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生平年代考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生平年代考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是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自从宋代以来,各书籍统一了四祖生平年代的说法,却未见任何依据。本文试图依据塔砖铭文对照多部禅宗初期的典籍,列表推算四祖的生平年代,以便作出合乎逻辑的考证。还有徐文明《四祖道信大师生平的几个问题》,针对杨曾文的观点提出质疑:“此塔究竟是供养诸佛还是供养三祖,是建于开皇十二年还是后世……道信作为一个13岁的小沙弥是否有资格来‘撰写铭文’还是问题。”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生平年代考

黄梅四祖正觉寺 杨洪安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是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他集高超的禅定、医术、武术于一身,生平充满传奇色彩。研读唐代典籍,少见四祖生平年代,仅能依据四祖礼师三祖的时间推算,仅见《历代法宝记》和《续高僧传》载有:“四祖于唐永徽二年坐化,年七十有二。”自从宋代以来,各书籍统一了四祖生平年代的说法,却未见任何依据。近代记载并且问世的四祖为三祖建造的供养砖及其铭文,成为惟一的四祖存世的实物历料。本文试图依据塔砖铭文对照多部禅宗初期的典籍,列表推算四祖的生平年代,以便作出合乎逻辑的考证。

对三祖供养塔砖铭的解释

四祖道信为三祖僧璨所建供养塔砖,“纵15.5厘米,横11.4厘米,厚3.6厘米。铭文在砖正面壁30字,左侧壁8字,共38字。铭文为阳文阴刻,于范上模印而成。字面行间作界格。塔砖全铭为:‘大隋开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左侧壁铭为:‘大隋开皇十二年作。’”

最早记载此砖的当是五五泉李佐贤《古泉汇》。

清代《金石古物考·陶斋藏石记》认为是隋开皇时“行用”,关系到三祖和四祖两代传法掌故。但认为“化”若作去世讲,与《五灯会元》所记年岁不合,故把“隐化”解释为隐居传化,“结塔供养”解释为供养诸佛。

现代有乌以风先生1956年从杭州得此塔砖拓片一纸,因撰《潜山三祖寺供养塔砖拓本跋》,却隐秘不宣拓片内容,用别的方式来“论证”隐居行化和结塔供养诸佛的正确性

1984年,乌以风编著《天柱山志》,登载合肥龚氏所藏塔砖尺寸和铭文内容。

1985年,陈浩先生《隋禅宗三祖僧璨塔铭砖》载:1982年出土,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塔铭砖尺寸和铭文内容(与合肥龚氏所藏塔砖相同),并载拓片图。认为塔砖铭文所记僧璨卒于592年,对于研究隋唐之际禅宗传授历史有重要价值

2000年首届中国禅宗祖庭文化网络研讨会召开,会上部分学者提及塔砖铭。各自保留观点

近年王晖先生《僧璨大师生平与“信心铭”新探》考证了僧璨生平年代。论证:隐即痛,化即死,隐化即痛灭、逝世。反驳了隐居行化和结塔供养诸佛的论点。进而论证:三祖僧璨实际圆寂的时间比一些典籍的记载早14年。

2006年,郭东方先生《隋僧璨大士塔铭考记》认为铭文是四祖存世的惟一真迹,并且按塔砖铭的时间推测三祖和四祖的生平。至此,塔砖铭真正成为隋唐禅宗史研究的实物。

然而,学术界对于塔砖铭产生了歧义,主要是集中在对于“隐化”的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隐化”即隐居教化。乌以风认为三祖“隐居皖公山岫,隐居导化众生”,“生前建塔,供养佛祖”;杨曾文认为:三祖“隐居传法”,“建塔供养诸佛,道信铭记”

另一种观点认为“隐化”就是圆寂或入灭。王晖认为:塔砖铭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待得十分清楚。两块铭文砖以铁的事实证明,僧璨于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圆寂,这比历史上定论的隋大业二年(606)提前了14年;塔砖铭为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三祖入灭时间的准确记载,四祖为纪念三祖结塔时所造,并且铭记。

还有徐文明《四祖道信大师生平的几个问题》,针对杨曾文的观点提出质疑:“此塔究竟是供养诸佛还是供养三祖,是建于开皇十二年还是后世……道信作为一个13岁的小沙弥是否有资格来‘撰写铭文’还是问题。”这也是由于对于隐化不同的理解而延伸的。

隐化这个词是由“隐”和“化”两个字组成的,按照隐居传化的思路,就是把两个字单独理解。隐字有隐居、隐迹的意思,这不存在异议。化字在佛教既有教化和受化的意思,还有去世的意思。如《高僧传》多处载:“忽然从化”,“言讫便化”,“奄然而化”;《续高僧传》多处载有“迁化”,“无疾而化”等。《历代法宝记》载:三祖“语已,一手攀会中树枝,奄然立化。亦不知年几”。《三祖寺志》十余处载:三祖“合掌立化”。三祖寺还建有立化亭、立化塔。《辞源》解释“化”:①变化,改变。②生,造化。③死。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乐肤。”佛家称为坐化,道家称为羽化,亦此义。④融解,溶解。⑤焚烧。⑥习惯,风气。⑦乞求、募化。⑧古“货”字的省文。简而言之,这里的化可以理解为教化或者死亡

但是,一个词组之意,不是由构成这个词的单字的简单相加。发展≠发+展,隐化≠隐+化,把“隐”和“化”分开理解是错误的。在这里,要正确理解隐化之意,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词组,并且历史地认识它。

又,《辞源》的解释,“隐化,去世。死的婉称。唐陈子昂陈伯玉集六府君有周文林郎陈公墓志文:‘公讳元敬……七月十七日己未隐化于私馆。”

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三祖宝塔碑记》载:“既而三祖鉴智禅师隐迹示灭于斯。”img1873

明确地说,隐化就是去世的意思,只是说得好听一些。“隐迹示灭”正是古人对于“隐化”最好的诠释。

那么,乌以风、杨曾文的观点,显然是沿袭了《陶斋藏石记》的观点,把“隐”与“化”分开解释,又对“化”字偏取教化之意,又把三祖“隐化于皖公山岫”拟作“世尊游行诸国时”,企图圆转其“生前建塔,供养诸佛”的奇想。如果三祖是一边隐居传化,一边又大力张扬建塔树功,还让道信在塔砖上铭记,岂不成了一边卖矛一边卖盾吗?到底是隐居还是张扬呢?

所以,只有以“三祖隐迹示灭于皖公山岫”为前提,才有可能产生“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一结果。塔砖铭准确记载了三祖入灭和四祖建塔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即“大隋开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此砖为“大隋开皇十二年作”。

关于三祖僧璨的生平年代,历来记载不准确。唐郭文聿《黄山三祖塔铭并序》和唐张彥远《三祖大师碑阴记》,没有记录三祖年代及入灭时间;唐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故镜智禅师碑记并序》载:三祖“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大历六年为公元771年,距公元592年为179年,距606年仅165年。大历七年独孤及《舒州山谷上方禅门第三祖璨大师塔铭》载:“大师迁灭将二百年。”img1874《续高僧传·辨义传》有到仁寿四年(604)时,僧璨已经去世“积年”的记载img1875。宋《法运通塞志》载:三祖“隋开皇初居皖山,传法于沙弥道信,悠游江国。以是年归还旧址,为众说法,俨立而逝,塔于山谷寺。”img1876《天柱山志》第171页载:“三祖供养塔。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四祖道信为供养三祖僧璨师建修。塔早毁。”《三祖寺志》第239页载:“道信曾造三祖供养塔。”

由上述可以推断,三祖供养塔砖铭是真实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惟一可靠的实物证据。

结论:从唐末逐步演变成为三祖于隋大业二年灭化的结论,应该依据塔砖铭而改写;四祖生平年代也应该依据塔砖铭而推断。

四祖生平年代考证

关于四祖道信大师的生平年代,隋代仅有塔砖铭记载,唐及五代记载不详,且各家不同。自宋代《传法正宗记》和《景德传灯录》以后,《五灯会元》等诸典籍说法却基本雷同,令人置疑。笔者采用列表的方法,以郭东方《隋僧璨大士塔砖铭考记》推算的四祖生平年代,对照《楞伽师资记》、《历代传法宝记》、《续高僧传》、《双峰山曹溪宝林传》、五代《祖堂集》、宋《天圣广灯录》、《传法正宗记》、《景德传灯录》等典籍,依据塔砖铭的记载,推算四祖生平年代。

隋开皇十二年,三祖入灭,四祖结塔铭记,这是塔砖铭所提供的推算四祖年代的最可靠基点。如果三祖入灭的时间是隋开皇十二年,又依照唐代以后的说法,开皇十二年四祖才14岁,如何承担起继承衣法和建塔铭记的重任呢?显然,唐代以后形成的关于四祖年代的记载发生了错误,还是应当根据唐代典籍推算方为合理。

据《历代传法宝纪》载:四祖“少小出家承事璨大师”img1877;《楞伽师资纪》载:“唯僧道信,奉事璨十二年,璨印道信,见了佛性。”img1878《续高僧传》载:“道信7岁经事一师,密怀斋戒五载。再去皖山由二僧授法,经十年师往罗浮,三年回皖山入灭。”img1879《双峰山曹溪宝林传》载:会中有沙弥道信14岁,侍奉三祖八九年,再吉州受戒,三祖游罗浮山回,“合掌而终”。据上述史料可推出:

公元592年,三祖入灭时,道信年龄为25岁。(依《续高僧传》,7岁加5载斋戒,加10年授法,加3年师往罗浮,推算为25岁;或依《宝林传》14岁,加侍奉八九年,加师出游至入灭时间,大致为25岁。)其他的年代以此为基数,按实际年龄推算。

由此,道信出生年份为592-25=567年,即陈废帝光大元年;7岁出家,为574年,即陈宣帝太建六年;14岁投师三祖,为581年,即隋开皇元年。

道信23岁吉州受戒,同年继承三祖衣法为禅宗第四祖,为590年,即隋开皇十年。

公元592年,即隋开皇十二年,道信25岁。三祖入灭,道信结塔供养并且铭记。房琯碑载:“道信奔自双峰,领徒众数百,葬大师于所居之处。时人始知道信得法于大师。”img1880《天圣广灯录》载:“众奉全身起塔焉。”img1881可以成立。因此时道信已经做③了两年的祖师,已有能力率领徒众数百人为师送葬结塔铭记。当然,“奔自双峰”之句,尚须考证。其中“时人始知”,当指今安徽潜山县的人才得知有四祖道信之事。

四祖38岁住吉州寺,为605年,即隋大业元年,且行迹江西。《传法正宗记》载:“隋大业间,尝南游至庐陵。”img1882《续高僧传》载:四祖附名住吉州寺,再往庐山住大林寺十年img1883

四祖41岁,收7岁弘忍为徒,并带其往大林寺,为公元608年,即隋大业四年。《楞伽师资纪》载:弘忍“七岁奉事道信禅师”img1884。《历代法宝记》载:弘忍13岁入道,30年不离信大师左右img1885

615年,即隋大业十一年,四祖48岁,《历代法宝记》载:“信大师遥见蕲州黄梅破头山,有紫云盖,信大师遂住此山,后改为双峰山。”img1886《续高僧传》载:四祖见双峰有好泉石,住30余年,诸州学道,无远不至。自615年至651年,四祖定居双峰山36年。若按唐武德七年(624)为四祖在双峰山创寺,则四祖住双峰山的时间为27年,不足30年,故不可取。四祖在双峰山创寺,为第一个禅宗道场,组成了第一个禅宗僧团,农禅并作,坐作双修,并开创东山法门,开创中国禅宗的新局面。

617年,即隋大业十三年,四祖50岁,率徒众解吉州围城之难。唐代典籍未载此事时间,而宋代《天圣广圣录》、《景德传灯录》都载明为大业十三年。

637年,即贞观十一年,四祖70岁,《景德传灯录》载:四祖渡江访法融,形成牛头宗img1887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四祖76岁。《历代法宝记》载:“贞观十七年,文武皇帝敕使于双峰山,请信禅师入内。信禅师辞老不至。”img1888《景德传灯录》载:四祖四辞皇诏不起img1889。至此年,国家开始重视禅宗,四祖为第一个受到皇帝诏请入内的禅师。

公元649年(永徽元年),《历代法宝记》载:“经30余年,付嘱法及袈裟于弘忍”,弘忍成为禅宗第五祖。

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四祖84岁,坐化于双峰山。

推算至此,才敢相信典籍记载的四祖昼夜常坐不卧,60余年胁不至席”的说法可以成立。此说首见《历代法宝记》。以后诸典籍跟着说,但记载四祖的年纪只有72岁,就是说四祖从10岁的时候——刚进入生长发育的孩童就开始常坐不卧,令人怀疑。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载:印度禅宗第十代祖胁尊者,原为梵志师,80岁出家为比丘,被人讥笑:愚夫朽老,无所进取,到清流混饭吃。胁尊者因此发誓:不成正果,终不胁至于席。后终苦修成正果,所以称为胁尊者。昼夜胁不至席,道家称为不倒丹,要有明师指教,经过多年苦修,经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过程,才可能达到不倒丹的功夫。道信581年14岁投师三祖,得三祖真传,至590年受三祖衣法,直至651年坐化,才有可能做到“60余年胁不至席”。

上述考证,解答了三祖开皇十二年入灭时,四祖是否有能力建塔和铭记的问题;解答了四祖卓锡双峰山不足三十余年的问题;解答了四祖如果72岁坐化,难以实现“六十余年胁不至席”的问题。总之,主要是依据隋代塔砖铭和唐代典籍的记载,解答了自宋代以来记载中存在的四祖道信禅师的年龄与历史事件不相符合的矛盾。

尚待考证的几个问题

四祖道信大师处于中国禅宗初期,由于年代久远,记录不详,历代演变,给关于四祖生平年代考证带来很大困难。笔者认为,尚待进一步考证的主要有六个问题。

第一,590年(开皇十年),道信受戒受衣法成为四祖至592年三祖入灭之间,四祖居住在哪里?

第二,592年(开皇十年),三祖入灭、四祖结塔之后,至614年(隋大业十年)之间,典籍仅载:附名住吉州、住庐山大林寺。到底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不确切。

第三,《大冶县志》载,四祖在大冶县南建广法寺,是何时?

第四,明洪武《蕲州府志》载:正觉寺,在州南凤凰山麓,隋大业间建,唐四祖卓锡于此,后涉黄梅。明初重建置僧会司。原址现建有油库,急需挖掘考证。

第五,据黄梅陈静安《地方志摘抄本》载:“隋:僧璨,得达摩之道于慧可,居蕲水之青狮山。传其法于道信,是为三祖。”现浠水县青狮山天然寺存有清康熙间三祖栖隐天然寺的石碑。这两项,在僧史上无记载。待考。

第六,《黄梅县志》载:孔垅接待寺为四祖所建。明代重建。毁于康熙间。也需考证。

总之,地方志的一些记载,虽然没能进入僧史,但对于禅宗初期研究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希望同仁能认真对待。

自从清代《陶斋藏石记》记载三祖供养塔砖,到今年郭东方据塔砖铭推算四祖的年代,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笔者沿着先行者的足迹,考证四祖的生平年代,试图窥斑见豹,难免挂一漏万,恭请方家指正。

注释

①郭东方:《隋僧璨大士塔砖铭考记》,待发。

②《三祖寺志》黄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此书原载于《天柱山志》。

③《文物》1985年第4期,第8页。

④王晖:《隋僧璨大师生平与“信心铭”新探》。http://www.qigongworld.net: 81/bbs/viewthread.php?tid=1874.

⑤《天柱山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页。

⑥《黄梅四祖寺与中国禅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⑦《黄梅四祖寺与中国禅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⑧《禅宗全书》第一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⑨《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第388页。

⑩《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第3298页。

img1890《三祖寺志》,黄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img1891《禅宗全书》第一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348~351页。

img1892《乾隆大藏经》第113册,传正有限公司编辑部1991年版,第411页。

img1893《永乐大典》第十七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3页。隋开皇共二十年,开皇初当指开皇十年以前。

img1894《禅宗全书》第一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img1895《禅宗全书》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img1896《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1~857页。

img1897《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3~673页。

img1898《禅宗全书》第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img1899《禅宗全书》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512页。

img1900、《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1页。

img1901《禅宗全书》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img1902《禅宗全书》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img1903img1904《禅宗全书》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