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彼岸是终点

彼岸是终点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离上一次认真地在多伦路走走、坐坐已经有7年了。多伦路的出口有一个鲁迅和熟人坐在一起聊天的雕像,鲁迅40多岁到50多岁年龄段在上海生活了9年直到去世,曾经那么鲜活的鲁迅,现在也已经作古,化作了一个文化符号的雕像。近代人生哲学的高峰,德国的叔本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人生哲学都是立足于人生虚无的基础上的。男主人公的情妇,为了逃避媚俗,背叛了一切公认的价值,家庭、国家乃至爱情,走进了虚空。

阴雨天坐在多伦路的老电影咖啡馆发呆,这样的地方适合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心情时来坐坐。离上一次认真地在多伦路走走、坐坐已经有7年了。7年前内心还是一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浮躁,根本无心理会多伦路厚重的过去;7年后,已经懂得有些事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包括自己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尽管这么说有些无奈。

多伦路的出口有一个鲁迅和熟人坐在一起聊天的雕像,鲁迅40多岁到50多岁年龄段在上海生活了9年直到去世,曾经那么鲜活的鲁迅,现在也已经作古,化作了一个文化符号的雕像。也许是因为最近又在看周国平的书的缘故,脑子里又回荡着这些哲学命题:人的一生究竟有什么意义?生和死于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近代人生哲学的高峰,德国(严谨的民族也往往是疯狂的民族)的叔本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人生哲学都是立足于人生虚无的基础上的。叔本华受佛教的影响很多,他的哲学直截了当地渲染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主张立足于虚无而否定、“解脱”这无意义的人生——相当于佛教跳出轮回的涅槃,摒弃人生一切虚幻的痛苦和欢乐(他对极端禁欲的人也是推崇的);尼采主张用艺术肯定人生,立足于人生而对抗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人生强力意志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艺术,以艺术肯定人生本身就是默认人生的悲剧性质,这种肯定也只是靠艺术幻觉和艺术陶醉来忘却生命个体的痛苦和虚无罢了);而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唯其在本质是上虚无,个人才理当无牵无挂,有设计自己的存在方式的自由,可以从非真正的存在向真正的存在“超越”。

再来看看老周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的笔记。敏感的男主人公望着床上重病沉睡的女人,强烈地想自己不能比她后死,要躺在她的旁边和她一起死去,但是事后一追思此种情感的根据,他就茫然失措了。

爱、同情、责任、事业、理想,凡此种种平时赋予生命以意义,使我们的精神感到充实,一旦我们想到生命只有一次,明日不复存在,就茫然不知它们为何物了。人生抉择往往把我们折磨得要死要活,倘若我们想到所有这些抉择都将随我们的生命一同永远消逝,不留下任何痕迹,就会觉得不值得这么认真地对待它们了。然而,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一个如此缺乏实质的人生,却要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让人难以承受。

男主人公的情妇,为了逃避媚俗,背叛了一切公认的价值,家庭、国家乃至爱情,走进了虚空。她不曾想到,但终于发现,这空无所有,这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竟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所在。 读到这里,我个人的感觉是,生命的两面似乎都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若干年后,我们也和鲁迅化成的雕像一样作了古,成为了家人翻看的先人的照片里的一张,而一代一代的人在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也许也正思索着自己人生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