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皮子秤”与“皮公斗”

“皮子秤”与“皮公斗”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尝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受到打击的皮日休回到家乡后,便致力于编撰他自己的诗文,把他现有的200余篇作品集为10卷,并定名为《皮子文薮》。诗人通过对“橡媪”这一老妇的具体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的社会现实。三是“私债”的剥削。从此毗陵老百姓买卖粮食和称东西,如果怀疑秤量不足,就拿到公平秤上来检验。老百姓高兴地称这秤和斗为“皮子秤”和“皮公斗”。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年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今湖北天门人。尝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在气骨日渐颓靡的晚唐文坛上,皮日休是值得人们记住的一个文学家。

皮日休早年嗜酒,而且对于诗歌有着一种沉迷的执着感,因此又号“醉吟先生”“醉士”乃至“间气布衣”等。由于他少年时期就很聪明能干,举凡在诗歌、散文以及辞赋等文学领域均有着显著的建树,因此他在20多岁时便已出名,但他的仕途却始终充满着荆棘。懿宗咸通七年(866年),时年32岁的皮日休被州官推荐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起先在城东南的永崇里才住上十来天,他的文名便传遍了长安。但他为人耿介,不爱阿谀奉承,因此一些达官权贵对他也不怎么买账,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引荐的皮日休,在考进士落第后,只得黯然地离开了京城。

受到打击的皮日休回到家乡后,便致力于编撰他自己的诗文,把他现有的200余篇作品集为10卷,并定名为《皮子文薮》。第二年,也就是懿宗咸通八载(867年),他带上这些作品集向有关人士投赠,并又参加了进士考试。

这一回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郑愚,他极为欣赏皮日休的诗文,还没有发榜时,他就派人把皮日休请到自己府衙里座谈。郑愚原以为皮日休的诗文如此出众,人也应该是眉清目秀。但见面后,他却不由大失所望。因为皮日休的左眼角下塌,远远看去,简直就像仅有一只眼睛一样。

见此情景,出乎意料的郑愚遂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道:“您的才学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是您仅有一只眼睛,真是太可惜了!”皮日休对郑愚的玩笑很反感,当即便反唇相讥道:“侍郎大人可千万不能因为我这一只眼睛,而使您这原本长有两只眼睛的人也丧失了眼力啊!”这话极大地刺痛了郑愚的自尊心,遂把皮日休从较高的中第位置拉到了最后一名。

尽管考取了进士,但皮日休却始终只是小官卑宦。咸通年间,皮日休到毗陵(今江苏常州)就任。这年风调雨顺,是一个丰收年。皮日休在路上遇到大暴雨,停在半路。这时天已黑,赶了一天的路,皮日休又渴又饿,只好到附近农家求顿饭食。

当他和随从敲门进到屋里时,见一家老小正在吃饭,孩子们见客人来后,都躲到里屋去了。对饥饿之人来说,算是赶上“饭点”了。皮日休向主人说明来意,主人说什么也不肯给他们盛饭,并把锅盖按得紧紧的。

一个随从以为老乡不好说话,故意与他们为难,强行把锅盖揭开,才发现锅里根本没有饭,而是一锅橡子野菜糊!主人不给饭吃的原因才算“真相大白”。

皮日休问道:“老人家,今年粮食收成这么好,为什么还吃橡子和野菜?”

老人看他们不像坏人,就坦率地说:“收成好,不如官家的秤和斗‘好’,大进小出。”

“为什么?”皮日休满是疑惑。

“你们没听说过?我们毗陵有这样一句话:粮食一石余,官家只作五斗。这样算,哪里还有我们吃的粮食!”老人气愤地说。

老人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皮日休心中。不久,他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橡媪叹》,对深受残酷剥削的农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揭露了贪官污吏的罪行,其诗曰: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橡媪叹》是皮日休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对“橡媪”这一老妇的具体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的社会现实。诗人把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加修饰、不事雕琢地流淌在笔端,使作品质朴无华,自然动人。

【《橡媪叹》诗意图】

首先写老妇拾橡子为食的艰辛生活。一开始诗人就用四句诗勾勒出一幅老妇深山拾橡子的图画:深秋季节,正是橡子熟的时候,一个黄发驼背的老妇人,爬上草木丛生的山冈,踏着晨霜,来拾橡子。“黄发”,说明人已经很老了,再加上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弯腰曲背。深秋早晨,风冷霜寒,拾一点儿橡实,她要付出多少艰辛!紧接着,又细细描绘她拾橡子的过程:“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由“盈掬”到“满筐”,她要花费一整天的劳动。拾来橡实经过几番蒸晒,整个冬天全靠它充饥。

为什么黄发老妇要以橡实充饥?是因山区土地瘠薄,还是因灾荒歉收?诗人先不作正面回答,他笔墨一转,用四句诗写出了一派丰收美景:新稻初熟,紫穗飘香。“袭人香”三字,描写出秋风习习、送来阵阵稻香的喜人情景。“紫穗袭人香”,一句诗色香俱全,是一幅农村秋景的写意画,充满了生活气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稻谷的丰收,他们仔细收割,避免带进杂质;又精心舂米,舂好的米,粒粒都像玉耳坠般圆润晶莹。

然而,一面是丰收美景,一面是橡实充饥的现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又怎么会同时发生呢?诗人笔锋又一转,写出了橡媪身受的三种压迫:一是租税之苛重。农民的全部收获,除了“纳于官”之外,竟一无所余。丰年尚且如此,荒年就更不堪设想了。二是贪官污吏的勒索。他们趁丰收之年大捞一把,“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体现出官吏从中剥削比官税还要多。“如何”二字,表现了农民出乎意料的惊诧心理。三是“私债”的剥削。晚唐社会“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他们利用“农时”以官粮放私债,“农毕”自己获得厚利,再把本钱归回“官仓”。国家的官粮竟变成了官吏残农害民、中饱私囊的本钱。

这三重剥削夺了农民的口中食,农民只好“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橡实本不是食粮,却硬要当作食粮吞下肚去。一个“诳”字,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农民的辘辘肠鸣!在诗的结尾几句中,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他没有把统治者同古圣先贤进行对比,而是同被人唾骂的田成子进行对比。连田成子都不如!意思更深了一层。

想到当时的统治者连假仁假义这层伪装都不要了,一心只想从人民身上刮取更多的财富,诗人感到了现实的可悲可惧,于是最终“不觉泪沾裳”。

分析全诗,描写拾橡老妇的苦难生活时,侧重刻画人物的形体外貌和行为过程,让人同情,催人泪下;揭示造成这种恶果的根源时,则侧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情绪,让人愤怒,使人扼腕。诗人是用事实讲话,用真挚热烈的感情打动读者的。

皮日休上任后不久,就到官府检查度量衡器,罢免了贪赃的仓库官吏,并在门前,一边置公平秤一杆,另一边用大石头刻了一个标准斗。从此毗陵老百姓买卖粮食和称东西,如果怀疑秤量不足,就拿到公平秤上来检验。老百姓高兴地称这秤和斗为“皮子秤”和“皮公斗”。

【橡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