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代宗师生死劫

一代宗师生死劫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代京剧宗师、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先生,于一九七五年三月八日黯然离开人寰。于是,我面前有了这样一部书稿:周信芳次女周易(采蕰)女士口述,孙树先生执笔写成的《麒麟童生死情缘》。全书落脚于周信芳这一代宗师的艺术生涯,可以感到,此中处处有一个裘丽琳在。外调人员借故支开了专案组人员,谈到一九〇五年周信芳十一岁时改名麒麟童的由来。众人同声一哭,对这一代宗师永怀思念。

一代京剧宗师、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先生,于一九七五年三月八日黯然离开人寰。其时,他还戴着“反革命分子”帽子,他还不知道他的爱妻裘丽琳早于七年前遭红卫兵毒打之后,因肾脏成病,尿中毒而逝世。周信芳在裘丽琳惨遭毒打的前一天“隔离受审”,一九七〇年秋解除隔离回家之后,儿子在外地“劳动改造”,孙女在精神病院治疗,难得儿媳想方设法瞒过他爱妻的死讯。对于被宣布为“反革命分子”,他是冷眼视之,傲然以对,随口哼出:“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恶人尽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一生不知演出了多少次《徐策跑城》,每当他全神贯注唱出这四句高拨子,满堂总是掌声如雷。如今他只是低声哼吟,同样表达了善善恶恶的态度,是他对历史的信任与期待。然而,对于患难与共、一生恩爱的妻子,他不能忘怀。闭眼之前,他近乎谵语似地说:“不用再骗我了,我早就明白了,你们姆妈去了,她在等我!”这是绝望的呼嚎,爱情的悲鸣。

有许多文章论述麒派艺术的萃华,有许多文章阐发周信芳对于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有许多文章表扬周信芳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许多文章综论周信芳的勤奋学习精神,从传统学习,从其他剧种学习,从新文艺学习。但是,只有少数文章写及周信芳与裘丽琳的爱情生活。而这位上海著名银楼老板的三小姐,却与周信芳一生不可或离,从“私奔”同居到正式结婚,到以自己全部精力帮助周信芳(金钱和金钱以外),两人情爱弥笃,至老而愈见其切。周信芳在社会上的种种危难,得力于贤内助的斡旋化解,周信芳的艺术生涯与创造,得力于裘丽琳的热心支持。可以这么说,没有这样一个妻子,周信芳或将有失其光彩。

这本书的可贵,在于如实写作。所谓纪实作品,这些年被糟践得不成样子了。向壁虚构,无中生有,已成习见之象。纪实,只不过成了此类作品造假的幌子。此书如实写来,一洗积弊。口述者周易,不为尊亲讳,如实道父母事,如母亲之为爱情私奔,后来又阻挠女儿的爱情生活;父亲之迷恋青楼女子,之投拜黄金荣。只有这样,才活脱写出了当时社会,是历史的真实,以此体现了口述者的历史观。作者孙树棻先生,与周家有深厚的交谊,洞悉其时社会,得心应手,厚积薄发,写来感人。

读是书,我深深感动。尤感染于我者,是书中周信芳关押少教所时一次特殊外调。外调人员借故支开了专案组人员,谈到一九〇五年周信芳十一岁时改名麒麟童的由来。时周信芳第一次到上海登台,临时请一位会书法的北京老人写海报,听前台管事报名七龄童,一挥写成麒麟童,从此定名。这位误写麒麟童三字的人姓王,不知其名。今天来外调的这个人说,老人是他的曾祖,七七事变时以九十高龄逝世,生前两眼已瞎,一直听麒麟童唱片,临逝,要子孙有机会见着麒麟童时对他说:“他没有辜负这个好艺名,连我这个给他起名的人也沾光了。”来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居然以奇异的身份,来到隔离“犯人”警卫森严的所在,对周信芳说了这番话。这是艺术的力量所致。人民的演员得此人民之爱,可以想像周信芳当时激动的心情。“文化大革命”无论怎样摧残艺术,艺术的感染力却永远摧残不了。犹忆“文革”结束之后,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周信芳追悼会的情景。那天大厅内外挤满了人,几无插足之地,有许多人站在厅外院子里。上海的老市委书记刘晓时养病上海,也步履艰难地参加了追悼会。众人同声一哭,对这一代宗师永怀思念。

这本书还提供了不少周信芳身世材料,可正讹传,可供专家研究。这里说一件事。周信芳早年遭顾竹轩剥削压榨,不得不离开上海,飘泊江湖,在汉口演出时患脱力伤寒,病愈之后,完全倒嗓,原来高亢清亮的嗓音,从此变得沙哑低沉,终其身如此。我曾经对学麒派的演员,故意使自己的嗓子沙哑低沉以为这才是麟派这种做法产生怀疑。又闻周信芳生前,也对此种做法不以为然,说是我是不得已而为此,你有一副好嗓子,为什么要使它沙哑呢。读了书中倒嗓由来一节,感到周信芳不以学麒派必得让嗓音沙哑为可取之说有据。嗓音沙哑是后天的缺点,周信芳利用这个缺点而创造发挥成特点,同时也更着重去致力于表演上的精到,技艺日精。这正是一个大艺术家的本色。今之麒派演员已属屈指可数,但愿他们和继起的麒派(如果还有的话)善体师言,体现出真正的麒派,而不是唯沙哑嗓音是趋。

我曾经是一个京戏迷,尤倾心麒派,多年以来,不复进入剧场,今之京剧如何,不得而知焉。写这篇序言,对我已同隔靴搔痒。却因偶然,答应一试。客旅中读此书,几至昼夜不舍,勉成此篇,着意在“生死情缘”,京剧之宏扬,麒派之复振,读是书者或当于“生死情缘”中得之。故乐为之序。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于香港城市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