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

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妈妈一边说,一边趴在地上帮没头脑找。没头脑背上书包,夹起算盘,像冲锋似的冲了出去。没头脑一面听,一面点头。——“不是大家都叫他没头脑吗?所以我想了个办法,给他安一个电脑。看吧,一个小小的半导体电子管,就抵得上大脑皮层上的一个神经细胞。”爸爸不过用没头脑的脖子代替了煤油灯,用没头脑的体温代替了煤油灯的废热罢了。寒假过后,没头脑又去上学了。

做事没头没脑,

书本东丢西抛。

跨出大门摔一跤,

幸好不曾迟到。

——半首《西江月》

每天早晨,一到没头脑上学的时候,家里总像大祸临头似的,乱成一团。

“快,快快!历史!……算术本子!啊呀,自然哪儿去啦?……有啦,有啦!——啊呀,还有算盘呐?”

“算盘呢?噢,不是小弟昨天拿去当车子拉来着?书桌底下找找看!”

妈妈一边说,一边趴在地上帮没头脑找。书桌底下,柜子底下……找着了,在床底下哩!——原来这里是小弟的总车库。拴上了麻绳的算盘是昨天新入库的超巨型载重车。

“糟了,糟了!7点10分了!快!快!哎呀,麻绳解不下来啦!”

小弟打的是死结,没头脑解不下来,妈妈也解不下来。

“算了吧,算了吧!就连着麻绳带去吧!快走!快走!”爸爸只顾催没头脑快走。

没头脑背上书包,夹起算盘,像冲锋似的冲了出去。没想到才出大门就摔了一大跤。原来拴在算盘上的麻绳像猫儿的尾巴一样,给夹在门缝里了。

这一跤摔得正好,妈妈追上来啦:

“帽子!帽子!这样大的风,怎么能不戴帽子!”

“要迟到了!要迟到了!”没头脑急得双脚直跳。

“快,快,把孩子的帽子递出来!”妈妈朝屋里的爸爸喊。

“帽子呢?帽子!”爸爸顺手从桌上抓起一顶帽子,一个箭步跑出来,往没头脑的脑袋上一扣。

这一扣,没头脑可真成了个没头脑啦,连眼睛都扣在帽子里了!

“怎么啦?你不管什么帽子就乱扣!”妈妈责怪起爸爸来。

“喔,是我的帽子。”爸爸才看清楚。“美化服装,美化服装!一股劲儿的宣传,你还是给孩子买干部帽。”

“你干吗自己不带头美化一下呢!现在没工夫跟你啰嗦!快找呀,你就快找呀!”

“唔,唔……快7点半了!”没头脑哭丧着脸。

“谁叫你没头没脑的,放东西没有个一定的地方!”爸爸火起来啦。

“现在不是教训儿子的时候!快,快找!帽子!”逢到紧急情况,妈妈可比爸爸能抓住主要关键

三个人正急得团团转。幸亏还有个小弟,小弟头脑虽然简单,记性却最好:

“屋顶上!屋顶上!”

八只眼睛一齐朝屋顶上看。果然不错,帽子正挂在天线杆子上迎风飘呢!像一只风信鸡。——看起来,今儿早上刮的是西北风。

“唉!”没头脑叹了口气。“昨天给矿石机安装天线,把它给忘在上头啦!”

“快,快!借梯子!”妈妈指挥全局。

爸爸于是“嘭嘭嘭”地,敲开了隔壁邻居的门,借来了梯子。又“噔噔噔”地爬上了屋顶,取下了挂在天线杆子上的帽子。马上“刷”的一下,像抛绳圈似的把帽子抛了下来,正好落在没头脑的脑袋上。“来不及了,坐三轮车去吧!”妈妈从身边掏出一张票子。“给你一毛钱!”

养不教,

父之过。

——摘自《三字经

亏得妈妈这一着,——这也是她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没头脑到学校总算没迟到。可是同学们说起闲话来啦:

“看哪!没头脑又坐三轮车来上学啦!”

“真是太娇气了!”那个绰号叫小黄蜂的说。

“没有劳动习惯!”绰号叫小刺猬的也凑上一句。

没头脑听了,心里当然不受用,可是更不愉快的是在课堂上。

老师问他:“煤从哪儿来的?”

他回答说:“合作社买来的!”

老师气又不是,笑又不是,只好从头到尾,再给他详详细细讲解一遍。没头脑一面听,一面点头。可是话从左耳朵进,早打右耳朵出来了,没头脑的头脑里可没有留下一点儿印象。

学期终了,要不是那个名叫孙山的考了倒数第一,没头脑下边就再没有别的人啦。

老师来找没头脑的爸爸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别的都不差:小皮球踢得挺好;种个花儿草儿的,也有他的一手;矿石收音机也装得蛮灵。这些都说明,这孩子的头脑并不比别人差。可是对功课,他简直漫不经心,上课的时候,他注意力分散;放学回家,似乎从没复习过。老师最后说,他希望做父母的能好好督促他们的孩子。

妈妈听着不作声,火早就上来啦。等老师一走,她哼了一声,对爸爸说:“凭咱们家的孩子,考倒数第二?”

“这,这得怨他自己。谁叫他老是这样没头没脑的!”

“‘养不教,父之过。’你逃避不了责任!”

“呵呵!”爸爸无可奈何地笑着说。“你不要光讲批评,把自我批评忘得一干二净。要不是你老惯着孩子,孩子能变成这样?唉,父之过欤?母之过欤?”

“得啦,得啦,咱们且慢追究责任!你不是出名的‘办法多’吗?你就不能给他想个办法?”

“想办法?对,得想个办法。我一定给他想个办法!”

经妈妈这一通连批评带鼓动,办法多的爸爸就大动起脑筋来。

人的大脑的皮层发达,

据估计,约有神经细胞140亿。

——摘自《人体解剖生理学

没头脑的爸爸是个电机工程师,这一回,他却利用业余时间搞起服装设计来。他给没头脑设计了一套新装,不但式样新奇,其中还大有奥妙。

先说帽子。

从外表看,这是一顶高帽子。可是真不简单,就在这顶高帽子里,藏着20万个半导体电子管。一个电子管只有一颗火柴头那么大。

那一天,没头脑看爸爸忙得不可开交,忍不住问:

“把这许多火柴头装在帽子里干什么呀?”

“火柴头!唉,傻孩子。这是电子管哩,作用跟真空管一个样——收音机里的真空管,你看见过没有?”

“看见过,可不是这个样子。”

“这是半导体做的呀!又小巧,又省电,又坚固,又经用,又……你知道吗,有一种元素叫做锗?……哎呀,你不会知道。你还是个小学生哩,讲了你也不懂!”

“他不懂,我可懂呀!”妈妈不服气啦。——本来嘛,妈妈又不是小学生。“我倒要问你:干吗要在他的帽子里安装收音机?”

“收音机?谁说的收音机。我在给他安电脑呢!”

“电脑?”

“电脑!哈哈!电脑!”——看爸爸笑得多么得意!——“不是大家都叫他没头脑吗?所以我想了个办法,给他安一个电脑。看吧,一个小小的半导体电子管,就抵得上大脑皮层上的一个神经细胞。”

“可是神经细胞还要小得多!”

“你说得对,神经细胞要小得多!可是能做得跟神经细胞的作用一样,也就很不容易啦。我讲给你听:这种电子管有电流通过的时候,就等于大脑神经细胞处在兴奋的状态;电流一切断,就等于神经细胞处在抑制的状态。生理书上说:我们的大脑皮层上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我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总之一句话,不论受到外界什么刺激,就有许多神经细胞兴奋起来,另外又有许多神经细胞抑制了。靠着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我们就能把许多事情记住,就能考虑各种问题,做出各种结论。”

“够了,够了!别多啰嗦。”妈妈可不耐烦了。“你也不用再抑制,再兴奋了。你的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我早就了如指掌。我完全明白,你是想用电子管代替神经细胞,要给咱们的孩子做一个电脑,对不对?”

“对,完全对。你简直比得上一具最新型的脑电波检查器。”爸爸搓一搓手。“可是我要指出,这个结论是你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的结果。”

“别扯淡,你做的电脑有多少个电子管呀?”

“足足20万个!”

“20万个,那就等于20万个神经细胞!”

“计算非常正确。这又一度证明你的神经细胞活动极其正常。”

“咱们的孩子,虽然人家都叫他没头脑,他大脑皮层上的神经细胞大概不会比别人少吧?”

“当然不会少,应该也有140亿左右吧!可是不管用,这有什么办法呢?”

“他的头脑管不管用,我倒不去管它!我只怕你给他做的电脑不管用。你想一想:20万个电子管,怎么抵得上140亿个神经细胞?”

“足够了。你不要忘记,他还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呀!记牢一些简单的知识,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计算一下加减乘除,20万个神经细胞,——不,20万个电子管包管够用了。”

话休烦絮,爸爸整整忙了一个月,才把电脑做好了,就安装在那顶高帽子里。只要把高帽子一戴在脑袋上,没头脑看见什么,听见什么,电脑立刻起反应,立刻指挥他的嘴怎么说话,手怎么写,再也用不着他动一动脑筋。

旧瓶装新酒:

古老的形式,

崭新的内容。

——摘自无名氏:《创作要诀大全》

可是既然叫电脑,总得用电呀!

爸爸当然不会忘记这一点。他并没有在高帽子里安装什么原子能电池,却给没头脑设计了一个新型的项圈。

从外表看,这个项圈十足是“复古主义”。十六七世纪,在欧洲曾经风行一时,男女老少都戴。我们至今还可以从1956年纪念的十大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荷兰画家伦勃朗的肖像画上看到这样的项圈。

当没头脑戴上这古色古香的项圈的时候,妈妈可反对了:

“干吗给孩子戴枷呀!”

“戴枷?谁说的!这是半导体发电机。我把它做成了十六七世纪欧洲人戴的项圈的模样。古老的形式,崭新的内容,这叫做‘旧瓶装新酒’。哈哈!”——这项圈原来又是爸爸的得意之作。

话说半导体用处真多。做电脑的事,前面已经交代;做发电机,也不得不在这儿捎带补述几句。原来两小片不同的半导体焊接在一起,只要焊接的地方温度比较高,就会产生很微弱的电流。这两小片焊接在一起的不同的半导体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电池。一个小电池的电流虽然很弱,把许多个小电池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比较强的电流。爸爸做的那个项圈,里层就是许多个半导体小电池。外层呢,却是用很细的很软的铜丝织成的布做的散热器。

没头脑的学习热情虽然不高,总算是温血动物,在健康的状况下,体温经常保持在36.5℃上下。冬天不用说,就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刻,他的体温也比外界高出两度三度。凭这一点儿温度差,半导体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就足够开动这个用电很省的电脑了。爸爸说,这叫做“能尽其用,自给自足”。

虽然爸爸把这个项圈当作他自己的得意之作,可是在我们看来,却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发明。我们早就看到过一种跟这项圈大同小异的半导体发电机,是套在煤油灯罩上的,用煤油灯的废热来发电。爸爸不过用没头脑的脖子代替了煤油灯,用没头脑的体温代替了煤油灯的废热罢了。说来说去,跳不出“旧瓶装新酒”这个圈子。

寒假过后,没头脑又去上学了。他戴着高帽子和古色古香的项圈,活像一个刚从台上跳下来的芭蕾舞剧的小演员。至于把发电机跟电脑连接起来的,是两根细得像头发一样的漆着黑漆的电线。

不动脑筋的故事

——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新书目录》

新的学期一开始,没头脑的功课就大有起色,不,应该说完全改观。他最拿手的是算术。

有一回,老师在黑板上出了道题:

123456788876543211÷123456789=

等号的第二笔还没开始画,没头脑就像念绕口令一样地脱口而出:“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

原来这电脑非常灵巧:加法减法,一秒钟能算几万道;乘法除法,一秒钟也能算几百上千道。

电脑还能记住老师讲过的一切的话。老师问个什么,没头脑总是对答如流。

例如,老师问:

“从满洲里乘火车到广州,要经过哪些重要城市?”

没头脑不假思索——他现在根本用不着思索,——立刻回答:

“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北京、保定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10个城市,不但一个不漏,连次序也不颠倒,跟老师讲的一字不差。

老师不断地夸奖他,说他这个学期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有头有脑,聪明伶俐。没头脑的高帽子上又让老师戴上了一顶又一顶的高帽子,情绪甭提多高了。他完全忘记了应该受到称赞的,是他的那位办法多、会动脑筋的爸爸。

每天放学回家,没头脑总是高高兴兴的。爸爸妈妈看他,心里当然高兴极了。

可惜好景不常,有一天……

桶里还有几条鱼?

树上还有几只鸟?

——选自《动脑筋难题选》的目录

有一天下午,没头脑放学回家,红着脸,撅着嘴,一走进门就摘下高帽子,往桌上一抛。

“怎么啦?身体不舒服吗?”爸爸着急起来。

“有谁欺侮你啦?”妈妈的考虑往往更深一层。

没头脑身体倒挺舒服,也没有谁欺侮了他。可是这一天,他接二连三,碰上了几桩倒霉事儿。

第一桩是地理考试,他交了白卷。老师只出了一道题:“从广州乘火车到满洲里,要经过哪些大城市?”没头脑竟答不上来。

这不能怪他,他自己的头脑里根本什么答案也没有。而电脑呢?电脑里面也没有从广州到满洲里的答案,它只记得从满洲里到广州,这是老师讲过的。

第二桩是在和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问:

“星期天,我钓到了7条鱼,放在水桶里,拿回家一看,死了4条。桶里还有几条鱼?”

“3条。”没头脑抢先回答。——电脑就有这样灵敏。

谁想到这个非常正确的答案,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又有一个同学问:

“树上有8只鸟,我‘砰’的一枪,打死了3只。树上还有几只鸟?”

没头脑怕又出错,连忙用手捂住嘴。可是在电脑的指挥下,他的嘴早已说出了答案:

“5只!”

“哈哈哈哈哈!”

同学们都捧住了肚子,连眼泪也笑出来啦!

“这大概是5只没头脑的呆鸟吧!”小黄蜂说。

“鸟怎么会没头脑?人家都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刺猬故意反驳说。

“那真是有了头脑不管用了!”小黄蜂说。

“哈哈哈哈哈!”

同学们笑得气都透不过来了。

大概没头脑受的刺激太深,所以摘下了高帽子,也就是说离开了电脑,他还能一五一十地把这几桩倒霉事儿一一讲给爸爸妈妈听。讲完之后,他气呼呼地说:

“这个电脑不管用!我不要它了!”

经一事,

长一智。

——古谚语

“怎么啦?你不是说你做的电脑挺灵吗?”妈妈向爸爸提出责问。

“唉!唉!是挺灵啦!只是遇到了特殊情况……”

“甭强调什么特殊啦!”妈妈可不以为然。

“怎么不特殊?我做电脑的时候,把计算加减乘除的活动过程全部安装进去了。所以同学一提出问题,它立刻算出正确的答案。”

“还正确哩!亏你说得出!”妈妈冷笑一声。

“不能说不正确。”爸爸好像故意逗妈妈似的。“7减去了4等于3,8减去了3等于5,丝毫没有错。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形式上虽然是减法,可惜不是减法能解决得了的。”

“别可惜了吧。这些玩儿不当正经的问题,咱们暂且搁在一边。对于地理考试事件,你怎样解释?”

“这,这……”爸爸不免怨起老师来了。“从满洲里到广州,就从满洲里到广州得了。干吗偏偏心血来潮,要来个从广州到满洲里呢!”

“嗄,照你这么说,咱们的孩子到了广州,就不打算回来了?”

“这是在教室里出的题目啦,又不是真事!”爸爸急忙申辩。

“真事!若是真事,就更变化多端了,特殊情况就更多了,就更需要动脑筋了。看你这个电脑怎么对付得了!我现在完全明白了,你做的电脑只能顺着次序,把老师的话背下来!连把老师的话颠倒一下的活动过程,你都没有给它安装进去!”

“是呀!是呀!要电脑自己学会思考,恐怕办不到。我怎么安装的,它就只能怎么活动。可是你也不必激动,我可以把它重新安装一下,再增添20万个半导体电子管进去。”

“这样一改装,就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了?”

“解决一切问题?当然不可能。将来他进了中学,学到代数,我还得把解方程式的过程给它装进去;学到几何,我还得把证题的过程给它装进去。”

“那么又得增添电子管?”

爸爸“嗯”了一声。他看出,妈妈对电脑已经决定投不信任票了。

“算了吧,算了吧!40万个,400万个,就算你给他装上了140亿个电子管,把电脑做得像‘复古主义’建筑家设计的大屋顶一样,它也只能按照你安装的活动过程来活动,也不过是一个机械脑筋。”

“本来嘛,电脑本来就是个机械!”爸爸不得不承认。

“咱们可不希望咱们的孩子变成个机械脑筋。”

“当然啰,咱们应该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能比我办法多还办法多,希望孩子能打破陈规,有新的发明,新的创造。”

“这样说来,电脑对咱们的孩子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现在——我也这样想。”爸爸不作声了。

一场争吵,终于在思想趋于一致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结束了。这叫做“经一事,长一智”,完全是爸爸和妈妈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如果他们也依靠电脑,就无论如何不会从经验中总结出这样的教训来。

要作电脑的主人,

不要作电脑的奴隶。

——简要的结论

第二天,没头脑去上学,头上不再戴高帽子,古色古香的项圈也相应取消了。没头脑的大脑的构造,本来跟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都没有什么区别,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不比他们少,只是他不去运用它锻炼它罢了。受了老师和爸爸妈妈的督促和启发,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锻炼大脑。他刻苦地学习各门功课,成绩就渐渐好起来。他做事情也养成了有条有理的习惯,不再漫不经心,丢三落四,没头没脑了。本来嘛,现在已经不应该再叫他“没头脑”了。

可是对电脑,他还是有莫大的兴趣。他把爸爸给他做的高帽子和古色古香的项圈藏在他自己的抽屉里,有空就拿出来拆拆装装,研究研究。他说他要像爸爸一样,将来造出各式各样的电脑来帮助人计算算题,保存资料,翻译书籍,管理机器。但是有一点,他已经完全认识清楚:绝不能希望用电脑代替人的大脑来学习,代替人的大脑来发明和创造。因为他已经有过这样一段想起来很辛酸的,但是又很值得回味的亲身经历。

原题《电脑》·与迟叔昌合作

1956年7月刊于《中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