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个城名源考

半个城名源考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半个城是陇东方言的叫法,是人民群众给起的俗名,带有浓厚的陇东乡土气息。我们查找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得知半个城作为环、原二州的边界,时间相当长。严格意义上说,由边界城变成了境内城,人们还叫它“半个城”,已经名不副实了,但这是历史所形成的,一时又难以改变。  从上述情况来看,半个城一定是一座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历史古城,但它却“名不见经传”,在史籍资料中很难找到它的身影。

  在环县城西川上游34公里处的四合岔沟与杨沟的分叉处有一古城,名叫半个城。这城筑在两沟之间的狭长山咀(当地群众叫“堡子咀”)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战国秦长城的一处城障遗址。该城由筑在堡子咀台地上的一串连环小城(堡子)和筑在山坡上的一座大城(群众叫“山城子”)两部分组成。据张耀民先生考证,堡子咀上自东向西的四个连环的古城垣遗迹,其一号城即为与秦长城同时的遗迹,二号城为西汉或秦时所筑,三、四号城为唐时所筑,山坡上的五号城(即山城子)为宋时所筑(见张耀民:《环县半个城考辨》)。不管张先生的考证是否准确可信,该城位置重要,结构完整,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是肯定的。

  对于这样一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古城,为何叫作“半个城”?这名称乍一听,还以为这城不完整,真是“半个”呢。其实不是这样,城是完整的。引起误解的原因,是陇东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

  陇东方言把“半个”读成“Bāng guǒ(棒锅)”,其含义有:(1)和普通话义同,指整体的一部分,与“整个儿”“囫囵”相对。如半个馍,半个苹果;多半个,少半个等。(2)一边的意思。如把这一边叫“这半个”,那一边叫“那半个”或“外半个”。半个城地处环、原二州的边界,城这边属环州(环县),城那边属原州(镇原或固原),用陇东方言来说,就是“这半个××,那半个××”,只取一边之义,并不是说这城不完整。

  半个城是陇东方言的叫法,是人民群众给起的俗名,带有浓厚的陇东乡土气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都这么说,“这半个××,那半个××”,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了,“半个”便成了这座城的名字,它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我们查找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得知半个城作为环、原二州的边界,时间相当长。从隋炀帝大业年间基本确定了边界线,历经唐、五代、北宋、金(南宋)、元、明、清,到民国年间,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尽管行政区域名称时有不同,但两地相邻的格局和双边的地理位置基本没有变化。由于长时期行政区域分治,在古代交通和通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双方来往交流较少,造成城两边群众口音不同,城这边操环县口音,城那边操固原口音。只隔一道沟,一座城,两边口音截然不同。这种情形不单在半个城存在,在环县西部的很多地方也都存在。从合道川上游河谷地带开始,向西北方向延伸,直到小南沟西北的天子渠,这是一条长达60余公里的口音分界线,其东北侧为环县口音,西南侧为固原口音。这条界线与环江主河道基本保持平行态势,也刚好与这一时期(指隋朝至民国时期)环县的西部边界线相一致,界线两边的情形与半个城极其相似。长时期行政区域的分治,竟能留下如此明显的人文印记!时间的威力不仅造就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特点,也为这座古城留下了极具陇东民俗特色的名字——“半个城”。

  半个城在1936年成立红色政权的时候,属固北县辖,1938年固北县撤销,正式划归环县版图,结束了它作为两地边界的历史,现在是虎洞乡南部的一个行政村。严格意义上说,由边界城变成了境内城,人们还叫它“半个城”,已经名不副实了,但这是历史所形成的,一时又难以改变。

  从上述情况来看,半个城一定是一座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历史古城,但它却“名不见经传”,在史籍资料中很难找到它的身影。是它的名字太俗气,登不得大雅,还是它的位置太偏僻,无人知晓?我想都不是,其中一定另有原因。我在之前曾写过一篇《半个城就是“细腰城”》的文章,试图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仍希望能有更多的行家、学者关注和参与研讨这一问题,给半个城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20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