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写“台州式的硬气”

传写“台州式的硬气”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说的“台州式的硬气”,就是指方孝孺那种硬骨头精神。这,已成为宁海人乃至台州人的文化符号。方孝孺对宁海人民的影响,可谓历久而弥新。这次,我参加了《宁海历史名人传记丛书》的讨论,读了王海明撰写的《方孝孺传》文稿,更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生动的了解。明太祖赞其有“异才”,但没有起用方孝孺,只是赐赠他绯袍和玉带。可是,明太祖主张重刑罚,方孝孺主张重教化,

宁海县文联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组织宁海当地作家、学者,撰写《宁海历史名人传记丛书》。丛书第一套是所记宁海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五位文人学士:叶梦鼎、胡三省、舒岳祥、卢原质和方孝孺。姑且毋论年代的早迟、官职的大小、学问的深浅,在我的心目中甚至宁海人的心目中,名气最大、道德文章最令人钦敬的首推方孝孺。几百年来,对宁海人道德情操、精神人格影响最大的也是方孝孺。

王海明,笔名南溪生

身为一名宁海籍文人,过去我少小鲁钝,愚蒙未开,尚未接触文学时,不知仕官、作家究竟为何等样人,但我已经知道方孝孺的名字。我知道自幼去南门外洗澡浣衣的大溪旁跃龙山冈,有座方正学读书处;我知道自小经过大街大米巷的高耸的红色牌坊是“正学坊”,是纪念明代我县大儒方孝孺,旁边还有一口“义井”,据说是埋葬着被燕王朱棣杀害的方孝孺的族人。这位前辈读书人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壁,可谓影响了我的一生。

稍长,读到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文章中对“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评价:“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这是在说柔石,也是在说方孝孺,说方孝孺对柔石一生思想、性格、人品、气质的影响。鲁迅说的“台州式的硬气”,就是指方孝孺那种硬骨头精神。这,已成为宁海人乃至台州人的文化符号。方孝孺不仅影响了柔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宁海文人。恐怕全国很少有这样的县市,一位先贤,会影响全县人,成为一方土地人人敬仰的楷模,成为人们精神的象征,实为难得。

柔石如此,作为宁海人的潘天寿也如此。方孝孺对宁海人民的影响,可谓历久而弥新。四百年来,透过岁月浮云,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爝火薪传,成为宁海人民的一种精神人格力量。老一辈宁海人,谁不知道方孝孺这个光辉的名字,谁不知道方孝孺拒绝为明代燕王朱棣草拟篡位诏书而招致“灭十族”的惨祸。

中国文人也大多知道方孝孺,都觉得他最有文人气节。虽然感到“颇有点迂”,对皇帝有些“愚忠”,但对他清廉刚正、宁死不屈的文人品格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引为儒官的楷模。

这次,我参加了《宁海历史名人传记丛书》的讨论,读了王海明撰写的《方孝孺传》文稿,更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生动的了解。不光对这位明朝的宁海名人坎坷的一生有了大致的印象,为我们家乡有方孝孺这样的乡贤而引以为豪,更对他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精神不由得肃然起敬。我禁不住从心底发出感慨:这真是宁海文人的楷模,是典型的宁海人性格,是一种被鲁迅先生称赞的真正的“台州式的硬气”的宁海精神。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海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境内山峦叠翠,溪流萦回,水丰土肥,粮丰林茂;再加上濒临东海的象山港、三门湾两大良港怀抱南北,形成这块风调雨顺、物质富庶的风水宝地。有山,有海,山岳文化和海洋文化互相碰撞融合,粗犷的山里人与水灵灵的海滨人互相交流,经过近两千年历史的渗透与融合,造就了开放复合型的宁海人性格。这就是宁海人津津乐道的“山海精神”!宁海人既有大山一般的坚毅,又有大海一般的开放。这与和宁海相邻的宁波、绍兴等地相比,在城市性格方面有很大差别。

城市性格是由生活在该城乡的千千万万居民的气质所决定的,人多气壮,城市性格也自然而然形成。而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个城乡的老百姓,无不耳濡目染地受到城乡文化的熏陶、浸润和影响,从而形成这个城市人的独特性格。

开阔、开放,有大海般的温柔,再加上山一般的阳刚明快,只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理解宁海的城市和宁海人民的性格才会全面。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勤劳、机巧、富有创造精神、酷爱大自然、富于想象力、人性和谐、刚柔并济、侠骨慧心。

方孝孺就是宁海山海造就的一个宁海学士、一个典型宁海人。方氏的祖先一向为书香门第、礼义世家,有进士,也有塾师。高祖方重桂曾是乡贡进士,祖母为宋代右丞相叶梦鼎的从曾孙女。父亲方克勤担任过山东济宁知府,封为朝列大夫。

《方孝孺传》书影

方孝孺,从小“精敏绝伦”,深得父亲喜爱。父亲将其带在身边亲自管教,担任他的启蒙老师。方孝孺从小在父辈耕读文化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有“读书种子”美称。明朝洪武三年(1370),父亲方克勤赴京考试,名列第二,被授予山东济宁知府,方孝孺就随父赴任。济宁府的曲阜县是孔子家乡,方克勤带方孝孺去瞻仰孔庙,遍访七十二贤人的胜迹,对方孝孺思想的成长产生极大影响。方孝孺在济宁府五年,深入研究儒家学说。后来被选入《古文观止》的《深虑论》《豫让论》就是在济宁所写。当时他只有17岁,文章阐述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武靖王李文忠来济宁视察时,看到方孝孺的文章,破格召见,给予嘉勉。这说明宁海文化教育底蕴的深厚,宁海文人的聪明好学及读书之勤奋,实在不愧“读书种子”之乡的美誉。从此方孝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曾说“吾之所得者,大可以为圣,次可以为贤,上可以友千古,下可以传万世”。这是方孝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态度,可见他年纪轻轻就立下了当廉吏、做清官、做正人的宏愿。他在《君职》里鲜明地提出了“民本”思想,要皇帝心中想着老百姓。

方克勤在济宁府任期内,宣传儒学思想,实行德治,惩治腐败,提倡廉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深受济宁人民爱戴,也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但是,清官总遭贪官嫉,廉吏屡被恶吏害,曹县的知县受到方克勤责备后心怀不满,他为了报复,就联络其他官僚诬告方克勤。方父竟遭诬陷,被谪到江浦去服苦役。

没想到,后来又发生“空印”事件,方克勤再次受到连累。方孝孺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押赴刑场,遭到残酷杀害。这两桩事对方孝孺打击极大,血的教训使他猛醒,光埋头读书无法救国救民。他觉得明太祖想用严酷的刑罚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只会滥杀无辜,类似父亲这样的悲剧还会不断重演。他要总结先人教训,觉得只有决心改革吏治,正本清流,才能为父昭雪,也能为民请命。

洪武十五年(1382),方孝孺的文章、人品已名满天下。方孝孺于是被朱元璋亲自召见,在朝廷接受皇上面试。明太祖赞其有“异才”,但没有起用方孝孺,只是赐赠他绯袍和玉带。后来,明太祖再次召见方孝孺,听取他治国施政的主张。可是,明太祖主张重刑罚,方孝孺主张重教化,两人看法难以一致。明太祖说“今非用孝孺时”,改派他到陕西汉中府任教授。方孝孺的人本思想,与朱元璋的霸道治国思想截然相反,不用他,自是意料之中。朱元璋虽然早认识到方孝孺是一员建国兴邦的大材,但出于政见的不同而不敢重用。方孝孺虽然来到京城,但也没担任什么治国兴邦的要职,只是担任皇上的翰林博士、侍讲、文学博士等虚职。

方孝孺一直主张削藩,自然惹恼燕王朱棣。所以当朱棣黄袍一加身,就发生了众所周知的“灭十族”之事。一共杀死873人,实乃旷古酷刑!“生而有益于死,死而无愧于心”,方孝孺以他一身硬骨,彪炳千秋的正气,成为读书人的品格风范,永远名垂青史。

方孝孺短暂的一生,已在《方孝孺传》的文本中详细叙述了,我不想再在这篇短短的序言中赘述。我只想在这篇短文中强调一点:一个地域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是薪火相传、世代沿袭的,最终才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地域人文精神。

方孝孺被灭了十族,但家乡人还是以此为荣光,为他建造正学坊、义井、方正学读书处。同样,在那大夜弥天、风雨如磐的岁月,一名共产党员被杀后,家乡人民不但不避而远之,反而感到十分荣耀!这恐怕也是一种乡情,这在其他地方恐怕也属十分罕见。这就是宁海人的性格。

后来,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名作家。五十多年来,我感到欣慰的是,宁海这方山水哺育了我,我常以方孝孺、柔石这样的家乡名人而自豪!我的文学生涯、我的人生之路,深受这两位文学前辈、缑城乡贤的启发和影响,我常以他们的道德文章为榜样。

从此,方孝孺、柔石我虽未亲见,但他们的生平事迹却如同黑白电影那样,常在我脑海里放映,越来越鲜明、深刻。随着阅历丰富、年纪增长,我对方孝孺、柔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渐渐领悟到,方孝孺、柔石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骨气,一种宁海人的精神,一种中国文人的骨气,乃何其相似尔!宁为真理玉碎,不为淫威瓦全,铮铮铁骨,宁折不弯。这才是鲁迅说的“台州式的硬气”,这句话从此成为传诵一时的名言,成了宁海人的文化符号、宁海人性格的最确切鉴定。

人文精神是一代代沿袭,一批批相传的。这种宁海人的“台州式的硬气”,不光方孝孺、柔石是典范,同是宁海人的国画大师潘天寿不也这样吗?当被关进囚车拉到家乡批斗时,他却照样在香烟壳上写诗,表明自己的心迹、品格和气节。现在,读了《叶梦鼎传》《舒岳祥传》《胡三省传》以及《卢原质传》,同样看到这些乡贤身上那种面对强权宁死不屈、对皇上的利诱威逼不肯有半点妥协的气节,像既是方孝孺同时代人又是亲戚的卢原质,原本也无大碍,但硬被牵连到方孝孺案中,他毫不避讳,结果同样遭到株连三族,全家六十余口人满门抄斩的厄运。同耶?不同耶?

山海精神,是宁海城乡的性格,也是宁海人民的性格,在《方孝孺传》中又一次得到有力佐证。

关于这本传记本身,我不想再多说什么了,另外几位先生都对其他几本传记写了序言。如果不必讳言的话,我认为这些传记可称之为“从青塚里挖掘出来的文字”,是难能可贵的出土文物。因为方孝孺被灭十族之后,文字资料已消失不少,现在要把六百年前灰飞烟灭的史料点点滴滴发掘出来,写成完整的传记,而且要把方孝孺这位乡贤写得完整生动,这是何等艰巨的工程!但作者还是完成了,可见作者的苦心孤诣、筚路蓝缕。相信今天的宁海人会通过这套《宁海历史名人传记丛书》,从乡贤身上受到启迪,从而把我们家乡建设得更好,这就不悖这本传记和这套丛书出版的初衷了。以上文字,权充为序。

(200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