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的创造力从破坏开始

孩子的创造力从破坏开始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呢?像这样带有探索性的“破坏”,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当孩子像个“破坏王”一样把玩具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们就是在进行创造,只不过家长不肯面对现实而已。

孩子的创造力从破坏开始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外出就餐,他吃几口就溜到桌子底下,在那昏暗的角落,他随便拿个什么东西就能捣鼓很久。当然,更有很多孩子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满场乱跑;全身蹭满了蛋糕的奶油,童话书里小人不是被画上了胡子,就是被染上了指甲;带他逛商场,他东摸西动……这样的孩子,是好奇心重,还是没规矩?他们是在探索,还是在捣蛋……

你家是否也有这样一个小捣蛋?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做?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呢?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

【案例】

儿子在托儿所的时候做过这样一件事:那天幼儿园停水,老师便接了一桶水放在盥洗室里以备不时之需。儿子知道这件事之后,便借着小便的理由进到了盥洗室。可过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出来。

老师以为出了什么事,可进去一看才发现,儿子坐到水桶里“洗”了个够。老师哭笑不得,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儿子说:“我只想知道,洗了手,水会不会少,那么我洗了脚呢,后来我又想洗洗全身。”

后来老师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对此,我没有多加批评,只让他知道这样做会感冒生病,还会妨碍别人,因为别人不能用水了。

家长应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特有的捣蛋行为。像这样带有探索性的“破坏”,其实是值得鼓励的。专家说:“玩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玩具里面到底是什么,这说明他们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爱玩、好动、会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只要不做危险事,不会危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家长就不要妄加指责,否则容易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一些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现实中,孩子的想象总是比成人新奇、随意,能够打破常规。在孩子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当孩子像个“破坏王”一样把玩具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们就是在进行创造,只不过家长不肯面对现实而已。如果家长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成果”做出及时而肯定的评价,孩子的创造性就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曾说:“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案例】

明明只有两岁多,可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将家里能打破的东西都打破了。从厨房到卫生间,从阳台到书房,从客厅到卧室,几乎是斩尽杀绝,没一件东西能逃过他的“魔掌”。

他把电视机的遥控器摔裂了,因为他把遥控器当成说评书的惊堂木,爸爸赶紧花了50元请人维修;书柜的玻璃门敲裂了,因为他总是看到爸爸从书柜里拿书看,可自己试了几次都没打开,于是,他拿起小板凳朝玻璃砸了过去……

更令人气愤的是,明明居然还把百叶窗拉垮了。在明明眼里,百叶窗很神奇,一拉绳,就卷起来,再一拉,又打开了。百叶窗的长条还能换方向,明明觉得很有意思。那天,趁妈妈不注意,明明爬到椅子上去拉百叶窗的绳子,不知道他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气,整个百叶窗竟然被他拉了下来。眼看那个大家伙马上就要砸到自己了,明明被吓得惊慌失措。他一脚没站稳,身子一歪,眼看就要从椅子上掉下来。幸好明明的衣服扣子挂在了百叶窗的拉线上,明明没从椅子上掉下来。可整个人都悬在了半空,这可把明明吓坏了,立马号啕大哭。妈妈听到哭声跑过来,看着悬在半空的明明,差点没晕过去。不过幸好有惊无险。

明明的这些行为,已经大大地超出了家长的忍受范围。面对这些状况,妈妈不止一次地对他发火。

一天,妈妈听到厨房里稀里哗啦的落地声,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她跑到厨房,看到满地的瓷器碎片。明明呢?他紧张地站在那里,头低到胸口那么低,不敢抬头看妈妈,显得可怜兮兮的。妈妈觉得自己更可怜,因为两分钟之前,她才刚刚将被明明掀翻的一桶米收拾利索……

明明的妈妈忍无可忍,动手打了明明。等明明的爸爸回来,妈妈又把这件事说了一遍。可出人意料的是,明明的爸爸却对妈妈说:“你明知他可能会砸碎东西,就应该将东西收拾到他接触不到的高一点的地方嘛。”爸爸的确是个开通的人。

睡觉前,爸爸和气地问明明:“明明,今天为什么把厨房的碗都摔了?”明明委屈地说:“妈妈每次刷完碗,都把碗放回橱柜里,可这次,因为把米打翻了,妈妈没来得及放,我是想帮妈妈把碗放进橱柜……”

听到这里,妈妈的眼圈红了。妈妈想:是自己错怪孩子了,孩子的确是出于好意。只不过自己太生气了。

后来,在爸爸的指点下,妈妈开始注意到:很多时候,明明的破坏真的不是蓄意破坏,有些时候,他是出于好奇,有些时候,他是出于好心想帮大人。只是明明还太小,并不知道有些事情根本不适合自己做,更意识不到每种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很多时候,虽然知道可能会挨批评,但对大人所操作的工具,他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激动。于是,一次次意外发生了……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决定主动出击。有一次,在做饭的时候,妈妈就把明明抱上灶台,告诉他炒的是什么菜、怎么炒。妈妈握住明明的小手捏着锅铲在锅里翻炒着青豆肉末,像模像样的。而沉浸在做饭的乐趣中的明明,就不会试图去拿菜板上的刀,或把筷篓里大大小小的勺、叉子摆得满地都是了。

明明的确有些淘气,但他是个坏孩子吗?肯定不是。要知道,孩子爱搞“破坏”,纯粹是天性使然,哪怕是闯了祸,也不是十恶不赦。没有办法,他们只能通过这种冒险的方式,让自己更快地融入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而在此时,家长恰当的引导和帮助,能让孩子的“破坏”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

不得不说,孩子的破坏力有时候的确太强了,不得不让家长大发雷霆。对于孩子那些太不靠谱的举动,也的确应该适当地制止。但是,作为家长,也要试着去理解他们。当你学着去理解他们的时候,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童心世界其实是那么美好、那么单纯,那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父母的贴心提示:

日本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所谓教育,并不仅仅指读书、认知,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多样的兴趣,使孩子将来有可能更充分地实现自我。所以我庆幸自己的及时醒悟,并不断提醒自己,善待孩子的破坏,加入到孩子美丽的童心世界里来吧!”

给孩子一点“破坏”空间吧,小孩子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家长们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大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在问题提出后,家长要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