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破坏力”到“创造力”

从“破坏力”到“创造力”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还发现了关键的一步,这是家长们都应该掌握的一项技巧,就是要转化视角,从“破坏力”中发现“创造力”。小孩子总是破坏大王,瑞超也不例外。大人们真的不必担心孩子的“破坏力”,要担心的反而是作为家长不会去引导。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发掘孩子天赋和兴趣的第一步。如果一个小孩子有点顽皮又古灵精怪,那么好奇心的呵护看来是挺成功了。不过,仅仅会呵护是不够的,如何保证呵护不会越界成为溺爱,如何从好奇心中孵化出创造力,就需要来自家长的正确引导。

我曾经读过哈佛商学院克里斯坦森教授对创新者的研究。他发现,创新者花在发问、观察、交际和实验上的时间远多于非创新者,而这四项行为技能整合催化出的“联系性思维”,将触发创新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这些技能大多不是遗传的,而是可以习得的,也就是说,创新者是可以造就的[1]

如果创新者确实是可以造就的,我们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更具体一点,我们如何通过合适且有效的引导,把孩子的好奇心孵化为创造力——这种21世纪最被看重的能力呢?

在家庭生活中,除了陪伴,我还会运用分析、演示、动手、实验等各种方式来培养孩子。我和孩子他爸利用一切假期带孩子去户外接触大自然,钓鱼、捉昆虫、养蚕宝宝、种树……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方法教育小孩,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提问,并设法寻找答案。当他很小的时候,我们甚至假装不知道答案,带着他一起寻找答案;等他稍大一点,就引导他自己一步一步寻找答案。找到了初步答案,再激发他思考深一层次的问题,刺激他的好奇心,并不断提升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还发现了关键的一步,这是家长们都应该掌握的一项技巧,就是要转化视角,从“破坏力”中发现“创造力”。

小孩子总是破坏大王,瑞超也不例外。问题是,作为家长,我们是要呵斥他,让他听话;或是立好规矩,避免破坏再次发生;还是通过引导,将“破坏”转化为“创造”?

瑞超小时候玩遥控赛车,经常玩着玩着,车子突然就发生问题了。第一次,他跑过来找我们,我们没有责怪他,也没有图省事儿直接帮他解决,而是引导他一步一步地发现问题,让他自己动手解决,有不懂的时候再来问我们。慢慢到了后来,甚至他的小伙伴都会找他来修那些坏掉的遥控玩具。再后来,他长成了小伙子,我们的电脑坏了,都要依靠他来帮我们解决。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骑车出游。瑞超和他爸爸比赛,一阵疯骑以后,自行车的链条突然掉了下来。我就利用这次突发事故,让他学会了如何修链条,也顺带讲解了自行车的物理原理。我现在还记得他为了修链条弄得满手油的样子,在我眼里,那才像点小男子汉的样子。

大人们真的不必担心孩子的“破坏力”,要担心的反而是作为家长不会去引导。我始终觉得,破坏也是一种尝试,是孩子在用特有的方式来探索世界。

年幼时,瑞超最喜欢的就是摸摸这、摸摸那,鼓捣各式各样的东西。有一回到了外公家,他很快看上了收音机,拨弄玩耍起来,调频、调音量、伸缩天线,玩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只听“砰”一声,收音机摔到了地上,没有声音了。

小家伙吓了一跳,捡起来跑来找我,一脸求助的尴尬样儿。我和他说:“你知道妈妈不会批评你,但是男子汉要承担起责任。我可以和你一起看看,给你支支招,不过,事情还是得你自己解决。”

我坐下来,让孩子找来工具,开始和孩子一起研究那台简单的收音机。没折腾多久,瑞超居然已经把外壳卸下了。看着机器内复杂的金属焊点、电线、电路板,他的小眼睛睁得大大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有的连在大学里学过电子电路的我也答不上来。但我坚持没有敷衍了事,而是选择回到家里,继续和他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慢慢给他解释,终于解开他的疑惑。

最后,他把修好了的收音机还给了外公,还向外公演示功能一切正常,外公夸外孙能干,我和瑞超相视而笑。

这个多年前摔坏外公收音机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也许就是那些启蒙,让他后来极有兴趣参加各类电子、计算机方面的兴趣社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试想,如果我们把他的习惯当成多动症,千方百计管住他的手,或许就浇灭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如果我们把他的小失误当成了麻烦,一味去责备他,那么哪怕是一个嫌弃的眼神,或许就错失了引导他探索新知的机会……好在这些“如果”都没有成为现实,不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

我曾经看过一场著名的TED演讲《学校扼杀创造力》。创造力教育专家肯·罗宾森爵士说,“如果你不准备好犯错,你将永远不会发明任何原创的东西……我们污名化错误。在教育体系里,错误是你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结果就是我们把孩子的创造力教没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创新的头脑。可是,如果天天逼着他抄写、默写、背诵,创新的种子如何发芽?如果不给他尝试的机会、面对他的奇思怪想冷嘲热讽,甚至一犯错就猛批一顿,创新的幼苗如何茁壮?如果不放手让他自我把握,而是手把手让他按部就班地发展,创新的枝叶又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多带孩子观察大自然、多听故事、多做游戏;对孩子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各种奇思妙想予以鼓励,守护孩子最可贵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努力将孩子的“破坏力”转化为“创造力”。

要知道,创新经济学之父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就是“创造性破坏”。没有破坏,何来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