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诗圣杜甫彭衙行

诗圣杜甫彭衙行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穿越大唐,看,诗圣杜甫出了长安城正向彭衙古道走过来!诗人回忆在彭衙的种种事情,感慨万千,随兴写出了著名的友情诗《客至》:诗圣杜甫彭衙之行,在白水人民心中留下了不灭的记忆。石碑现存白水县文物馆内,印证了诗圣杜甫彭衙之行。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前期,两次经过彭衙古道,在白水共创作四首诗,以及与彭衙之行关联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和《客至》两首诗。

白水县乃陕西北部一山区小县也,在唐朝属于远离京都长安的偏僻小县,长期与北方胡人属地接壤,也算边关地带。恰在唐王朝政局风云变幻的年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及其舅父崔顼与这块土地有了亲密的接触。诗人在白水留下了四首诗,其中《白水明府舅宅喜雨》(白水作)及《客至》(成都草堂作)两首诗,无不显示着舅甥二人情谊深厚以及对曾经生活过的白水的一片深情。

白水,一个令杜甫舅甥魂牵梦萦的地方!

唐天宝十四年至至德二年(755年—757年)三年间,诗圣杜甫两过彭衙(白水古称),经历了人生最危难的时期,但他忠于大唐,谱写了历史现实主义的辉煌诗篇。

历史风雨过后,战争烟云弥散,回首历史,大唐盛衰的往事历历在目。穿越大唐,看,诗圣杜甫出了长安城正向彭衙古道走过来!

天宝十四年秋,在长安通往奉先(蒲城古称)的驿道上,我们的诗圣杜甫,一位骑马而行的中年男子,衣着简朴,面目清瘦,眉宇间深含忧愁,经历十年的长安求官之路,终于官拜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八品官)。久未归家,思念妻儿急切,赶赴奉先探望寄居此地的妻儿。

赶到奉先县城,诗人先去拜访夫人的舅父——奉先县的杨县令。这一日,正值九月九日重阳节,庭院里,月光如水,清风习习,恰是饮酒欢宴之良宵。正好杜甫的舅舅彭衙县尉崔顼亦受杨县令相邀聚会。面对亲友欢聚一堂的喜悦之情,诗人暂时忘记了万般烦恼,心情舒畅之际,开怀吟诗一首,题曰《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

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

“白水”一词第一次在诗人的诗中出现,诗人苦难艰辛的彭衙之行序幕被拉开!

第二天,诗人急忙赶回家,刚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小儿子已被活活饿死。诗人压抑不住满腔悲痛,邻居们也呜呜咽咽,泪流不止,诗人内心说不出多么的惭愧!一个做父亲的,竟然没本事养活自己的孩子!谁能料到,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穷苦人家,却仍然弄不到饭吃!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再想想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起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诗人的心碎了,奸臣祸害国家,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危急,民族危难,自己一家的穷苦灾难暂且不提,但大唐的社稷正面临着由盛转衰的多事之秋!山河满目疮痍,诗人愤然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诗句有: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此诗反映了诗人具有洞察时事、关注国家安危政治灵敏嗅觉,表现了诗人作为正直的大唐知识分子,虽自己身处危境,但具有心系天下、忠君爱国、矢志不移、推己及人的博大襟怀!

天宝十五年(756年)四月,杜甫从奉先携家人投奔彭衙的舅舅崔顼。白水属渭北旱塬,自古春夏旱秋季涝。一日天降大雨,杜甫因结束了长期遭受战乱居无定所的生活,适逢天降喜雨,缓解了旱情,同时又看到舅舅治理下的白水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高兴至极,把酒临风,弹琴鼓瑟,引吭高歌,写下了《白水明府舅宅喜雨》:

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

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

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

从诗中对彭衙春旱秋涝现象的描述,足见诗人在彭衙居留时间不会太短,对彭衙自然人文十分熟悉,他很依恋这片土地!诗人畅想:大唐官员若能像吾舅一样治理国家,大唐江山将会永葆繁荣,百姓乐业!

诗人杜甫客居渭北白水的几个月里,时遇反臣安禄山叛乱,诗人密切关注安史之乱动态,深深忧虑大唐前途。站在城墙上望彭衙山水,感慨伤感,奋笔写下《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诗中有云:

兵气涨林峦,川光杂锋镝。

知是相公军,铁马云雾积。

玉觞淡无味,胡羯岂强敌。

长歌激屋梁,泪下流衽席。

人生半哀乐,天地有顺逆。

慨彼万国夫,休明备征狄。

猛将纷填委,庙谋蓄长策。

东郊何时开,带甲且来释。

作为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渴望战乱之中的李唐明主重振国威。

同年六月,潼关失守,彭衙告急,诗人不得不携家逃难离开此地,投奔李唐临时政府所在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诗人携家一路北上,自彭衙(今白水县)取道华原(今耀州区安里乡),至三川县(今富县吉子现乡三川驿),来到州羌村(今富县岔口乡羌村),在芦子关(今安塞县)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

唐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授官右拾遗。闰八月,杜甫因宰相房事被墨制放还州省亲。次年十一月中旬,杜甫携家离开羌村,迁往长安,再一次经过彭衙北部,回忆往事,写下一首流传至今的《彭衙行》,其中诗句云: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诗人杜甫一家北上逃难时,历尽饥饿、寒冷、暴雨、道路泥泞、荆棘丛生等,夜晚在同家洼(今白水县林皋镇中原村,村内同姓人居多)幸遇好朋友孙宰。孙宰一家热情招待,为诗人一家接风洗尘,无微不至的关怀令诗人万分感动。

动乱年代,庭门重重,孙宰听诗人叩门,大门敞开,热情迎接,可见诗人当时在文坛的声望,令偏居僻乡的读书人孙宰是何等的仰慕!诗人对妻儿关爱无微、不离不弃之情在诗中尽显,因而诗人被后世诗坛誉为“情圣”。

公元761年,诗人在成都浣花溪营建了草堂。一日,原彭衙县令、杜甫的表舅崔顼来看望外甥,诗人既高兴又为难。冷清的茅舍难得有亲人来,家里自然要好好打扫、整理一番,理应用丰盛的酒食来招待远道而来的至亲,可拮据的生活,连一坛像样的好酒和一顿可口的饭菜都没有,只好用自酿的陈酒和简单的饭菜来招呼对自己有恩的舅舅。自己客居这里朋友稀少,没有人陪舅舅喝酒,气氛不够,叫邻居一块儿来喝,也让舅舅喝个尽兴。诗人回忆在彭衙的种种事情,感慨万千,随兴写出了著名的友情诗《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圣杜甫彭衙之行,在白水人民心中留下了不灭的记忆。杜甫自奉先到彭衙经过的沿途村庄,保留有因纪念杜甫而命名的村庄“蔡邓”(杜甫踩镫上马的地方,在今蒲城境内)和“甫下”(杜甫下马的地方,在今白水县西固镇境内)。

宋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十五日,白水令贾京邀请宋代有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李通儒,在县境立石刻杜甫《彭衙行》《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九月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四首诗,并刻《杜子美诗》石碑于庙内。石碑现存白水县文物馆内,印证了诗圣杜甫彭衙之行。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前期,两次经过彭衙古道,在白水共创作四首诗,以及与彭衙之行关联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和《客至》两首诗。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后,是诗人人生中最低谷、最凶险的时期,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极其重要的事件。它结束了诗人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清客式的生活,打开了广阔生活中的另一扇天窗,一家人经历饥饿、逃难、战争,感受了亲情友情,真实体会了下层百姓的疾苦,使诗人创作风格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反映史实,他的“爱国忧民”思想更加坚定。

两次彭衙之行,是诗人思想转变和创作的分水岭。诗人平生第一次亲身体会和接触了底层老百姓诗歌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和历史主义风格转变,从此诗人笔下描绘大唐后期社会风起云涌的史诗画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远古彭衙道走出,诗人又开始了艰难的流离生活,更多反映历史现实的诗歌喷涌而出,一代诗圣从彭衙古道走向大唐诗歌圣坛!

遥亭点评

刘会明这篇有关诗圣杜甫的文化散文,在这次征文活动中别出心裁。作者热爱文学的真诚令人钦佩。在我们提出修改意见之后,作者反复修改,多方考证,使得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从彭衙古道的夜色中姗姗而来。这篇文章需要细嚼慢咽才能够体会到独特的历史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