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甬上四先生”与新儒学在四明的传播发展

“甬上四先生”与新儒学在四明的传播发展

时间:2022-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时,四明学术人才出现了群体性爆发,其标志就是“甬上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讲学月湖之畔。其势力之大,影响之广,超过江西陆学门人。因甬江流经其地,故号称“甬上四先生”,或“明州四先生”“四明四先生”。其居家讲学的书堂称广平书院。可见其学术地位之重和在书院发展方面的贡献、影响之大。四君子在理论上为弘扬和发展陆九渊心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陆学在浙东地区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宋时,四明学术人才出现了群体性爆发,其标志就是“甬上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讲学月湖之畔。“甬上四先生”志趣相投,既是同乡又是同学,甚至在血缘上也相互关联。在他们的努力下,四明学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儒家文化不仅在四明地域的影响超越了道家、佛家文化,而且径直走上时代的巅峰,他们所创立的“四明学派”堪与“闽学”“关学”“蜀学”相媲美、相呼应,蔚为壮观。

陆九渊在槐堂、象山讲学前后数十年,弟子数千人。“然其学脉流传,偏于浙东。”朱熹也曾说过:“浙东学者,多子静门人,类能卓然自立,相见之次,便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其势力之大,影响之广,超过江西陆学门人。最著名的有明州慈溪杨简、鄞县袁燮、奉化舒璘和定海沈焕四人。因甬江流经其地,故号称“甬上四先生”,或“明州四先生”“四明四先生”。

杨简,乾道五年(1169)进士,先为富阳主簿。陆九渊路过富阳时,两人夜集双明阁,曾以扇讼为例,说孰是孰非,非本心为何?杨简闻之,“忽觉此心清明澄然”,继而拱坐达旦,质明拜纳,遂称弟子。后曾应鄞县史氏之请,多次在碧沚书院讲学,甬上士子从游者如云。杨简曾筑室于慈溪德润湖畔,更名慈湖,聚徒讲学,后人建慈湖书院以为纪念。杨简被誉为“陆氏之功臣”,在陆九渊逝世后对传播和发展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自象山既殁之后,而自得之学始大兴于慈湖。其初虽得于象山,而日用其力,超然独见,开明人心,大功于后学”。

沈焕,在太学读书时,与杨简、袁燮、舒璘为好友,同师事陆九渊。淳熙十年(1183),曾任丞相的史浩有御赐竹洲岛一处(今宁波月湖),史浩素与沈焕相好,于是把部分土地赠予沈焕,史浩在月湖竹洲为之建讲舍,称沈端宪讲舍,或竹洲书院,与杨简、袁燮会讲年余。

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在南宋中后期影响很大,在传播和弘扬陆学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浙东一带形成陆学研究的中心,浙东一带的书院多成为讲习陆学的基地。他们都提倡从人心着手,探寻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统治的立足点,故黄宗羲说:“慈湖(杨简)每提‘心之精神谓之圣’一语,而絜斋(袁燮)之告君,亦曰‘古者大有为之君所以根源治道者,一言以蔽之,此心之精神而已’,可以观四先生学术之同矣。”但因其各自的思想风貌不同,传播陆学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派别,即慈湖学派(杨)、絜斋学派(袁)、广平学派(舒)、定川学派(沈)。文天祥曾形象地勾画四派思想的不同特色:“广平之学,春风和平;定川之学,秋霜肃凝;瞻彼慈湖,云间月澄;瞻彼絜斋,玉泽冰莹。源皆从象山弟兄,养其气翳,出其光明。”杨简以“万物唯心”“万物唯我”的命题将陆九渊的心学向前推进了一步。袁燮把陆九渊心学引向政治和伦理,把人的一切社会行为视为“心”的体现,提出“天人一理”“君民一体”的政治伦理观。舒璘将陆学引入日常生活,强调在平凡的生活中刻苦磨炼,“日有新功”;同时又有折中朱、陆的思想倾向。沈焕顺着陆学的路数,主张修养在于“先立大本”,为学在于“要而不博”;其学也有调和朱、陆的特色。四君子在理论上为弘扬和发展陆九渊心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陆学在浙东地区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杨简在治学开拓等方面,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后来的心学代表王阳明学说的许多观点中都能看到杨简思想的踪迹,如王阳明立论“心之良知谓圣”是非常接近杨简学说的,足见杨简是心学传人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杨简才高德隆,一生多做散官、闲官,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传教讲学。纵观其一生讲学实践,其教育思想和行为之符合规律,直至今天亦光芒四射。比如,他弃科举而注重乡荐里选的主张,为当时古板乏味的科场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主张下层民众也应该接受教育,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儒化了基层民风;他对毋意、从简、省己、践履等修身问学方式的提倡和坚守,深化了后人对知行合一规律的认识;他对培养教师重要性的真知灼见,在现在亦有启示意义;他长期践行德化教育,主张改良社会风俗,居官期间也不忘讲学,与门人子弟交游切磋,为新儒学在四明地区的传播、下移和培养后人做出了卓越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