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城外蛇山的黄鹄矶上,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修了一座飞檐碧瓦、气势雄伟的楼阁,传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楼,后来就改名为黄鹤楼,由于黄鹤楼面临浩浩长江,地势险峻,经过历代培修,更加宏伟壮丽。每逢春秋佳日,武昌城的文人雅士,骚人墨客,都爱到黄鹤楼上眺望江景,吟诗作赋。黄鹤楼成了武昌的著名游览胜地。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秋天的傍晚,因为反对贵族而贬官外地的诗人崔颢路过武昌,闻听黄鹤楼的盛名,特地前往游览。他站在暮色苍茫的楼头,眺望烟波浩渺的长江。仙人子安乘鹤飞去的神话,使他感到岁月易过,人生无常。白云悠悠,晴川历历,芳草萋萋,这触动乡思的秋景,更使他怀念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故乡的亲人,渴望早日返乡,于是,他就饱蘸浓墨,笔走龙蛇,在黄鹤楼的墙上题了一首七律: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题诗以后,他就踏着暮色,回到旅舍,第二天就离开武昌向北进发了。
自从崔颢在黄鹤楼题诗以后,黄鹤楼更加有名了。许多文人雅士特地登楼看他在墙上的题诗,人人赞不绝口。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三月,大诗人李白因为高力士和张垍进谗言,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就上表辞官,离开了居住三年的长安,开始了以梁国为中心的十年漫游生活。路过武昌时,闻听黄鹤楼之名,就与当地的朋友们一起登楼眺望江景,看到了崔颢的题诗,不禁连声赞叹:“好诗!好诗!”朋友们知道李白是当今名士,在唐玄宗面前写过《清平调》三章,都怂恿他在墙上题诗一首,与崔颢见个高低,也好留名千古;有个朋友甚至还把笔递到他手里。李白开头确也有些怦然心动,肢痒难熬,他提笔走到楼前,眺望大江景色,酝酿构思,想到了一些诗句,回头同崔颢的诗一对照,又自愧不如。提笔几次,都写不下去。朋友们都催他快写,李白却长叹了一声,把笔一甩,对朋友们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大诗人李白不敢题诗的消息一传开,武昌城的文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李白胆小,不敢比试;有的说李白徒有虚名,不过尔尔;也有的说李白谦逊,善于藏拙。李白听了,付之一笑,独自乘船东下,到江南一带去漫游了。
当年秋天,李白又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名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是六朝故都,北临长江,南靠秦淮,气势雄伟。城西南有凤凰台,相传刘宋时凤凰在这个山头聚集,因而得名。李白来到金陵后,闻听凤凰台之名,又去登临览胜,排遣愁怀。他眺望浩浩长江,滚滚东流,想到凤凰已去,永不复返,吴宫花草,汉代衣冠,均为陈迹,人生易过,岁月难再;偏又小人擅权,国事日非,浮云蔽日,难回长安。想到这里,忧愁悲绪满怀,情难自已,就步崔颢《黄鹤楼》诗的原韵,在凤凰台的墙上写了七律《登金陵凤凰台歌》:
登金陵凤凰台歌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这首诗虽然用的是崔颢《黄鹤楼》诗的原韵,由于它构思新颖,有真情实感,所以也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样,成为千古名篇,广泛流传。
到了宋神宗时,诗人郭功甫与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同登金陵凤凰台。郭功甫看了李白的诗,也想名垂千古,又依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歌》的原韵,写了一首七律: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吹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郭功甫这首诗写得很快,得到了同游人的赞赏。但是由于他为文造情,缺乏真切感受和新的意境,所以李白的诗千古流传,人人爱读,郭功甫的诗却湮没无闻,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