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游戏玩耍,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所以为人父母者应松开扶持的双手,为孩子打开禁锢的枷锁,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而游戏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正好适合孩子的探究特点,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任意的想象,多方面的“实践”,不断地尝试、体验、创新。实践证明,游戏满足了孩子各方面的需要,游戏就成为孩子的基本活动。

若问家庭生活中什么是最令人陶醉的幸福场景,几乎每个父母津津乐道的都是孩子们欢快的游戏场景。游戏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和乐此不疲的最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种对玩的渴望,玩就是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渴望特别强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游戏玩耍,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所以为人父母者应松开扶持的双手,为孩子打开禁锢的枷锁,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一、游戏是孩子的需要

(一)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如此,玩,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玩耍和游戏。对孩子来说,玩耍嬉戏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吃饭、睡觉等一样不可缺少的活动,是他们的第二生命,也是他们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首先,游戏是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更是他们身体发展的需要。因为幼儿的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发育较快,同时,他们的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发育不完善、不平衡,其神经系统发育状态中兴奋机制强于抑制机制,让他老老实实呆着不动,这对他有很大的难度,强制他们安静无异于将流水装进容器中。而游戏本身有内容、有趣味、有材料、有情节,蕴含大量的活动信息,正好符合孩子身体活动及发展的需要,他们通过玩游戏和嬉戏来释放、消耗体内产生的能量以达到身体机能的平衡状态。其次,游戏是满足孩子好奇心的需要。孩子年龄小,天性好奇,易对多种事物产生兴趣。如,看见天上飞的,就会张开手臂去模仿;看见纸片就会动手去折叠;看见玩具就会玩一玩等等。而游戏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正好适合孩子的探究特点,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任意的想象,多方面的“实践”,不断地尝试、体验、创新。比如说,小孩子滑滑梯。刚开始,他也害怕,爬到上面战战兢兢,规规矩矩的滑下去,是一种动作性的学习。等熟练了以后,他会改变这种游戏方法,采取一些新游戏的方式,可能会变换各种动作玩滑梯,或倒着爬滑梯,或躺着滑下来,不断探究新的玩法。再次,游戏是满足孩子社会交往的需要。游戏的过程是小孩子最早的社会性活动。在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大人交往,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并产生一同游戏的愿望。如大人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当孩子看到与他年龄相仿的朋友时,总想跑过去一起玩,而且脸上的表情是灿烂的,整个身心状态是愉悦的、积极的。第四,游戏是孩子自我肯定的需要。在游戏当中,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因此,游戏中的幼儿身心是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总是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自主性。比如,2、3岁的孩子搭积木,他虽然没有掌握大小积木的平衡关系,只是乱搭,小积木在下面,大积木在上面,没搭几块就塌了,但是他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第五、游戏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游戏中常常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这种不可预计的偶然性,让幼儿体验到意想不到的最大乐趣,如挑战、冒险、自作主张、成为大人等。幼儿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不成熟而出现的稚拙滑稽可笑的行为,只有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世界中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如孩子生病了,医生给孩子打针吃药,孩子害怕,会哭。回到家,孩子可能会给他的玩具娃娃打针,可能对娃娃说:“不要哭,哭就打你屁股,好孩子是不哭的,你要勇敢。”他把自己刚才承受的来自成人的这种伤害转嫁到玩具身上,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他的失败感变成成就感,角色定位由被动转为主动。实践证明,游戏满足了孩子各方面的需要,游戏就成为孩子的基本活动。

(二)游戏是孩子的学习

孩子的游戏是一种学习。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因此,游戏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并且可使幼儿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游戏中他跟小伙伴一起玩耍,能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学习公平和合作;他玩沙子,能了解沙子的特点和用处;他观察蚂蚁,能了解蚂蚁的习性;他踢球能发展自己的运动能力;他搭积木能锻炼想像能力和手指技巧;他扮演医生给人看病正是学习理解一种常见的人际关系等;孩子聚精会神玩游戏入迷的时候,正是在忘我地探索世界的时候。从现在的研究看,游戏就是孩子的学习,是孩子掌握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重要途径。第一,幼儿的游戏是一种发展个性的学习。幼儿从最初的独自游戏发展到与伙伴一起的合作游戏,随着游戏内容的广泛深入,交往也越来越多。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可以自由地支配物体,操作材料,他们的创造欲望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主动性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如一把椅子,约定的模式就是用来坐的。可孩子会想出很多办法玩椅子,倒着骑马、开车、与别人一起搭成火车等。第二,游戏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在游戏当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情境不是我们大人给他设置的,而是游戏过程中突发的、偶发的,孩子要通过学习、探索、尝试去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和经验以至发展他的智慧。如一个小姑娘玩娃娃家,它想用手绢包裹娃娃,可是用横着和竖着包都不行,于是她翻来覆去地折腾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用对角斜过来包。孩子完成以后长长地舒了口气,一种非常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这说明问题解决了。第三,游戏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学习。游戏是不真实的、充满幻想的行为,是虚构和假装的行为,它和工具性行为不同。游戏中通常的工具意义被省略了,游戏者用椅子当“马”、当“车”等,而不再作为其工具性行为——坐椅子。幼儿通过对现实物体、材料的借用,把它们假想、替代成游戏所需要的物品,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且幼儿在游戏中不是机械地模仿及对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发挥,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组合成新的表象运用于游戏之中,所以游戏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行为。第四,游戏是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学习。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性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帮助幼儿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而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小孩子知道自己有几个兄弟姐妹,可是不知道他的哥哥有几个兄弟姐妹一样,让他站在兄弟的角度想问题,他不会。如让孩子给妈妈挑一个生日礼物,孩子往往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再如,与小孩子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小孩子藏不隐蔽,你若装作看不见,他又会说:“我在这里呢!你找不到我。”这都证明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完善,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他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所以多玩一些发展孩子自我意识的游戏让孩子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以所扮演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如体验“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在游戏中通过不同角色间的你来我往,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添与人交往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逐步认识和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增强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第五,游戏是锻炼孩子推理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学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中,要求一名孩子转过身去或蒙上眼睛,再随机请另一名孩子说一句话,让第一个孩子猜说话者的姓名。用自己声音说话的孩子一下子就可能被猜到,而用伪装声音说话的孩子就不易被猜到,这种游戏对孩子来说有一种心理的挑战,猜测者会及时提高警惕甚至表现出紧张,别的小朋友也猛然兴趣倍增。再如“锤子、剪子、布”这个大家熟悉的游戏孩子也很感兴趣。但很小的孩子是不在乎输赢的,他只是满足于“出拳、猜令”这个动作过程,这个过程带给他神秘、快乐、碰撞的刺激感与满足感。但玩得久了孩子就要动脑筋,他就变得精明甚至会耍滑,他可能等你出了他才出,或者他会琢磨你这回出了剪子,下一回会出什么?他的心里会有一个提前的盘算,再考虑到下一步的计划。所以,游戏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游戏当中学的东西和书本上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游戏是一种生活智慧的浓缩和体现。大量事例证明:游戏对孩子来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所以游戏是孩子的综合性学习,是孩子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二、帮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热衷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练习语言表达,发展观察、记忆、注意、思考等能力,使学习潜能得以开发。所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人格,赋予幼儿游戏的权利,帮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一)家长要正确认识幼儿游戏的作用

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幼儿的游戏是一种强健身心的学习。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幼儿在奔跑、跳跃、钻爬的活动中,在跳绳、拍球、玩滑梯的运动中,大肌肉群得到了发展,身体得到了锻炼。游戏活动中幼儿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机体动作相互配合协调,这些都使幼儿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得到充分发展。许多游戏在户外进行,户外的阳光、空气能增加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增强幼儿的体能、体质。游戏中的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愉快的情绪状态,许多色彩斑斓的玩具,有趣的游戏情节,都让幼儿欢乐、愉悦、舒畅。愉快的游戏环境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幼儿的游戏是一种启迪智能的学习。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游戏对这个时期幼儿智力的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是扩大和丰富幼儿知识经验的主要活动,是发展幼儿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认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在扮演角色和假设情境中使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在智力游戏中进行比赛,提高了幼儿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促进孩子思维及智力品质的发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选取与游戏有关的物品,在幼儿的经验中,这些物品为幼儿的拓展思维提供了材料和工具;游戏为幼儿创设了很多不同的情景,在各种情景中会产生各类不同的问题,这也为幼儿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一部分,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游戏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并取得成功。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在游戏活动中便得以提高。此外,开展游戏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探究精神的人,往往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寻根问底弄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这是他们取得成就所需要的精神之一,而游戏活动则有利于培养这种精神。

(二)家长应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我们都要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让他们当主人。所以,家长应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孩子是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游戏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幼儿就是在游戏中生活、发展的,在游戏中学习、成长的。因而,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儿童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儿童,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不让孩子玩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在游戏开始、进行、结束时都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不应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经验或实际生活而加以干涉、制止。如果孩子失去了游戏的主动性,游戏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父母应始终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不仅要放手让孩子玩自己想玩的游戏,而且一定要孩子自己玩,不可替他玩。在游戏中,孩子只有自己动手动脑才会获得发展。有时孩子不会玩某种游戏时,父母可以先示范玩法,但目的是教会孩子自己玩,要让孩子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另外,父母还应尊重孩子游戏的氛围和表现,如果孩子用绳子圈了一个池塘,父母就应该绕道而行,不可因为是幼儿就在上面跨来跨去,这会使游戏索然无味。对于孩子游戏的行为、表情、语言,父母切不可嘲笑,以免打消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对游戏的结果父母应表现出欣赏的态度。

(三)家长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都是在玩中积累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孩子们爱玩、爱动的天性,试图把他们培养成循规蹈矩的“好孩子”。但这已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幼儿期的孩子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潜力,这些潜力可在游戏中挖掘。因此,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实施教育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是组织好游戏活动,给孩子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游戏中建构经验,认识世界。例如有位同学叫高洁,15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岁考进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她妈妈是如何在玩中引导孩子学习的呢?她妈妈说:我的女儿从小爱玩,而且玩得很痴迷,作为妈妈的我尽可能让孩子从玩中受益,让她在玩中培养求知欲。女儿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往外跑。为了让孩子高兴,我经常带她去野外,让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在女儿的眼中,万事万物都是新鲜的。游戏玩耍中,她总是不断地发现“秘密”,问这问那。“妈妈,这棵小草是两片叶子的,那棵小草尖尖的像一根针,怎么回事呀?它们为什么不一样呀?”“妈妈,为什么山羊的尾巴这么小,小绵羊的却那么大?”“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雨是从哪里来的呀?”、“妈妈,下雨的时候淹了蚂蚁的家怎么办呀?”…….在玩中会有数不清的为什么,对此我都一一地解答。女儿有时还真把我问住了,我就告诉她:“妈妈也不懂,我们回家就查书,书上会告诉我们答案的。”当我把书上的答案告诉女儿的时候,她更感觉到这个世界奇妙无穷,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对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早期教育与玩和游戏是分不开的,家长应把握孩子的学习特点,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三、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的游戏

孩子该怎么玩,玩什么,未必每个人都清楚。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不能为玩而玩,而是要玩出“名堂”。孩子的生活充满了游戏,甚至连孩子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直接告诉孩子走路要轻,跟他们讲,他们不一定能听明白,但是告诉孩子学着像小花猫那样轻轻地走路,他们就很清楚该怎么做,也非常愿意去学着做。因此,家长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参与孩子的游戏,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来因材施教,让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真正释放。

(一)鼓励孩子去探索

在孩子们眼里,什么都可以成为游戏,如果家长善于掌握时机,引导得当,通过游戏活动,运用在游戏活动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材料,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就能促进孩子在身体、生理和心理诸方面的有效发展。以传统的“翻绳”游戏为例,家长和孩子面对面一起翻绳,材料只是一根细绳,也不用多大的活动空间,随时随地都可以玩,轮流翻动,就能变出各种图案和样式。在这种面对面的近距离活动中,亲子双方既动手,又动脑,还可以手眼合作、协调,大小肌肉都受到锻炼,空间知觉、形象思维、数学概念等认知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而轮流动手的方式,可以加强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对其社会性发展十分有利。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或给他创设一些问题情景让他去探索。孩子小的时候给他讲《小黑驴过河》的故事,小黑驴第一次驮着盐口袋过河,掉到河里后发现轻了不少,第二次驮棉花过河,以为过一下水就可以轻一些,结果被淹死了。故事讲完后孩子似懂非懂,原来他不明白盐口袋与棉花落水后有什么区别。可以拿来一点盐和一团棉花,让孩子亲自放到水里观察结果,孩子豁然明白,对故事和实验都特别感兴趣。通过游戏他知道盐在水里就化掉了,棉花从水里拿出来就更沉了。由此引发的沉与浮的问题还可以玩出一系列的游戏来,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对孩子来说很多问题都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的,“玩中学”、“做中学”是最好的方式。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通过与人和物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原有的直接经验与现实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产生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同时,还锻炼了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收获了愉快、自主的感觉。

(二)鼓励孩子去想象

绘画、粘贴等美术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也是发挥其想象力的绝佳手段。孩子的想象天马行空而又蕴藏创造力的火花。“言为心声,画为心语”,也许孩子画的只是几条线段,也许孩子贴的房子是错位的,但他可以从中找到美丽的春天,感受到家的温馨,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成人用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孩子的作品是不科学的,很多幼儿园在家园共育中也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内容一样的幼儿作品呈现给家长,导致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拿自己孩子的作品与别的孩子比较,只关注相似度、趋同度而忽视了发现创意与个性的幼芽,结果使很多孩子受到批评、指责、奚落。这种做法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孩子听到鼓励的话,自尊心得到保护,就会有自信心和积极性,反之则会失落甚至失望。幼儿的作品一定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和标准或固定的思维来评价,鼓励孩子的想象不但可以保护其积极性,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其思维,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有个孩子把天空全部画成红色的,老师问:“为什么?”孩子说:“我画的是傍晚的晚霞。”有的孩子画春天的树,可是把树叶画成金黄色的,他的解释是“太阳光照射的树叶是金黄色的”,他想画太阳底下闪着金光的叶子,多么富有诗意且积极向上的想象啊!如让孩子续编故事,并且允许其任意发挥编不同的结尾,便可以打开其想象的大门,如果只让孩子向着一种结局思考,必然进入死胡同。

(三)学会耐心等待

家长在游戏中应培养与鼓励孩子的创造性与独立性,不要因过度“望子成龙”而处处“包办”,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总是做错误的尝试,觉得孩子笨,赶快告诉他应该怎样做,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在游戏过程中,家长要及时发现问题,适当加以引导而不是直接呈现结果给孩子。比如拼装的游戏,孩子拼了半天也不成功,家长在这个时候可以给一些启发,但是不要代替他做。代替孩子完成任务与孩子自己通过尝试获取成功的效果是不同的。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是主动学习获得的经验,这对他将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同时,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不完善,犯错误在所难免,也因为他们的想法与大人不一样,有时候他们会犯一些对大人来说很可笑、不可思议的错误。比如鱼缸里的水位线下去了,他会说鱼缸里的水都被鱼喝掉了。孩子认识和理解世界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及对事物的表象认识,因为他自己要喝水,他想到鱼也是要喝水的。而成人要直接对他解释水不是鱼喝掉的,是蒸发到空气中去了,孩子未必明白。可取的办法是用相同的两个鱼缸,一个有鱼,一个没有鱼,水位线一样,过一段时间再观察鱼缸的水位变化。孩子就会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进而再对他讲水的三态变化。孩子有了感性的基础再理解抽象概念会变得容易很多。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及游戏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两岁以下的孩子要与他协同活动,一起玩。两岁以后尽量让他与伙伴交往,与小伙伴一起游戏!这对增长他以后的社会性交往经验非常重要。与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自己玩,将协同活动逐步改为独立活动。单次或单个游戏不要给孩子提供太多、太杂的玩具,太多的玩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要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挖掘、探索玩具的多种玩法。在这个过程中,等孩子需要时再逐步增加新玩具进去,由一物多玩过渡到多物整合,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根据孩子的成长,家长及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成为一把梯子或一本词典,需要时给他支高点,疑惑时给他帮助,也可以是障碍物,间接的给予引导和启发。

(四)观察、引导孩子的游戏

孩子游戏时,父母应了解孩子游戏的情况,观察孩子在玩什么,怎么玩,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了没有,怎样解决的等,这样就可以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孩子散漫的玩耍,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议,使他变得有组织、有目的。例如父母可以问问捏粘土的孩子今天是不是有人过生日,是不是在做蛋糕?这样就可以使原本散漫的游戏变得有方向、有趣味。孩子游戏时,可能会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大人帮助与引导,父母应适时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让孩子知道,父母会帮助他,以免孩子产生无助、挫折的感觉。另外,父母还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的游戏,使游戏成为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手段。父母指导游戏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重在启发引导,即用提问、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等方法引导孩子主动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孩子输了棋就不高兴,父母可多与他下棋,时而输他,时而赢他,让孩子逐渐从父母对待输赢的态度中,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道理,从而不会因输棋而闹情绪了。

(五)合理参与孩子的游戏

父母合理参与孩子的游戏,不仅可以密切亲子感情,使父母重拾童年的快乐,又有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引导孩子的游戏,通过游戏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因为父母以玩伴的身份提出的建议孩子更乐于接受。亲子游戏是以亲子间的情感联系为基础的,在游戏中,父母与孩子围绕着共同的游戏主题,通过语言、手势、表情、动作等符号进行面对面的近距离的交流活动,便于幼儿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父母与孩子以平等的玩伴关系共同参与游戏,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共同协商意见,双方保持一种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同时,父母的言语、表情和行为所表现出的鼓励与支持向孩子传达了父母对他的赞许认可与肯定,这在无形中满足了幼儿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需要。在与父母的共同游戏中,幼儿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当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父母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幼儿的这种成就感和自主感,可以有效地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家长可以找那些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性格特点的游戏和孩子一起去玩,即使家长没有专门的时间陪孩子玩游戏,去市场买菜、在家做家务都可以跟孩子一起进行,这才是享受时光。而孩子则可以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增加其游戏的兴趣,又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游戏、做事的过程,学会新的玩法而使自己的游戏不断发展。因此,我们提倡父母带着一颗童心参与孩子的游戏,参与游戏一定要注意策略,真正以“儿童玩伴”及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做到不干扰孩子游戏的顺利正常进行,不限制孩子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不破坏孩子自主活动的特点。著名动画片艺术家万籁鸣,从小喜欢和母亲玩手影游戏。他常被墙上晃动耳朵的“兔子”、汪汪叫的“小狗”迷住。形态生动逼真的手影游戏,激发了他对动画艺术的兴趣,长大以后他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成了著名艺术家。美国语言学家斯特金娜夫人,她常和女儿维尼玩语言游戏、表演游戏。维尼3岁就会写诗,4岁写剧本,5岁出诗集。由于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孩子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

(六)与孩子交流游戏的体验

游戏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现代儿童成长理论家皮亚杰通过试验证明,“游戏的种类和质量对儿童智力、体质和情感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谈论游戏的感受可以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他才能形成对周围人和事物的信任,才会积极地探索外面的世界;幼儿的情绪表达得到肯定,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才会进一步发展。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孩子的情绪表达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被重视的,这个世界是冷漠的,从而丧失了探索外部环境的热情,他的情绪表达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会慢慢退化而变得寡言少语,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下降。相反,孩子游戏之后,父母鼓励孩子将游戏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与父母分享交流,这不仅能增加孩子游戏的兴趣,还可使家里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如父母可以经常让孩子自由地谈谈他在游戏中的快乐与烦恼,也可以对同一游戏不同时期的感受加以比较,或者对不同游戏的玩法加以比较,或变换角度和角色玩同一游戏,也可引导孩子就游戏中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加深孩子对游戏的快乐体验,这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亲子双方的身心健康。从而激发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在今后的游戏中玩得更有创意、更有激情。

(七)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习惯

幼儿的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会玩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康的、善于交往合作的。要让孩子敢玩、会玩、爱玩、玩好,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游戏倾注更多的关怀与重视。首先应培养孩子自己玩,不打扰他人的习惯。家长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长时间陪孩子游戏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能自己玩、独立游戏的习惯,在别人工作、学习、睡觉、生病时,孩子能安静地自己玩,不打扰他人。其次,家长应给孩子必要的玩游戏的规则,如在固定的位置收放玩具;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和睡觉或他人的生活;有些游戏(跳绳、拍皮球等)应到室外玩等等。为了使游戏顺利、有序的进行,要求孩子遵守游戏规则,不耍赖等。向孩子讲明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家庭成员之间应一致坚持按规则要求孩子,久而久之,这些良好的游戏常规和习惯,就会转移到孩子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再次,在游戏中应该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和坚韧的意志力。孩子在游戏中常常显得没有“定性”。如拿起这个玩具玩两下就丢下,又去摸另一个玩具。家长要有层次有选择的为孩子提供玩具,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发掘一种玩具的多种玩法,避免他在活动中注意力飘忽不定或三心二意,培养孩子探索钻研的兴趣和游戏的坚持性。

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孩子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父母应引导孩子有目的的游戏,让游戏成为孩子快乐成长、天天进步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