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西遗存的金源文化

辽西遗存的金源文化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看来金源文化获得的美誉,已是不争的事实了。通过考试入选的人员任用到朝廷和地方各级机构中。这足以说明,当时金朝的科举制度促进了家庭的文化教育。因而在金朝文坛被人誉为大儒和“一代诗宗”的元好问,成了“金源文化”的一个高峰。此墓地充分展现了金源文化已与中原的汉文化的极大融和并有所创新。一个民族的文化,直接并长远地影响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

金源文化,是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东北地区以女真传统文化为底蕴,吸收融汇了中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独具时代和地域特点的一种北方文化。由于女真族于公元10世纪兴盛于黑龙江省阿城南阿什河(古称按出虎水),即汉语称“金水河”,所以女真族建国称“金”,首领完颜阿骨打于1122年正月攻下辽朝中京大定府,以金朝取代辽朝之后逐渐形成融和而又强势的民族文化。

辽西凌河之源当时正处于辽、金政权的京畿重地,金攻克辽中京大明城之后,废掉榆州,仍置和众县属中京大定府所辖。近千年来,政权更替,辽朝、金朝早已成为历史,但如果放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深入到文化的本质去分析,与当时中原的宋文化比较,女真民族所发展起来的“金源文化”还有许多熠熠发光的宝藏可取,辽西至今还有几处文物遗存和事件可得到见证。

金朝在世界上曾最早出现几何学专著《洞渊测圆》,成为当时世界上建筑桥梁必备的指导书籍,今天在凌源天盛号乡发现的金代雕花石拱桥,就是见证金源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该桥已建900多年,结构坚固雄伟,艺术精美,至今令人赞佩不已,其石碑所标明的建筑年代,比金中都(北京)皇帝完颜亮亲自督建的卢沟桥还早23年。而在卢沟桥建成80年后,意大利学者马可·波罗以艺术家的眼光发现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桥”。他说“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那么比这座桥还早建成的东北第一石拱桥——凌源天盛号石拱桥,马可·波罗又作何评价呢?看来金源文化获得的美誉,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金朝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交钞”纸币的国家。1154年,海陵王登位之初,金朝就大量铸铜币并率先使用纸币,时称“交钞”,与金、银、铜币同时使用。据地方博物馆藏调查,金朝在短短120年中,曾为经济发展六次铸钱、发钞,实在是历史中罕见。现在凌河之源发现的钱币已有皇统元宝(金熙宗皇统年),大定通宝(世宗大定年),泰和通宝、重宝(章宗泰和年),崇庆元宝、通宝(金卫治王崇庆年间),至宁元宝(金卫治王至宁年间),贞祐通宝、元宝(宣宗贞佑年)。至于所发“交钞”又分大小两类,大为“贯”,小为“文”,共五种。金朝就是依靠发行纸币来维持国家行政和军事开支。天盛号石拱桥由民间集资所修,足以说明当时金朝统治下,辽西经济发展的富裕程度。

在金朝统治下,金源文化还促进了辽西地区社会礼制的改革和创新

查地方志及有关史料,金朝开国之初在完颜阿骨打的长子完颜宗干领导下,于天会元年就已在全国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开展科举考试,按原辽朝人采用辽制,原宋朝人采用宋制,一切以参考人籍贯举行科举。通过考试入选的人员任用到朝廷和地方各级机构中。

史料记载,在今天盛号、沟门子一带(当时为利州龙山县),就有王维翰于大定二十八年中进士,调贵德州军事判官后任永霸(今朝阳市西)县令,冀禹锡,于崇庆二年考中进士。此外,在金朝大诗人元好问的诗集中,还发现利州(即凌源渗津河一带)有神童侯金鼎,出生14个月就会识字,元好问还写诗赠此神童。这足以说明,当时金朝的科举制度促进了家庭的文化教育。

在尊孔重儒方面,金朝统治者也吸收了以孔子为圣人的汉文化,逐渐把孔子奉为神明,甚至金军攻破宋都汴京(开封),金太宗还向宗翰索要几车四书五经班师还朝。金朝举国上下崇儒学孔,逐渐蔚然成风。因而在金朝文坛被人誉为大儒和“一代诗宗”的元好问,成了“金源文化”的一个高峰。元好问自幼能诗,在而立之年考中进士,做过县令和吏部主事。历经宋、金战乱,写出文学史上著名的“丧乱诗”,堪称那个时代“诗史”般的精品。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元好问的诗豪气雄壮,金声玉振,使诗人登上自杜甫以来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是清人赵翼对元好问诗歌创作成就的极高评价。

风俗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元代诗人刘静修有诗云:“万里山河有燕赵,一代风俗始辽金”。女真人开创的一代风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有些风俗还被后世传承,在今天的辽西也很突出。如,举家食榆树钱,已很普遍,再如以豆制成酱是女真人佐食肉菜米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位元帅杀一知府,数落他罪状时,骂道:“你家有好酱却不献给皇帝尝一尝”。可见金人把酱真当一回事。如今辽西更是家家都有,每餐必备。此外,穿貂皮、登全牛皮鞋;表演杂剧、舞蹈;弹奏音乐,跑冰鞋、玩冰车等风俗习惯,都延续到今天。特别是在墓葬礼制方面,金人的达官显贵去世后已仿照唐、宋的礼制规矩安葬。

在凌源城的大河北乡青松苍郁的山沟里,有一个石羊石虎沟,那里还有辽、金时代的古墓地,完好的石羊、石虎和文臣、武将(翁仲)依然耸立。展现当年礼制已大大向中原靠拢。唐代时的制度是:三品以上官员墓前可置石人、石羊、石虎各两件,四、五品官员只能置石人、石羊各两件。到宋代是三品以上可置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而四、五品以下,不能置石人。由此可见,大河北石羊石虎沟墓地的主人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此墓地充分展现了金源文化已与中原的汉文化的极大融和并有所创新。

一个民族的文化,直接并长远地影响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在东北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先后有几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中华民族发展史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女真民族建立的金朝积极学习汉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因地制宜地吸收了契丹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金源文化,具有古朴粗犷、尚勇豁达、创新善变、雅俗相辅的特点,从而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强势于其他民族。

辽、金时期的石羊、石虎

石刻翁仲

封建的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表面看是锦绣高雅、臻于完美。但细想一下,如果一种文化发展到面临毁家亡国,大敌当前民众也不能奋起反击之时,权衡人与人的关系要重于经济和社会价值,讲求歌舞升平要重于治国实效,追求奢侈淫靡要重于简朴上进,那么这种文化无论表面多么繁荣,其本质上却已经病态百生了。

当年面对辽、金的强势进攻,大宋王朝一次又一次无策可施,无药可医,如果承认文化对政治、经济、军事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从南北朝到清末,北部的契丹文化、女真金源文化、蒙古、满人的文化进入中原后,主领了中国1500年间一半的历史进程,其文化何以有如此功效,这不是值得人们深思吗?

辽西的金源文化遗存,如今还在教育着后世的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