧性,成为超越或旁观的人。

ym14.jpg

黑色幽默

又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gallows humor,库尔特·冯内古特),它与普通幽默最大的区别在于极度的忧郁和悲观,就像绞刑架上的犯人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意儿牢靠吗?”

从幽默到黑色幽默的基因突变,往往在于其内在矛盾发展为非理性的“终极悖论”,表现对象由“无害的丑”变为“有害的恶”。人物形象及其生存境遇带有全人类性和寓言化的特点,给读者一种恐怖与滑稽交融的审美震撼。这种笑与痛交融的体验本身就带有悖论性的特征,属于自虐性的幽默。

“二战”之后,“黑色幽默”发展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流派,在表面语调轻松的故事叙述中包含着沉重和苦闷、眼泪与痛苦、忧郁与残酷,真实反映了一代人对现实绝望却又想在幽默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精神超越的复杂心理。正如冯内古特所说,“最大的笑声是建筑在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恐惧之上”。他的小说《猫的摇篮》就是一个关于科学不负责任的滥用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的故事,隐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只是骗局。

时至今日,黑色幽默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早已瓦解,但作为一种人类共通的精神情感,它逐渐从小说慢慢延伸到绘画、电影、音乐等领域,如蒙克的《嚎叫》、昆汀的《落水狗》、《低俗小说》等,最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一种话语方式变成一种生活态度——对苦难发笑,以嘲讽应对荒谬。

ym15.jpg

冷笑话

“冷”即“冷场”。冷笑话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一点都不好笑的笑话,或失败的笑话,其唯一可笑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好笑;另一种“冷笑话”是笑点比较隐蔽,必须经过听者的回味思考之后才能达到顿悟,继而发笑, 才造成了“冷” 的效果。总之,它不像普通的笑话那样瞬间给人们带来快乐, 而经常是生涩、怪异、荒诞的,给人一种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感觉,恰好与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契合。

冷笑话的流行与网络有很大的关系。数年前,一个笑话在各大学BBS流传,笑话是这么说的:“一只北极熊在寒地里拔毛,拔完就说了句:喔,好冷。”据说这就是冷笑话最初的源头。

ym16.jpg

段子

“段子”一词本指大鼓、相声等曲艺节目中可以独立表演的一小段内容。随着相声、小品的繁荣,那些穿插在其中的经典语言片段或者饶有兴味的小故事、小笑话开始在大众口头流传。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段子”在网络上迅速蔓延,不仅形式更加多样(包括语录体、格言体、日记体、对联、顺口溜、打油诗、改写古诗文歌词广告、戏仿新闻权威发布等,甚至还有段子体的现代歌谣),语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荤段子”、“灰段子”、“黑段子”、“红段子”、“黄段子”等不同类型的段子。网络上流传的段子一般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陆谷孙教授在《关于幽默的断想》一文中说:“具有幽默感的人,其反应必灵敏又强烈,且能见常人之不见,在他人习焉不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常情中辨识悖理,在俗例中寻究别致,在平凡中提炼神奇,更能把强烈的反应稀释淡化,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和亦庄亦谐的方式表达出来。”说白了,就是写段子的都得是天才,像伍迪·艾伦,一天能写50个段子。

写段子是否有规律可循?有人认为有。马伯庸概括了三种典型的段子范式:谐音误解、预期违背和同文异读。

洛杉矶的喜剧老师格雷格·迪安说,他写笑话的方法源自维克多·拉斯金的幽默理论,认为笑话包含两种对立的脚本或指涉框架。拉斯金在他的《幽默的句法机制》中举的例子是,气管有问题的病人小声问:“医生在家吗?”医生年轻漂亮的妻子小声回答道:“不在,快进来。”第一句话的含义是,病人希望医生在家,好给他看病。第二句的含义是,病人希望医生不在家,这样他才能跟医生的妻子幽会。迪安把拉斯金的理论变成了写笑话的步骤。第一步是写出第一个脚本,随便什么都行,比如“我妻子是一个出色的管家”,其字面意思是这位妻子擅长做家务。第二部,重新解释“管家”的意思:“我妻子是一位出色的管家(Housekeeper)。我们离婚时,这个女人拿到了房子(House)。”


喷子

喷子,是对网络上一类群体的总称,他们不需要立场,也不能有立场,语言能有多恶毒就有多恶毒,意在激怒对方,挑起争端。


无厘头

“无厘头” 一词出自广东佛山俗语,指的是一个人说话不靠谱,没有逻辑性,不遵循常理,可以把大事看得很微小,也可以将小事无限夸大,但也并非毫无道理。无厘头兼具幽默性、自嘲性以及无可奈何的感觉。


拍砖

论坛中当某人发起一个话题,即发一个“主帖”,其余跟帖行为称作“盖楼”。在跟帖中持反对、批评意见,就像是用砖头砸人,故称为“拍砖”。


黑,动词,对人和事进行贬低、损、调侃,本来是一种令人不快的行为,但因为风格上的玩世不恭和黑色幽默而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最初的“黑”是和“蜜”一起出现的,源于美国体育迷讨论时所说的“Haters”和“Homies”,即某个特定对象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音译过来,就成了形象的“黑”和“蜜”,如“姚蜜”/“姚黑”(姚明的支持者/反对者)、“萨黑”/“萨蜜”(巴萨的支持者/反对者)就是这么来的。

“高级黑” 一词并不是指称某类人群,而是指称某种表意方式。 如果说“黑”是对“粉丝文化”的一种对抗,那么“高级黑”则是处于某种相对流动性的状态,它往往使用明褒暗贬、 反话正说、似庄实谐式的修辞,运用拼贴 、戏仿、 隐喻、 反讽等手法,表面姿态上扮演为“粉丝”,实则获得“反粉丝”的快感 。


吐槽

“吐槽”产自于日本“漫才”,类似于中国相声里的“捧哏”,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者关键词来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而这类艺术方式通常会运用到动漫作品中。

“吐槽”最早传入我国的闽南方言区,闽南方言中存在“吐槽”的发音形式,但字形不确定。翻译过来的时候,仍然使用闽南语中“吐槽”的语音形式,并用现代汉语中的“吐”和“槽”二字把字形确定下来。“吐”即吐出,“槽”即食槽,放在一起,字面上就有了往槽中呕吐脏物的意思,这是我们身体的经验,有吐出不好的东西的意味,符合一种心理上拆台、抱怨的隐喻意味。

ym17.jpg

笑点

美国上世纪中期流传这么一则笑话:一对穷夫妻,早上起来没东西吃,两人在厨房餐台上做爱后,老公去上班,中午回来,发现老婆坐在厨房,衣衫半褪,脚踩烤箱,说,“给您热热午餐”。这个笑话的原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一首苏格兰打油诗The Super is Na Ready,1618年法国也有一首类似的淫诗(Mais le souper n' est pas encore cuit),西方第一本笑话结集Philogelos里也有这样的笑话:一个年轻人问老婆:“亲爱的,我们该吃饭,还是做爱?”老婆答道:“随你喜欢,不过面包已经没 了。”

Philogelos(古希腊语,Philo是爱侣,Gelos为笑声)约成书于公元四五世纪,所收内容可能更早,共收笑话265则,其中不少笑话即使今天听来也能让人会心一笑。

您的头发要怎么剪?一个喋喋不休的理发师问顾客。

“在沉默中。”( In silence!)

一个有口臭的人问他的太太:“夫人,你为什么这么恨我?”

她回答说:“因为你爱我。”

口臭、醉汉、吝啬鬼、吹牛者、性饥渴的女人等等,都是Philogelos里常见的取笑对象,此外还有一种经典的Scholastikos笑话。Scholastikos有时候也翻译为egghead,类似于现在“傻博士”的概念。

“傻博士在海上航行,大风暴袭来,奴隶们吓得直哭,书呆子安慰他们说:‘别哭,我已经用意志放你们自 由。’”

也有一些笑话因为脱离了社会语境已经失去了可笑性,比如Philogelos里有好几个关于莴苣的笑话,对罗马人来说大概很有趣,因为他们相信莴苣是壮阳的。

最让人崩溃的第114号笑话:一个阿布德拉人(古希腊著名的蠢人镇)碰到一位太监,就问他有多少小孩。那个人回答说,他没有“蛋蛋”因而无法生子,阿布德拉人于是问道……剩余的文本佚失,笑话到这里嘎然而止,惹后人对那缺失的笑点各种猜测揣度。这让人想起中国的一个笑话,说纪晓岚有天退朝,碰到太监,太监知道纪晓岚很会说笑,就央求他说个笑话,纪晓岚就说了:“有一天一位太监过南天门。”说完就走了,太监不解,追问说:“下面呢?”纪晓岚回答说:“下面没有了!”

笑点(punchline)——语义的突转引爆小小的语言爆发,是笑话与一般幽默故事之间最根本的区别。西方有一种shaggy-dog story的长笑话,在各种冗长迂回、不着边际的扯淡之后,笑点才姗姗来迟。国内近几年流行的冷笑话,也是刻意隐蔽笑点,追求一种冷飕飕的笑。但经典的笑话一般迅捷如箭,两句话,甚至一句话就能搞定。

传说笑话的发明人是古希腊传奇人物帕拉墨得斯(Palamedes),他与奥德修斯(Odysseus,《奥德赛》主角)的恩怨因木马屠城而人所共知。传说帕拉墨得斯才智双全,除笑话外,还发明了数字、字母、纸币、国际象棋、灯塔、骰子以及定出三餐时间。他最后的命运是被石头砸死。

民俗学家更愿意相信,笑话不是被发明出来的,而是自然演化出来的。新笑话,尤其是重口味的新笑话是很罕见的。几年前,一个小男孩讲过一个笑话:“为什么屁这么臭?因为这样聋子也能享受。”在Philogelos里就有这个笑话(编号241):“有傻子与聋女上床,后者忽闻恶臭之屁而发怒,傻子回应道:不要乱说,你是聋人,如何知道我放屁?”谁能想到,文明竟能以一种如此奇特的方式,在一则屁话里贯穿其2000年的历史呢?

今天我们在网络上传来传去的笑话,很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比如网络上一则关于尿液的笑话,贯穿了美国数任总统:白雪覆盖的白宫草坪上被人利用热腾腾的尿液浇了几个大字:“我恨死奸狡的尼克松”(I Hate Tricky Dick)。尼克松下令特工调查,一周后CIA回报:“尿液来自基辛格,字迹出于第一夫人之手!”

在克林顿时代,尿液属于戈尔,字迹出自希拉里,甚至切尔西。更早的版本则可以追溯到1890年代的笑话。

ym18.jpg

幽默全书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民间故事逐渐分裂成两个方向,其一,随着印刷的发明和文学的兴起,故事变得更长,由骑士浪漫故事最终发展为小说;其二,随着城市生活加速,故事的口头传播格式变得更短,略去细节,浓缩为格式上更加短小精干的趣闻佚事。笑话就是其中一种。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热衷于收集各种富于变化的小玩意儿,包括笑话、成语、格言、警句、谜语、纹章、标示等,而收藏笑话的第一人就是一个叫朴奥基·布拉乔利尼(Poggio Bracciolini,1380-1459)的人。正是他将笑话的精神重新注入欧洲文化。

朴奥基历任八位教皇的秘书,私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和情妇生了十四个儿女后,又于五十五岁时和十八岁少女结婚,再生六名儿女。他还是一个狂热的收藏家,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随历任教皇走遍欧洲各天主教国家,搜罗了大批遗失的古代手稿。正是因为他,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以及西塞罗的大量演讲、维特鲁威关于建筑的文章、阿皮西乌斯关于烹饪的文章才得以保存。作为书法家,他还设计了roman字体的原型。但他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却是因为一本笑话书——《幽默全书》(Liber Facetiarum)。

《幽默全书》于1451年出版,是欧洲第一本印刷出版的笑话集,共收录273则笑话。当时正值文艺复兴,思想开放加上印刷术传入,笑话在欧洲如枯木逢春、重发新枝。《幽默全书》把十二和十三世纪在欧洲流传的笑话一网打尽,其中很多素材是朴奥基游历欧洲时搜罗的,关于胖子的、酒鬼的、放屁的,还有不少“黄色笑话”和神职人员的笑话。梵蒂冈对这本书表现出难得的开明,可能因为它是以拉丁文写的,普罗大众根本看不懂。教廷网开一面,令《幽默全书》的拉丁笑话被译成多国文字,迅速风靡欧洲。比如英语版的《幽默全书》出版于1484年,是英语世界最早的笑话集。

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幽默全书》里的笑话都有点太长了,朴奥基还喜欢在笑点到来之前一本正经地解释一番,比如一个剃了光头的女人被人指责没有在公共场合遮住自己的头,于是掀起裙子遮住了光头,结果露出了屁股。朴奥基说,这是为了警示那些“为纠正小错却酿成大错的人”。

还有一则笑话是讲一个牧师布道,他宣称通奸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罪行:“我宁可跟十个处女睡觉,也绝不与一个已婚妇女睡觉。”在这里,朴奥基又加了一句:“很多人对此深有同感。”

talkshow(1).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